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钟南山认为,改革开放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是他做研究和工作的指南,也曾支持他在非典抗击战中敢于突破"权威",坚持实践。在2003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非典暴发,钟南山不顾生命危险,奔赴疫区,并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被誉为"抗击非典的英雄"。钟南山的名字从那时起,与公共卫生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一次公共健康受到挑  相似文献   

2.
给SARS定两个名,如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 3年 8月中旬 ,笔者在一个编辑研修班上有幸获得 2 0 0 3年第 2期《科技术语研究》杂志。看到许多国内外著名的医学专家就“非典”一词 ,各抒己见的篇幅竟达半本 ( 2 4页 )时 ,好奇心竟驱使我一口气读完了“非典”一词的“专题讨论”。该杂志“科学、严谨、精细、规范、务实” ,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杂志。作为一名普通读者 ,就“非典”一词也谈谈自己的看法。在《科技术语研究》上 ,有 1 7位专家就“非典”疾病 ,曾用过“原因不明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急性病因不明肺炎”、“严重的呼吸疾病”、“病原未知的…  相似文献   

3.
自2003年以来,"3G"这个词可谓炙手可热;但是,人们对其的了解也许仅限于字面,而没有一3.种醍醐灌顶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率先提出武汉"封城",并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李兰娟被刷屏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率先提出武汉"封城",并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相似文献   

5.
关于"非典"、"萨斯(SARS)"的名称问题,我国诸多专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和分析,国外一些学者也发表了看法.笔者是从事语言教学的人员,从语言学的角度对"非典"、"萨斯"等的称呼进行分析,认为"非典"这一命名可以存在.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保监会透露,截止到2003年6月2日,全国保险公司共接受“非典”索赔442例,已经赔付180例,总赔付金额为250.65万元,其中身故赔付176.75万元,住院医疗赔付73.92万元。250万元的赔付金额与治疗非典上亿的天文数字相比显然还未成气候,但这已经让人们看到了下一个为治疗非典买单的人。近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针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推出了第三款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事物的命名,"非典型肺炎"具有足够的区别性特征;作为缩略词,"非典"在表意上也有足够的代表性;作为一个概念,"非典"与SARS的内涵与外延一致,而作为一个对中国社会生活影响至大至深的通俗词语,"非典"已经被广大民众接受、认同,没有必要用外来词SARS取代之.  相似文献   

8.
看到贵刊2000年第2期安锡培先生<关于"优生优育"英译名的问题>一文*,觉得终于找到了探讨"优生"一词的场所.作为多年从事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科普宣传的编辑,我还是想把我在工作中所了解的人们对有关"优生"一词的不同看法和认识转达给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们,毕竟现在这个词还没有正式审定命名.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2003年至2005年初,亚洲乃至世界各地经历了“非典”和“禽流感”风暴。在这两场风暴中,一向在消费品市场中默默无闻的消毒产品及杀菌制品被突然惊醒,冲到前沿充当了“防非典战役”及“防禽流感战役”的主力武器。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及东南亚的消毒产品消耗量是近10多年的总和。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06,(7):8-9
非典诊室里的医生和病人第一次见郑渝娜,蔡文仪大夫吓了一大跳。因为印象太过深刻,这日子就在她脑子里刻了下来,时隔两年之后仍能脱口而出:“2003年11月1日!”那天,气温并不低,郑渝娜却紧紧裹着件羽绒服,“头发像把草,看上去好像有60岁。我心想,这么大年纪怎么还上一线啊!”后来,她看到郑的军官证,受了更大的惊吓。军官证上,郑神采奕奕,比她目中所见要瘦一大圈,并且当年只有四十出头。“她一下子老成那样,都是因为非典。”郑渝娜,原解放军301医院护士长,在转移患者的过程中感染上非典。她在医院整整住了99天,每天往体内注射的大量激素使她留…  相似文献   

