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文化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降,对科学进行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乃至于人类学的分析与理解,不仅导致了现代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先后启动并完成其建制化历程,还相继激发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的社会研究(Social Stud ies of Science)、科学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 ies of Science),以及“科学研究”(Science Stud ies)这些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1]近年来,科学文化研究(Stud ies on Science and Culture)开始成为国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界学者所关注的一个研究热区。从目前的研究情形来看,中国的“科学文化研究”与国…  相似文献   

2.
16世纪末经启蒙运动而产生的近代科学以机械论和还原论为特征 ,其实质是外在联系观在科学上的表现。 2 0世纪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开端的现代科学 ,历经混沌运动和生物学革命 ,更加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基于科学史的考察为近现代科学观的演进提供了佐证。科学观的演进丰富了科学内涵 ,也推动了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学编史学(Hjstoriography)是对科学史(hisfory of science)进行的编史学(historiographical)研究.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说科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科学史家研究的对象是科学和科学家,那么科学编史学家研究的对象则是科学史和科学史家.它的研究内容既包括科学史学史、科学史的理论问题,也包括对各种不同的科学史进路或纲领进行研究.相对于科学史,科学编史学是一个年轻的分支,尚未形成独立的学术共同体,正处于起步阶段.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致力于科学编史学研究的学者寥若晨星.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2,(2):249-249
2011年12月20日,由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1届“北京大学与中国现代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8会议室举行(图1)。会议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北京大学理科史研究领域取得的部分成果,高度肯定了北京大学在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智宏院士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许院士说,“北大理科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科学史,北大理科史不仅是北大校史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整个中国近现代科学史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扬宗研究员,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北大物理学院赵凯华教授也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分享了自己对北大理科史研究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注当前我国古代哲学史研究中所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对这些学者氢中国古代周易八卦、阴阳五行学说牵引强附会地与现代科学理论相比拟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在肯定了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神的内涵的同时,指出了我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弱点和缺撼,认为用中国古代哲学一具体诠释现代科学或用现代科学理论去阐释中国古代哲学底蕴,都是背离了科学史研究的葳原则和方向的,应当从辩证唯一物主义和历史唯一般的说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董光璧先生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科学史研究,在物理学史研究、中国科学史研究、科学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研究、科学哲学和科学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诸多科学史家当中,董光璧先生是一个非常有特色、有创造力的学者.董光壁先生成果众多,尤其是,他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中轴转换原理,论证了当代科学中滋长着的新科学范式的特征,发现了当代科学中孕育了的生成论的新科学研究纲领,阐明了当代科学思想三大转向与中国科学传统的契合.他多年来对于易学与科学的研究,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和相关思想,成为中国科学史家对于科学史及相关学科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人虽然主要研究中国天文学史,但1990年以来一直承担着“西方科学史”和“科学史英文文献选读”两门与西方科学史有关的研究生课程,最近又新开设了“科学革命”,所以,对国内西方科学史的研究动态一直也较为关注。而在教西方科学史和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另外,我们的研究生中也有以西方科学史作为研究方向的。但是,在具体作的过程中常常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也就有了一些思考。这些思考还很不成熟,也很不系统,借用这个学科建设讨论会的机会,我想把它们谈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毋庸置疑,与对中国科学史的研究相比,我们…  相似文献   

8.
江晓原教授一心想研究古典文学,却“误打误撞”,撞到了科学史研究的道路上,成为中国科学院席泽宗院士的第一个研究生,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博士.他是科学史专家,却一直关注科学文化,传播科学文化,走在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边界上.按他的说法,他的所为是“听从内心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任鸿隽是中国的“科学事业家”,是中国现代科学的拓荒者,他的科学思想非常丰富。从科学救国思想、科学方法思想到科学精神思想,都对中国现代科学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5,11(4):F0003-F0003
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于1999年3月9日隆重成立,迄今有6年多历史。该系为综合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教学基地,培养广泛适用于科研、教学、行政、管理、出版等方面之文理兼通高级人才,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之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