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解思梅 《科学通报》1995,40(18):1679-1679
南极海冰与ENSO事件相互作用的研究,属于大气、海洋和海冰三者相互作用研究的组成部分.热带海洋作为热源,南北两极的冰雪圈作为冷源,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具有相对同等的重要作用.本文普查南极海冰与ENSO事件的相互作用.既调查南极海冰对后期ENSO事件的影响,也调查ENSO事件对南极海冰的影响;以求得两者相互作用的关键期及其变化规律,了解两者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模式图.  相似文献   

2.
地球上的冰雪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例如,南极夏季是全世界接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但仍然是最冷的地区,其主要原因就是面积为14.1百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有98%经常为冰雪覆盖着。同时,南极附近还有广阔的海冰环绕。  相似文献   

3.
南极冰--调节全球气候的空调机 有人形象地把南极冰比作调节全球气候的"空调机",意思是说南极这个冰雪世界,它的大陆冰盖和南大洋的海冰,不仅决定着南极地区的气候,而且调节和影响着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气象观测研究的结果表明,南极冰盖、海冰、海水和大气四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调节和影响全球气候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一提到北极,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浩瀚的冰雪世界。不错!北极格陵兰冰盖、斯瓦尔巴群岛上的冰雪地貌、格陵兰冰盖四周奇特形状的冰山、北冰洋上的浩瀚浮冰……都是北极冰雪世界的代表。然而,北极与南极的重要不同点之一,就是北极冰雪世界里还生长有高等植物和茂密森林的绿洲,而南极地区不仅没有森林,也没有高等植物,只有苔藓和地衣。  相似文献   

5.
南极是一块被冰雪覆盖的大陆南极大陆总面积1400平方公里,大于中国和印度的面积之和,相当于一个半美国的面积。这本是块起伏不平的高原,有平地,也有山谷,但银白色的冰雪却掩盖了一切,南极成了一个广阔无垠的冰原c据统计,南极大陆除了不到2%的地方有裸露的山岩之外,其余超过98%的地方全为冰雪所覆盖。从高空俯瞰,可以发现南极大陆是一个由隆起的中部向四周逐渐倾斜的高原,巨大而深厚的冰层就像一个银铸的大锅盖,倒扣在地球的南极。因此,人们又形象地把南极大陆上的冰层称为冰共JllLo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冰盖,它堪称地球的冰库…  相似文献   

6.
南极海鸟,在长期的生命演化过程中,完善了自身对南极冰雪酷寒环境的适应性,成为南极惟一同时活跃在空、海、冰、陆四域的生灵。但是,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的侵扰,南极海鸟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科学家基于对南极鸟类的研究,发出警告:作为现代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生物,南极海鸟的生存危机预示着全球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7.
南极冰雪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冰盖与全球气候环境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建成  王芳  郑琰明  吴涛 《自然杂志》2005,27(6):351-356
南极冰雪圈作为地球系统的最大冷源主导着全球水汽环流的变化.处于大气环流沉降区的南极大陆,以其巨厚的冰盖,保存着详细的过去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记录.通过对南极冰盖冰雪气候环境记录代用指标、南极冰盖气候环境区域分异与冰盖地球化学分带和冰芯的综合研究,目前已揭示了过去80万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记录.这些成果将为未来气候环境变化的预测提供依据.本文介绍了南极冰盖在全球气候环境记录研究中的前沿领域和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8.
冷房效应     
气候变得更温暖,冰雪却变得更加深厚,南极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9.
除了企鹅和海豹,冰天雪地的南极在我们的印象中就像是荒漠。然而,科学家经过3年的深海探索,发现南极冰雪附近的海域却是一个物种宝库,有700多个物种是人类以前所不知道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此前对南极海域缺乏生物多样性的猜测。科学家还认为,南极海域可能是全球所有海洋生物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有关南极冰盖科考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些误差。虽然南极95%的面积被平均厚达2000多m的冰雪所覆盖,但是海拔4000多m的冰盖最高点并非是南极大陆的最高点,最高点应该是位于西南极洲的南极大陆最高峰——海拔5140m的文森峰。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并不像山峰的峰顶那样挺拔明显。国家  相似文献   

11.
李斌 《科学之友》2005,(4):40-40
目前有关可极冰盖科考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些误差。虽然南极95%的面积被平均厚达2000多m的冰雪所覆盖,但是海拔4000多m冰盖最高点并非是南极大陆的最高点.最高点应该是位于西南极洲的南极大陆最高峰——海拔5140m的文森峰。  相似文献   