11.
当前 ,全国人民正在奋力抗击“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随着疫情的发展 ,研究的进展 ,SARS一词也渐渐见诸媒体并有不断扩大之势。这就迫使人们选择 ,在表述这个病时是说写“非典”(FD) ,还是说写SARS(萨斯 )。窃以为应该尽量使用前者避免后者。首先 ,此病最早发现于中国 ,时间在 2 0 0 2年 11月 ,罹病者是中国人 ,发现者是中国医学家钟南山 ,发病地、发现地是广东佛山 ,随后才发现于亚洲其他地区主要是东南亚地区。我认为 ,最早发现地、最早发地、与疾病起源地是很有区别的 ,不必讳言也是有密切联系的。退一步说 ,即使二者一致 ,那…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05,(20):50
从2003年初开始,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遭到俗称为 “非典”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疫情袭击,8000多人成为 患者,近900人死亡。中国留美生物医学博士陆阳领导的一个 研究小组21日在《自然医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令人振奋 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美研究人员发现两种小型干扰核糖核酸 siRNA,可以降低猴子体内的非典病毒含量并预防再次感染。  相似文献   

13.
企鹅被介绍到中国是在19世纪上半叶,而"企鹅"一词出现在1854年,当年《遐迩贯珍》中有一篇未署名的科学专论《生物总论》,这是最早使用"企鹅"一词的汉语文献。此后,理雅各在《智环启蒙塾课初步》(1856)中也使用了该词。  相似文献   

14.
对"浑天仪"一词的历史渊源,以及"浑象""浑仪"两种仪器的取名做了较为详尽的考证,试图理清"浑天仪"一词在历史上使用与演变的线索。并比较和分析了现代部分辞书中"浑天仪"条目的解释,按学术界和日常使用现状对"浑天仪"一词的界定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5.
正直面疫情、关键发声,17年过去,还得是他。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17年前非典一役,敢医敢言让钟南山家喻户晓,也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相似文献   

16.
笔者曾在<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一文中,介绍了"同物异名"的问题,但这儿要谈的"同名异物"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容忽视,它同样会给翻译工作者,尤其是词书编纂工作者带来不少困难.这在汉语和外语中都能见到.试先以汉语中的"杜鹃"一词为例,它既指一种鸣禽(其英语对应词为cuckoo),又指一种供观赏用的鲜花(其英语对应词为azalea),为了表示两者的区别,在描述该种植物时常不得不在"杜鹃"后面另加上一个表示类属的"花"字.新版<辞海>(1999)可能就是出于这种考虑才特地把"杜鹃花"列为主词条的.新版<牛津袖珍英汉双解词典>(2002)更是直接把azalea译作了"杜鹃花".  相似文献   

17.
学者们对"中国"一词在英语中译为China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却因缺乏足够的历史文献而难以令人信服.本文从构词法和音韵学的角度出发,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佐证其中的一种观点:China是"秦"一词音译的结果,而且China一词有"中国"之意在前,而后才有了"瓷器"之意.  相似文献   

