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编的《古代汉剧》(北京出版社)上册文选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一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三个“美我”编者注为:“以我为美”;其“美”注为:“用作意动,认为……美”(见此书150页)。而且这一教材讲“词类活有”之意动用法时又特地以上述几句话为例以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说:“三个‘美我’都是意动用法,是‘以我为美(认为我美)’,而不是‘使我美’,(见此书273页)现行普通中学语文课本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选了《邹忌讽齐兰纳谏》,其中三个“美我”的注释也是“以我为美”。江夏先生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将三个“美我”译为“认为我漂亮”,意思是与以上两家一致的,总之,这三种教材都是把三个“美我”视为意动用法的。  相似文献   

2.
<正> “造园”与“园林”两个名词,虽只是一字之差,但含义上有主从之分,不能混为一谈,在学术上必须彻底澄清,以免长此混淆不清,影响科学及事业的发展。特撰此文,以就正造园界同志。 一、“园”及其有关词汇 在我国文字上“园”字及其类似的词汇为数甚多,拟分为单词及复词两项分别加以说明: (一)单词 1.园《说文》:“树果为‘园’。”今称栽果树者为“果园”。栽桃者称“桃园”,栽梅者称“梅园”,栽牡丹者称牡丹园”。亦称私人的庭园为“花园”。 2.圃《说文》;“种菜为‘圃’。”今栽菜者称“菜圃”,育苗者为“苗圃”。世称黄帝之园为“县圃”。 3.囿《说文》:“有禽兽曰‘囿’。”《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了《离骚》中的“前后失照”之处。这是由“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二句切入的。王逸《楚辞章法》说:“‘蛾眉’,美好之人”,洪兴祖《补注》则谓“众女竞为谣言以谮愬我,彼淫人也,而谓我善淫”,似此,则——此句取以为喻之“美好之人”称“余”者,乃女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又即下文之“好蔽美而嫉妒”也。上文“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相似文献   

4.
何以称物曰“东西”?称物为“东西”究竟起于何时?对此,清人考之者甚众,近人也时有论及,但所说多大同而小异。现有辞书皆采清人翟灏之说。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先录翟说于下: 《通俗编》卷二六:“《兔园册》:明思陵(崇祯)谓词臣曰:‘今市肆交易,止言买东西而不及南北,何也?’辅臣周延儒曰:‘南方火,北方水,昏暮叩人之门求水火,无弗与者,此不待交易,故惟言东西。’思陵善之。〔翟〕按:此特一时捷给之对,未见确凿。  相似文献   

5.
释‘旒’甲骨文及金文中有象形字作: 以上金文两字,吴大澂以为‘古穗字,象禾穗下垂形’(‘说文古籀补’卷七,第41页)罗振玉未加解释,收甲骨诸字於待问编。郭沫若先生以为以上六字‘与黄字相较,其必为古佩玉之图形无疑,即‘黄’之初字也。’(金文丛考170页) 今按:以上六字应释作‘旒’,说文‘’字云:‘玉也,冕饰。’古者冕延前後有缫旒,周礼弁师云:  相似文献   

6.
谈意境(下)     
四、意境的优美与壮美 意境有优美与壮美之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王国维在这里所说的境界的大小,就是指意境的壮美与优美。他解释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时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人间词话》)他进一步举例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空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人间词话》)“‘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园’,此种境界,可  相似文献   

7.
一、释“降” 《离骚》:“摄提贞子孟(阝最)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注:“降,下也……庚寅之曰,下母体而生。”后世学者多因之。按此说虽通,然未尽其义。“降”见于屈赋者凡十次,皆与神灵相关,“百神翳共备降”(《离骚》)、“灵皇皇兮既降”(《九歌·云中君》)、“帝乃降观”,(《天问》)是其明证。“降”字的神秘意味甲骨文中早已屡屡出现,如“帝降食受又”(《殷虚文字乙编》5296),“帝降不若”(《卜辞通篡》367)等,帝即神也。先秦典籍更不乏其例。故钱澄之《屈诂》云:“原自序其生  相似文献   

8.
1982年12期《语文学习》刊载潘大白同志《“善”读书》一文,其中“善鉴取”一节提出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解释问题。作者在罗列了《语文》、《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古文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历代文选》等五种注文后说,“总上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意境: (1)落花在地面散乱着; (2)落花在空中飘舞着; (3)繁花在枝头盛开着。 就第(1)种意境而言,是‘落花遍地如锦’。景色虽美,但毕竟‘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就第(2)种意境而言,是‘乱红纷坠如雨’。虽是动态,但未免‘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春色将闲’(寇准《踏莎行》,第(3)种则是‘繁英枝头如火’。画面灿若朝霞,生机蓬勃,见得世外桃源,春光无限。故就文章旨意细细品味,则以取第(3)说为长,这乃是循章解句择其当”(句中加点号原有)。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编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语文第五册,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吾宁乐之”的“宁”字,课文注解释作平静之义;教参译此句为:“即使烂死在沙泥里,我也把它当作一种快乐”。我以为把“宁”释作平静,是不正确的。首先,此文是韩愈的自荐之作,文中他以有“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之能,但一时不  相似文献   

10.
释“召”     
《说文·口部》:“召,(讠乎)也。从口,刀声。”又《言部》:“(讠乎),召也。”段玉裁注云:“口部曰:‘召,(讠乎)也。”后人以‘呼’代之,‘呼’行而‘(讠乎)’废也。”召、(讠乎)(呼)在《说文》中是一对互为注释的同义  相似文献   

