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近年来,芬伯格教授的技术批判理论对技术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技术哲学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学界对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较少阐述,对其在当今时代思潮中的理论地位较少述及。鉴于此,通过对芬伯格的访谈,意在清楚地展示技术批判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现象学、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联和不同之处,旨在阐明技术批判理论在时代思潮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如何处理技术的本质主义解释与建构论说明之间的关系是当代技术哲学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对于社会建构论,以温纳为首的本质主义者拒斥它;而以芬伯格为代表的批判理论家主张有条件的接受它。然而,芬伯格对本质主义和建构论的调和却遭到了这两个阵营的强烈反应与激烈批判。在重构这一争论的基础上,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rg)是美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他师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专注于以社会批判理论(Theory of Social Critique)来研究技术及相关社会议题,在中国与国际哲学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芬伯格以他丰富的个人经历见证了技术哲学在20世纪后半叶的发展历程。2017年的4S会议(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Annual Meeting)期间,作者与他进行了一次对谈。对谈中,芬伯格一方面梳理了自己与学术相融合的人生,还对技术哲学在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时代的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横跨各大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从芬伯格技术哲学的角度分析阐述要不要发展在线教育、如何发展在线教育这两大问题。前一个问题涉及技术是否中性、是否自主化的理论:技术实体论者不支持在线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技术批判理论者正好相反;后一个问题则引出两条道路:在线教育该走自动化道路还是以互动文本为基础的道路。著名的技术批判理论哲学家芬伯格支持以发展互动文本为基础的在线教育,并在实践中给出了如何发展促进互动文本技术的相关建议。本文将沿着芬伯格的进路阐释这两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对由此引发的具身问题进行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技术民主化思想是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核心。他批判传统技术理论对技术采取或者接受或者放弃的态度,认为技术是处于不同可能性之间的发展过程。他指出可通过技术争论、创新对话和参与设计、创造性的再利用等途径实现技术的民主化。技术民主化的阻力来自于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现代技术本身。技术民主化思想为更好地理解技术的本性,把对技术的哲学分析建立在技术的经验研究基础之上,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技术与时间》是斯蒂格勒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后期批判数字技术与“人类世”的思想基础。《技术与时间》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具有亲缘性。用“技术”取代“存在”彰显了斯蒂格勒的哲学旨趣,即把基础存在论奠基于技术存在论。首先,斯蒂格勒接受“在世存在”的主张,并将它解释为“在自身之外存在”;其次,与海德格尔通过“向死存在”回到本真性不同,斯蒂格勒拒绝本真性概念,主张技术构成此在;再次,这意味着此在是可被构成的,因而是未完成的,“亏欠”与爱比米修斯神话共同为此提供了根据;最后,技术构成此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代具性存在”,此在必须与技术共在,并通过技术而存在。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实社会的更迭,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合理性批判的形式也不断革新,社会合理性批判的逻辑从卢卡奇的物化批判,演变为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又更新为芬伯格的技术批判。尽管批判的对象都是技术,但是批判的策略和改革的策略却根据现实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从卢卡奇的阶级革命到马尔库塞爱欲解放和感性解放再到芬伯格的技术政治,这些批判理论都是对社会现实展开批判和改革的尝试。从另一种角度上,通过梳理社会合理性批判的历史逻辑,能够在技术的境域内更加历史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8.
芬伯格是著名的技术批判理论家,其理论的核心就是要将一种霸权的技术转化为民主的技术,让更广泛群体参与到技术的设计中,实现更多参与者的利益。本文将在芬伯格技术转化思想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探讨霸权技术转化为民主技术的可能性。首先分析芬伯格的技术霸权理论,说明他是如何揭示资本主义技术在技术中立性的外表下,维护霸权利益的事实。在此基础上,说明转化技术的可能性和具体途径,并对技术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普法芬伯格是当代技术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是他在技术人类学领域的核心思想。普法芬伯格批判了"标准技术观"中的需求驱动技术、功能决定形式和工具到机器的单线性技术史这三大观点。对应地提出了文化决定技术选择、象征彰显技术意义以及技术史是社会技术系统的生成过程的核心观点,构建出了社会技术系统的理论体系。普法芬伯格的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在技术人类学的物质功能传统和象征意义传统之间开辟了新的道路,是当代技术人类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信息哲学提出的信息存在论学说不仅改变了“存在”的内涵与界限,也为从哲学抽象的层面探讨原本虚无缥缈的“非存在”世界奠定了基础。然而,现有信息存在论仍然存在着某些需要拓展和深化的方面:(1)现有信息存在论对存在领域的划分基本上是静态、孤立的,并没有在存在论层面上体现出演化思想;(2)信息的定义仅仅揭示出信息与物质的关系,而没有体现出信息与信息、信息与“非存在”的关系;(3)“非存在”作为与“存在”概念相对应的范畴,也应该成为存在论的重点讨论对象;(4)存在论的基础不应该只局限于“存在”(物质与信息)的划分与相互作用,应该扩展到整个世界,应该是“存在”与“非存在”相互转化、演化的思想;(5)存在领域的划分应该理解为存在领域的多个方面,“非存在”与“存在”、物质与信息它们本是由指向性联系着的一个多方面的整体。信息演化存在论则可以为解决如上一些问题提供某种建设性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关于技术存在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本体论不仅应该包含技术本质论的内容,而且也应该包括技术存在论的内容,它主要是探讨技术的根基问题、技术"何以是"的根据问题,所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技术是否为一种客观现象?技术是如何获得"存在"身份而成为"此在"的?技术是如何"物成其所是"的等等.只有将我们的探讨向这些领域不断扩展,技术本体论才更富哲学的意味.  相似文献   