18.
"重学"是早期西方"力学"(Mechanics)一词的译名。它在晚清力学传播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随着与重学相关著作的译介与传播,"重学"一词的内涵不断扩大,"重学"的译名也发生了变化,有将"Me-chanics"译为"力学"的,也有将"Dynamics"译作"力学"的,而且"力学"一词的含义当时在不同的译著中指代不同,造成了力学知识体系传播的混乱。"重学"一词的使用及其演变过程体现了力学知识体系在晚清的吸收与消化过程,并反映出当时翻译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     
正中国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但在中共十七大(2007年)之前,只有少数学者使用"生态文明"一词。卢风和曹小竹追溯了论述生态文明的早期文献,认为迄今为止最早出现"生态文明"一词的文献是1978年发表在英文期刊《宇宙》上的伊林·费切尔的文章:"人类生存的条件:论进步的辩证法";并认为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将被证明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创新之一。田甲乐介绍了起源于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奋力抗击“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随着疫情的发展,研究的进展,SARS一词也渐渐见诸媒体并有不断扩大之势。这就迫使人们选择,在表述这个病时是说写“非典”(FD),还是说写SARS(萨斯)。窃以为应该尽量使用前者避免后者。首先,此病最早发现于中国,时间在2002年11月,罹病者是中国人,发现者是中国医学家钟南山,发病地、发现地是广东佛山,随后才发现于亚洲其他地区主要是东南亚地区。我认为,最早发现地、最早发地、与疾病起源地是很有区别的,不必讳言也是有密切联系的。退一步说,即使二者一致,那么中国也是无辜的受害者,不应负任何道义责任。其次,中国是疫情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中国是抗击“非典”的最主要战场。第三,中国还是对此病防治水平最高、科学研究领先的国家之一。第四,中式名称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汉语拼音Feidian,缩写为FD)较好地反映了该病的临床症状。我们知道,典型肺炎或传统肺炎中最常见的为大叶性肺炎,多由肺炎双球菌引起。其他较常见的还有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休克型肺炎(又称中毒性肺炎)等。上述肺炎有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即基本不传染或传染性极弱。新出现的非典型肺炎的传染性极强,有较高的死亡率(相对于典型肺炎)。正是基于这种新型肺炎与典型或传统肺炎迥然不同,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呼吸疾病研究所研究员钟南山为首的中国医学家才最早把它命名为非典型肺炎(据钟院士说,最初曾称过不明病因肺炎、传染性肺炎等)。现在还有少数专家如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流行病室的曾光认为应该称“急性病因不明肺炎”。第五,SARS为英语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的缩写,可音译为“萨斯”,意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这个名称由意大利医师厄巴尼提出。他是“无国界医生组织”意大利分部主席。2003年2月他在越南河内“法国医院”工作时发现了一例“非典”患者,他随即命名为SARS,并向国际卫生组织汇报,后得到批准。在医治病人的工作中,他也不幸染上了“非典”,于3月29日在曼谷不幸光荣殉职。但笔者认为这个名称的表述不如中式名称科学。人的呼吸系统中最关键的器官是肺。“非典”患者虽整个呼吸系统都有症状和反映,但肺部发炎是最明显、典型、核心的症状,是否有多叶损害也是确诊此病的基本标准。所以“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语义相对模糊,“非典型肺炎”则一语中的。再者,厄巴尼的发现和命名也晚于钟南山。第六,西方国家目前疫情很轻微,而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疫情较重。我国台湾地区现在仿效SARS的日语译文“重症急性呼吸器症候群”,称其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香港地区则一般也称为非典型肺炎,有时也夹用SARS。其他有疫情的东南亚国家并非都称该病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本国语)。只是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鉴于英语的影响和作用,才用SARS这个词来沟通和统一认识。我们在对外报道、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当然无妨用SARS,但完全不必在汉语文中夹杂使用SARS。第七,从语文的角度看,“非典型肺炎”比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更简扼。有人或许说,后者可缩写简称为SARS;但前者也可缩写简称为“非典”甚至“非”,例如说:不要谈“非”色变。它的汉语拼音为Feidian,甚至可缩写为FD。FD也比SARS更简扼。在汉语文中不夹杂外语词汇也践行了国家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维护了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科学、尊严和优美,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中共中央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十六大”的全部文件均没夹用一个外文词。所以我们应当学习和跟进。第八,从疾病史、医学史的角度看,一种新病的出现、流行,被正确认识、正确命名、广泛接受,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其中,也蕴含着一种医学文化和民族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公平竞争。综上所述,由于此病发现于中国,可能起源于中国,中国的防治和研究水平领先,中式名称早于西名,中名比西名更简扼,病名也蕴含着医学文化和民族文化、包含着公平竞争。为维护民族语文的纯洁、科学、尊严和优美,为捍卫中国医学家的发现权、发明权、术语权,我们在汉语文中应大说特写“非典”(FD)而不说不写“萨斯”(SARS)。(2003年5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