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9 毫秒
1.
埃博拉出血热去年,正当人类成功地从地球上消灭天花病毒,并信心百倍地为实现到2000年止全球规模消灭小儿麻痹病毒的目标奋斗之际,突然从非洲的扎伊尔传来了"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流行的可怕消息,顿时引起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惊恐。传染病学家们还记得,大约19年前,埃博拉出血热曾在非洲扎伊尔的小镇扬布克爆发过,但很快被平息。由于最早的感染者很快都死于非命,所以,人类  相似文献   

2.
埃博拉病毒     
正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因其极高的致死率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由于埃博拉病毒致死率极高,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病毒。该病致死率高达50%~90%。埃博拉出血热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  相似文献   

3.
魏俊霞 《科学世界》2014,(11):10-15
从西非国家几内亚开始出现并迅速蔓延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是此病发现以来规模最大的疫情暴发。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出血性传染病,这是迄今发现的病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一旦感染,病死率可高达90%。恐惧的情绪在人们心中蔓延:难道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疫情会不会“失控”,蔓延到全球各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防治艾滋病与埃博拉出血热具有潜在价值的天然植物。方法——应用量子共振检测技术作前瞻性的筛选。结果——测得诺丽果汁抵制埃博拉病毒与提升人体免疫功能均有较高量价。结论——诺丽果汁对防治埃博拉出血热均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流感、艾滋病和埃博拉出血热等烈性传染病时刻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其幕后"黑手"是结构和功能多样且快速变异的病毒,而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北京大学药学院周德敏、张礼和研究组以流感病毒为模型,在保留病毒完整结构和感染  相似文献   

6.
资讯     
《世界博览》2014,(16):12-15
正310亿元为了配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的实施,日前,财政部、教育部下发了2014年薄改计划中央专项资金310亿元,资金额度比2013年提高50.77%。1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自今年2月份爆发以来,西非地区已有近900人死亡。该病毒十分罕见,尚没有针对该病毒的疗法和预防感染的疫苗。埃博拉病毒最开始在几内亚的森林中爆发,现在正在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迅速蔓延。德国强烈建议不要前往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称埃博拉病毒的蔓延仍没有结  相似文献   

7.
科技事件     
全球抗击艾滋病斗争进展显著尽管全球艾滋病疫情蔓延的趋势还没有得到逆转,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今年发表的报告认为,全球艾滋病防治在2007年首次出现了"明显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8.
 面对肆虐的传染病毒,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在努力攻关,以期能研发出有效疫苗,控制疫情的大规模扩散.在这些众多的科研团队中,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研究员牵头的科研团队,一直奋战在抗击传染病毒的一线,他们自出创新研发的生物疫苗,一次次为人类建立起防御高墙,阻断病毒的传染.  相似文献   

9.
当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共同抗击新冠病毒、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时刻,向中国"追责索赔"的杂音甚嚣尘上。这股"追责索赔"的歪风率先在美国刮起。3月13日,美国佛罗里达州棕榈滩县博卡拉顿市一家名为"伯曼法律集团"(BermanLawGroup)的律师事务所对中国政府发起集体诉讼(简称"伯曼案")。  相似文献   

10.
看中国     
正1外交《印度教徒报》:中国援非收获外交红利对于非洲最大的投资国——中国而言,埃博拉疫情是印证其对非洲承诺的契机。对于上个月抵达塞拉利昂首都的解放军302医院的一批中国医生来说,这也是提升其抗击陌生疾病技艺的机会。中国在抗击瘟疫方面经验丰富。由于有了与非典斗争的经验,中国此次对埃博拉病毒作出了敏捷的反应,包括向西非国家派遣医务人员。但埃博拉比袭击过中国的非典的致命性要大得多。北京已经向疫区派遣了200名医务人员,并且承诺向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提供3500万美元的医疗援助。一支军  相似文献   

11.
玛丁  AL 《科技潮》2000,(5):86-87
想想看:一些宇航空间站的碎片落在地球上,有几个人被砸死。这场事故立即激起公愤,从事空间开发的公司,无论是国有的还是私营的,统统成了群众抗议的目标。事故本身以及公众的反应,都是空间开发业始料不及的。以上描述的情况当然属于假设。然而,在去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洲宇航局(ESA)联合召开的外层空间伦理国际研讨会结束前,与会者却根据这个设想进行了模拟演习。这个研讨会的框架组织是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COMEST)。美国国家宇  相似文献   