11.
[乾屎橛 ] 即厕筹 ,拭粪的山竹木片。佛家比喻至秽至贱之物。《景德传灯录·义玄禅师》 :“时有僧问 :‘如何是无位真人 ?’僧便打 ,云 :‘无位真人是什么乾屎橛 !’”《朱子语类》卷七 :“今之禅家多是‘麻三斤’‘乾屎橛’之说 ,谓不落窠臼 ,不堕理路。”以上是《汉语大词典》(第一卷 )对“乾屎橛”一词的诠释。乾 ,已简化为“干”。“干屎橛”一词 ,并非只见于《景德传灯录》 ,其他佛教著作 ,亦有用者。下即两例 :临济曰 :“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未证据者看看。有僧出问。济曰 :“是干屎橛。”又问惟一如何是道中人 ?曰 :“干屎橛。…  相似文献   

12.
敦煌遗书《刘子》残卷,笔者曾有《校证》之文,刊出二十五条。兹再迻录二十二条刊布之,纰谬浅陋之处,伏祈识者正之。 1.周鸡断尾,获免于牺;山狙见巧,终必招害。(伯3562《韬光》) “获免于牺”,罗本、吉府本“牺”后有“牲”字,余本并作“获免牺牲”,《集校》:“法藏敦煌(甲)本夺‘牲’字。” 按:牺犹牲也。《说文》:“牺,宗庙之牲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牺双觡抵之兽。”《集解》引《汉书音义》:“牺,牲也。”《淮南子·说山》:“生子而牺。”高注:“牺者,牲也。”《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宋公肉袒执牺。”高注:“牺,牲也。”是皆牺、牲义同之证。《国语·周语下》:“宾孟适郊,见雄鸡白断其尾。问之,  相似文献   

13.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上,刊出有肖远新同志所写的《略论柳柳州》一文。在谈到历代评论家对柳宗元晚年思想发展的看法“相当地不一致”时,文章这样说:“比如宋朝有两位学者,一个说:柳宗元“以谪而出,至死不屈’。另一个则说:柳宗元‘在中朝时,方虚骄而恃气,永州之后,犹听影响;至柳州后,望之似木鸡矣。’”在这里,显然是把“一个”(即田锡)同“另一个”(即陈长  相似文献   

14.
“曾”“增”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古今字小字典》(湖南人民出版社)“曾”字条的结论是“在‘增加’的意义上,‘曾’又是‘增’的古字”,即“曾”增”是古今字;而《古汉语多用通假字典》(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曾”字条释义部分作了这样的判定:“(1),通‘增’。”即“曾”“增”是通假字;《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今字  相似文献   

15.
顷阅《鲁迅研究资料》第3辑,上面谈到《二心集·序言》署名男儿的《文坛上的贰臣传》,说:“这篇文章是否在‘某报’发表过,或真是《民国日报》故弄玄虚”,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334页)。从我所接触到的材料来看,这“某报”似乎是《轰烈报》。证据如下:鲁迅主编的《新地月刊》(即《萌芽》月刊第6期)上刊载《社会杂观三十八·所谓“左派”》一文,批驳右派对革命者的攻击,当中引到《轰烈报》的谬论:“《轰烈报》说:‘鲁迅先生在共产党诅骂到怕之后,一拉拢就屈服了,光华书局所出版之《萌芽》,名为鲁迅主编,实则是共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就许慎关于形声和转注的界说粗略地谈谈看法。 《说文·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段玉裁注云:“事兼指事之事象形之物言,物亦事也。‘名’即‘古曰名,今日字’之名。譬者,谕也;谕者,告也。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这一说解似乎已成定论,今人亦多奉之为圭臬。  相似文献   

17.
“开元盛世”的第22年,也即公元734年,李隆基“种麦于苑中,师(率)太子以下亲芟之。谓曰:‘此所以荐宗庙,故不敢不亲,且欲使汝曹知稼穑艰难耳’”。(《资治通鉴·唐纪》卷214)玄宗皇帝亲自种麦,且教太子知稼穑之艰难,其重视农业和粮食问题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屈戌”(一词新《辞源》作“屈戍”,释作:“门窗上的搭扣。”新《辞海》作“屈戌”,释作:“门窗上环纽、搭扣。”两部大型辞书,竟然不同,谁是谁非,实在很有必要作一番探讨。一、屈戌、屈膝和屈戍的关系“屈戌”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晋陆翙的《邺中记》:“石虎作金银纽屈戌屏风。”“屈膝”一词最早见南朝梁简文帝《乌栖曲》之四:“织成屏风金屈膝,朱唇玉面灯前出。”明周祈在《名义考·物部》中说:“曲须为屈膝。李贺诗:‘屈膝铜铺锁阿甄。’盖门环双曰金铺,单曰屈膝,言如膝之屈也。古《乌栖曲》作‘屈戌’,李商隐作‘屈戍’,皆误。”他认为作“屈戌”误,应该作“屈膝”,因为其意为“如膝之屈也。”那么,“屈膝”该是整体,是后来误作“屈戌”,即“屈戌”是“屈膝”的别体。另外,他说“《乌栖  相似文献   

19.
也谈“从…到…”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到…”,有人认为是由两个介词结构组合的联合结构。邢福义同志在《关于“从…到…”结构》中说:“‘从…’和‘到…’意思并重。但是,‘从…’和‘到…’这两个部分之间不是横的联合关系,不是平面上的并列;而是纵的联合关系,具有时间上、空间上或某种逻辑关系上的系列性。”(《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余大光同志在《“从…到…”是介词结构吗》中说:“‘…从…到…’则分明是两个介词结构:‘…从’表示起点,‘到…’表示迄  相似文献   

20.
六)乃逸,则知小人之依《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王念孙以为“乃逸”二字是衍文。其说曰:“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之依。文义上下相承,中间不得有乃逸二字。且周公戒王以无逸,何得又言乃逸乎?乃逸二字盖涉下文‘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