12.
我国长江流域梅雨变动与南极冰雪状况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符淙斌 《科学通报》1981,26(8):484-484
梅雨是我国江淮流域的重要天气气候现象。梅雨量的多少、梅雨期的长短以及入梅出梅时间的早晚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有显著的影响。关于中国的梅雨已作过大量的研究,但多限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分析。吕炯曾讨论过太平洋海温与梅雨的关系。本文利用近十年卫星观测的南极海冰资料和本世纪初以来南极地区的积雪量资料,发现了一个有意义的事实:南极地区的冰雪状况与长江流域出梅时间的早晚有密切的关系。并且通过一组典型例子的分  相似文献   

13.
南极洲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9.4%。南极洲终年为西风寒流包围,年平均气温零下20—70℃。1993年,科学家曾测得那里的最低气温是零下39.2℃。南极几乎全被冰川覆盖,冰层平均厚度在1330米,最厚达4000米以上,冰的总体积为2367.2万立方公里,是北极的9倍。南极大陆只有2%的土地没有被冰雪覆盖,那里有险峰、悬崖、湖泊和火山,是冰雪世界中的绿洲。南极尽管没有居民在那里定居,却有来自各国的科学家在那  相似文献   

14.
最近,科学家首次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史前森林的树桩和树叶化石,这些化石为科学家了解南极大陆在2.5亿年以前的气候状况提供了依据。通过测量这些化石树干的直径,可知这些  相似文献   

15.
纯美南极     
南极是一个没有人类文明历史,没有土著人居住的地方。到南极无需护照签证的麻烦,但南极严寒的自然环境,要求你以自己的身体作健康护照。这是一片尚未被人类占领的净土,纯净的空气,洁白的冰雪,可爱的生物,都还是人类到来之前的模样。  相似文献   

16.
被冰雪盖住的大陆 独立在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大陆有95%的面积被厚厚的冰盖所覆盖。南极虽被称为旱极,但低温却使极少的降雪终年不化。年复一年,下层的积雪在上层积雪的重力作用下,被压实排出气体并发生重结晶作用,从而形成坚硬的冰。据研究,今天的南极大陆形成于3000万年前,而南极冰盖却约形成于200万年前。冰盖的平均厚度达  相似文献   

17.
正南极,被人类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遥远而神秘的冰雪大陆,冰封雪藏着气候变迁的自然密码。几百年来,人类对南极的认识经历了从探险时代向科学考察时代的重大转变。中国极地科考走过了30多个春秋。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从上海起航赴南极洲;1985年,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全部完成,标志着我  相似文献   

18.
地球上的火山活动使南极冰盖中沉积了超高含量的非海盐硫酸根离子. 通过对东南极Dome A边缘DT263冰芯进行的离子成分化学分析, 得到了详尽的硫酸根离子记录. 利用火山定年标志层并结合Na+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定年, 确定冰芯连续积累了780年(1215~1996年). 1800~1460年期间当地年均积累率强烈低于该阶段前后的积累率, 该时期与已在北半球找到众多存在证据的“小冰期”气候事件时间相吻合. 火山成因的非海盐硫酸根离子浓度异常峰值说明冰芯中明显记录了至少17次火山活动. 对比其他几支南极冰芯, 一些著名火山信号的强度存在明显差异, 可能与不同冰芯钻探地点积累率、微地形、冰雪的原地堆积和重新分配作用差异、火山物质传输途径的不同、以及硫酸根离子化学分析测量技术等因素有关.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火山喷发对南极冰雪内火山信号强弱的影响明显大于低纬度地区的火山.  相似文献   

19.
走近南极     
南极是地球上惟一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南极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除沿岸的山脉、裸露的岩石外,98%的地方为冰雪所覆盖。这里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0℃,最低气温为零下82.8℃。为了揭开南极神秘的面纱,一批又一批科学家、探险者登上了南极。最早在南极建立考察站的是苏格兰的一批气象学家。1904年2月20日,由布鲁斯领导的苏格兰考察队乘船抵达南极,在南奥克尼群岛上建立了气象观察站,开展了多项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人类建立的第一个南极考察工作站。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苏联、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韩国、印度、智利、新西兰等40多个国家的…  相似文献   

20.
《世界科学》2010,(7):F0004-F0004
自人类发现了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最后一块大陆——南极洲——之后约半个世纪。就有不少捷足先登的科学家去探索白色大陆的奥秘。开展一些初期的科学考察活动。从澳大利亚1954年第一个在东南极大陆沿海建立常年南极科考站——莫森站——后,许多国家相继来到南极展开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如今,这块冰雪世界上共有53个科考站。以下是给人印象深刻的6个南极科考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