12.
A renewed concern with Aristotle’s thought about the economic aspects of human life and society can be observed. Aristotle dealt with the economic issues in his practical philosophy. He thus considered ‘the economic’ within an ethical and political frame. This vision is coherent with a specific ontology of ‘the economic’ according to Aristotle. In a recent paper, I analysed this ontology and left its consequences, especially for Ethics and Politics, for another paper. In this article, I firstly summarise the reasoning and conclusions of the aforementioned paper. Then, I extract 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of the Aristotelian conception. I finally add a section with epistemological “lessons”, and consequences for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s.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之本体的学说,也是关于知识的思想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通向关于世界(或宇宙)知识的理性路线,并且导向了他的逻辑理性方式。在自然哲学方面,他将对自然世界的解释和使解释作为永恒的和必要的知识这两个目标统一了起来。因此,在他的科学研究中,存在着基于观察的逻辑归纳方法和基于(主要是常识性的)共识的逻辑演绎方法两条方法论路线。亚里士多德对经验证据的接受,标志了认知境界的重大转换,从而对科学理性主义的生长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控制论是雏纳团队精神的结晶。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巨人,维纳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是在相距甚远的领域中进行的。维纳以他的远见卓识、博学多才和热情倡导,联合众多科技专家,通过学科交叉、才识互补、智力激发.创立了控制论。维纳善于组织不同学科的专家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在他致力于跨学科研究,开发无人区的科学思想深处,正是他的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15.
Postphenomen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Sustainable Technology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Don Ihde??s ??postphenomenology?? may constitute a proper access to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sustainable technology and I do so in three steps. First, I lay bare how a modern framework that systematically separates facts and instruments from values, choices and responsibilities yields no space for engaged decisions and responsible action towards more sustainable societies. In a second step, I elaborate how postphenomenology??s ??in-between?? perspective opens up the possibility of questi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inherent part of our human existence. Building on this, I argue how a ??normativity of the in-between?? may be developed around the concept of ??topical measure?? and which is grounded in the foundationless foundation of postphenomenology??s relational ontology. In a last step, I show how such a ??topical measure?? opens up two fields of normative action vis-à-vis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sustainable technology: one critical, the other empowering. Whereas ??topical criticism?? focuses on bringing into the open the powerful subpolit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field of ??topical responsibility?? rather aims at actively assuming responsibility in these political circles. Besides its main interest, which lies in forging a genuine and adequate way into the issue of sustainability, this paper also constitutes an entry into Ihde??s philosophical oeuvre.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sustainable technology does not only touch upon Ihde??s relational trinity human-technology-world, it also deals with the degree of normative inquiry present in Ihde??s philosophy, an issue he has been repeatedly questioned about by his interlocutors.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技术哲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技术本体论、技术科学的本质与特征、技术进步论以及技术价值论四个角度评述前苏联时期技术哲学的成绩与特色,并引出当今俄罗斯技术哲学对前者的批判继承关系和现今俄罗斯技术哲学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技术哲学难题.  相似文献   

17.
希腊裔法国哲学家科斯塔斯·阿克塞洛斯虽未进入当代主流技术哲学家谱系,但其思想却彰显了一条从马克思到海德格尔的当代技术哲学潜在进路.他从技术概念切入对马克思的诠释、随后在对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间创造性对话的建构中阐发一种以技术现象及其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未来之思",这种思想以"行星性"概念为核心,最终迈向一种技术形而上学或技...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等中亚语种急缺专业领域词典、术语库及知识本体库的问题,文章以安全领域为例,利用现有术语作为种子词,自动采集维基百科及双语专业词典中的术语对,人工校对后构建了中型中、俄、乌、哈多语种专业领域术语库。以此术语库为基础,搭建了包含人员、组织、地域、技术、设备、活动、文件7大类及35个子类的领域本体,最后讨论了该专业术语库及领域本体库的扩展潜力和应用前景。本成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中亚语种的术语词典编撰、术语学、自然语言处理和语言教学研究均有较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结构实在论评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巍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1):34-38,48
曹天予提出的结构实在论知识论版本在科学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引发了《综合》期刊专刊讨论。他既批评反实在论的观点,也对结构实在论的知识版本与本体版本有所批判。他从结构、本体、建构这三个概念出发,论证了科学理论的客观性体现为建构性、历史性、整体性、修正性、革命性。本文对曹天予的结构实在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笔者赞同他对“不充分决定”论旨的批评,对他批评“本体论不连续性”持中立态度,但对他的“普遍语法论证”有所存疑。  相似文献   

20.
鲍尔格曼的技术哲学已经得到国内学者很大的关注。但人们主要关注焦点物、设备范式等主要概念的介绍。我们认为,从实践的角度探讨其技术思想应该是一种较新颖的尝试。我们首先关注鲍尔格曼对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的研究;其次讨论设备范式的概念和当代技术的特点;最后,通过研究焦点物和焦点实践等概念分析其技术实践思想的脉络。在结论中,我们将总结鲍尔格曼的技术的焦点实践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