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晚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逍遥—栖霞期)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上石炭统上部—中二叠统下部的浊积岩进行岩石、岩相和时空变化特点的分析。结果从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到中二叠世早期,浊积岩的沉积范围显著减小,沉积区域在向西南方向收缩的同时水体则进一步加深。结论这种沉积-构造特点反映当时南天山造山带内部处于强烈的构造活动状态,南天山造山带向塔里木地块的冲断推覆可以导致这种沉积-构造格局;从沉积学的角度提出南天山造山带在晚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可能处于碰撞造山作用的晚期阶段。  相似文献   

2.
阿拉善北部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是化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缝合的标志,研究结果表明蛇绿岩可分为上俯冲带型(SSZ))和洋脊型(MORB)两类,混杂岩中部分砂岩源自塔里木被动大陆边缘,部分源自与SSZ相关的构造环境和南侧的沙拉扎山火山弧,蛇绿岩形成侵位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古壳俯冲作用之前,“弧”前拉张作用形成了MORB型蛇绿岩,古洋壳向南俯冲的早期阶段形成了SSZ型蛇绿岩和在洋壳冲闭合期间,蛇绿岩发生拆离并向北仰冲侵  相似文献   

3.
阿拉善北部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华北古陆和塔里木古陆是构成中国大陆的重要陆块,关于它们的界线和关系的研究是个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本文提出,在内蒙古阿拉善北部新近发现的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NOMZ)是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缝合线。  相似文献   

4.
东秦岭蛇绿岩带位于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之间的秦岭早古生代造山带的古岛弧上,层序从底到顶为变质晕,变质橄榄岩,堆晶杂岩,镁铁质火山岩,硅质岩。变质橄榄岩富铬镍,贫铝碱,是上地幔部分熔融的残留体。堆晶杂岩富铁,表明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程度较高。蛇绿岩形成于华北地块和秦岭岛弧之间的边缘海或小洋盆的环境,时代可能是早志留世,在早古生代末期发生构造侵位,经过卸冲作用,由北向南被推覆到古岛弧之上。  相似文献   

5.
蛇绿岩研究新进展及其定义和分类的再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蛇绿岩保存于大陆造山带中,在地质历史上产于洋--陆过渡区多种构造背景(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弧前、弧后、弧内、弧问、板块三联点、转换断层、大陆裂谷或它们的复合背景等)的洋盆扩张脊.蛇绿岩以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为主,是一套彼此具有成因演化亲缘关系的、古洋壳 大洋地幔岩石的有机组合.我们把蛇绿岩概括为产于洋盆扩张脊的洋壳 大洋地幔岩石组合.蛇绿岩按构造背景有红海萌芽型洋壳和大洋中脊型洋壳两个端元,可三分为近陆的活动大陆边缘型--科迪勒拉型、东地中海型(新特提型)过渡型、西地中海型--大洋中脊古特提斯型.科迪勒拉型和东地中海型均属俯冲带(SSZ)上叠型,更近陆靠俯冲带;环太平洋型和被动大陆边缘型属特提斯型.  相似文献   