12.
 埃博拉病毒是一类能够感染并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囊膜病毒。发现近40年中,埃博拉病毒给人类生命带来了极大威胁。然而,目前人们对于埃博拉病毒的了解非常有限,尤其是病毒与其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机制和膜融合机制相关信息的缺失,使得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特效药物的设计和研发工作阻碍重重。本文综述了埃博拉病毒分类、形态、病毒蛋白和病毒生命周期,着重介绍了高福院士团队在埃博拉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中的成果。通过结构学手段解析了埃博拉病毒激活态囊膜糖蛋白GPcl与宿主细胞受体NPC1分子的复合物结构,从原子水平上阐明了埃博拉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识别的机制,并在结构基础上对病毒的膜融合促发机制做出推测,提出以埃博拉病毒为代表的新的(第5种)囊膜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为抗埃博拉病毒药物和疫苗的设计提供了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抗击非典,信息化凸现了它的重要作用。 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爱滋病,人类社会从爱滋病发现病例到分离病毒,花了200个星期。这次,从发现非典到找到非典真凶冠状病毒,仅仅是4个星期。 在人类面对共同的灾难时,科学家们表现出了足够的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这样的研究速度是令  相似文献   

14.
思考"非典"事件发现,优良、高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对于抗击"非典"具有非常重要的伦理功能,这种功能对于现代化建设同样具有重大意义;透视"非典"事件还可以看到,抗击并战胜"非典"在伦理上向社会和人们迫切诉求普遍信任、社会责任感、健康生态道德观和正确、合理的价值观,这种伦理诉求对于我们社会的未来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科技政策对世界一流成果的激励作用,该文通过搜集政策文本,梳理、分析美国、英国、德国在1901年至2021年的科技政策演变过程及其所引发的诺贝尔奖效应.结果发现,西方科技计划表现出不断细化、由军用转向民用技术、探索前沿和伦理导向,注重经费投入与国内外交流,强化人才引进与培育、成果保护与商业化运作等特征,进而影响发达...  相似文献   

16.
生物芯片蕴藏无限商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作为高新尖端技术的生物芯片遭遇了一次颇不平凡的历史机遇。4月,由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经过13年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期间生物芯片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全人类奋起抗击SARS病毒的斗争中,生物芯片也大展神威:4月初,香港大学医学部率先与美国方面借助生物芯片技术准确检验SARS病毒;5月,中国科学家也研制出全面检测SARS病毒全基因组芯片检测系统,在全球率先研制出第一张冠状病毒全基因组芯片。在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组和蛋白基因组成为研究热点时,作为其基本技术手段的生物芯片再次得到了人们的观注。  相似文献   

17.
孙宏年  王琛 《世界知识》2011,(14):23-25
1802年,越南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建立,它与中国是传统的宗藩关系,并把"越南"确定为国名。此时,越南已经开始接触法国等欧洲强国。此后随着国际大棋局的变动,越南有过被列强殖民统治、奋起抗争的百年痛史,也经历过依靠中国、苏联等国支援抗击法国、美国的艰苦岁月,  相似文献   

18.
处于抗击疾病前沿的医药企业依靠有机化学家合成新分子,这些新分子可能会成为战胜癌症与病毒的武器。  相似文献   

19.
科学追踪     
概述:今年5月的世界科技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仍然是非典。凡是与非典研究和防治相关的领域,都迅速调整研究重点,集中力量加强抗击非典的研究,有关非典研究的成果不断问世。美国《科学》杂志5月1日刊登了两份分别由美国和加拿大研究人员完成的“非典”病毒基因组序列研究论文。这是首批经过同行评议的“非典”病毒基因组序列研究结果。世界卫生组织说“非典”病毒生存能力大于原先估计。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5月19日至28日举行。这也表明,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最主要动力。除了非典研究外,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也非常活跃,而相比之下信息技术领域则要沉闷得多,其他研究领域尽管也有一些突破,但总体上只能说是偶有亮点。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法科学家首次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生殖细胞,美科学家称克隆出人类胚胎,国际专家敦促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实验,美国科学家首次克隆出骡子。在航天领域,俄“联盟”载人飞船返回地面有惊无险,美“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得出初步结论。此外,5月世界科技领域引人注目的成果还有:日本研制出世界上直径量小的碳纳米管,中国科学家在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丹麦行星科学中心认为地球南北两磁极将要大翻转。  相似文献   

20.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10月5日报道 :一个长期存在的有关HIV病毒之谜被揭开 ,美国的一个科研小组称 ,已经发现了令人难以捉摸的使某些感染HIV病毒的人不得艾滋病的血液因子。这可能导致治疗HIV病毒的新方法。对这种难以捉摸的因子的寻找可以追溯到16年前 ,当时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JayLevy领导的科研小组就研究过HIV呈阳性的人但并不得艾滋病的原因。他们断定 ,这种人的某种免疫细胞CD8T细胞能产生一种可能帮助人体战胜艾滋病毒的小的蛋白质 ,而得艾滋病的人身上没有这种CD8T抗病毒因子(CAF)。但这种小蛋白质究竟是什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