6.
依据塔里木盆地周缘蛇绿岩年龄及盆内钻井岩性、古生物、地球物理等资料,以古天山洋和古昆仑洋的开合演化为线索,将盆地构造沉积响应划分为五个期次。南华纪-震旦纪早世Rodinia泛大陆开始裂解,塔里木陆块北部发育南天山海槽、南部发育库地小洋盆,同期塔里木盆地只有中北部地区沉积碎屑物,塘古孜巴斯至古城墟地区为古隆起无沉积;震旦纪晚世-奥陶纪中世南天山洋和北昆仑洋(原库地小洋盆)进入成年期,塔里木陆块西部高地发育快速生长的碳酸盐岩台地,东部低地(满加尔)发育饥饿盆地,塔里木陆块形成了西台东盆的沉积格局;奥陶纪晚世-泥盆纪北昆仑洋和南天山洋分别向中昆仑和中天山微陆块俯冲(最终与塔里木陆块拼贴),塔里木陆块边缘逐渐出现不同规模的陆源剥蚀区,陆块内碳酸盐台地逐渐消亡;石炭纪-二叠纪中世北天山洋和南昆仑洋-阿尼玛卿洋关闭造山,塔里木陆块内部实际处于广义的弧后扩张状态,期间接受了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及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二叠纪晚世至今金沙江洋、澜沧江洋、班公-怒江洋和雅鲁藏布江洋等先后关闭,受此影响天山、昆仑造山带强烈抬升,塔里木盆地发育库车和塔西南2个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7.
在遵化北部,有大量的基性岩超基性岩构造透镜体,包括变质辉绿岩(斜长角闪岩)、层状辉长岩、堆积杂岩、地幔橄榄岩等散布在新太古代片麻岩中。这些岩石组合与现代蛇绿岩套一致,和强烈剪切变形的片麻岩一起构成典型的蛇绿岩混杂岩。蛇绿岩套中的豆荚状铬铁矿提供了中国存在新太古代蛇绿岩的确切证据。遵化新太古代蛇绿混杂岩带的发现,证明25亿年以前板块构造运动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地区发现了早志留世更长环斑花岗岩岩体,侵入于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变质岩中,与中三叠世侵入岩超动侵入,铀-铅同位素年龄值为428.5±2.2Ma,形成时代为早志留世,是在大陆碰撞构造环境下形成.该岩体的发现,对于东昆仑西段早志留世基底的深入研究及进一步确定祁漫塔格构造岩浆带发展演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奥陶纪为我国地史上最大的海侵期,其海陆分布的大致轮廓,特别是在早期基本上和晚寒武世的相似,表现了明显的继承性。较大的变化发生在中、晚奥陶世逐渐形成的大规模海退过程中,以致在北方出现了广阔的华北大陆,在西南有滇黔桂古陆的隆起。在整个奥陶纪作为古地理的正单元而长期高出海面的古陆,在我国北方有内蒙古陆、东北古陆、辽胶古陆、熊耳——伏牛古陆和淮阳古陆。在南方主要有华夏古陆和台湾古陆(它们向南延伸与可能存在于中国南海一带的古陆相接)、康滇古陆、阿坝古陆和江南列岛。接受沉积的古地理负单元包括海盆和海槽,前者主要有华北海、扬子海,喜马拉雅海和塔里木海,可能还有藏北海,后者则有内蒙——兴安海槽、天山海槽、祁连海槽、秦岭海槽、昆仑海槽、藏东——滇西海槽和华南海槽。根据古地理环境和古构造性质的不同,中国奥陶纪沉积可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稳定沉积类型与不稳定沉积类型。前者可据岩相特征分为均一相型(如华北海内呈均一分布的碳酸盐沉积)和由碳酸盐岩、砂岩、页岩交互成层的混合相型沉积(如见于扬子海的沉积)。后者可视岩系中火山岩的发育与否而分为优地槽型与冒地槽型沉积。如祁连山海槽、天山海槽、内蒙——兴安海槽、昆仑海槽和秦岭海槽西段都有广泛发育的火山岩,属于优地槽型。华南海槽、藏东滇西海槽和秦岭海槽东段则不见火山岩产出,属于冒地槽型沉积。有些地区,如鄂尔多斯西缘及江南列岛地区,其沉积特征介于上述两种基本类型之间,可称为过渡型沉积(见图Ⅱ、Ⅲ)。中国奥陶系各种不同沉积型相的分布,概略地表明在图Ⅰ中了。从图中优地槽型沉积的分布看来、中国奥陶纪明显地存在着三个火山活动带,它们分别与天山——内蒙兴安海槽、祁连山海槽和昆仑——西秦岭海槽相吻合。至于如何运用板块构造模式阐明其固有的机理和发展过程,则尚待进一步的工作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狮泉河—古昌—永珠蛇绿岩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狮泉河、古昌、永珠等地区出露的超镁铁岩具有各种典型的蛇绿岩套特征,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带,中间的不连续地区为白呈系所覆盖。该蛇绿岩带是班公-怒江蛇绿岩带的李生分支,是西藏板块内部在中生代中期张开又封闭的残留构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南缘经历了太平洋板块和特提斯板块与欧亚板块会聚作用的复杂过程,并在不晚于早第三纪早期,已经由活动的大陆边缘转换为不活动的,具有典型的不活动边缘的重力效应特征。根据构造演化分析,大陆南缘的陆缘盆地属不活动边缘拉裂盆地,南海中央海金则属于边缘海盆地。本文阐述了亚洲大陆南缘的主要转换断裂系统,讨论了这些断裂系统所反映的太平洋—特提斯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板块边界的应力机制和活动方式,认为在特提斯—印度洋域,这些转换断裂系统从西向东延伸,分别属于右旋和左旋滑移。它们对中国大陆南缘边缘构造带和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地质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在泥盆、石炭纪时,裂陷运动在被动陆缘和陆内产生许多裂陷槽,形成相对于浅水碳酸盐台地的台间斜坡—海槽深水沉积环境。台间海槽可分为继承性深水台间海槽和泥盆纪时发育起来的台间海槽;台缘斜坡分为跌积边缘型和沉积边缘型。文章描述了上述各深水环境相特征。从区域构造背景和海槽分布方向性、分组性、火山活动、断裂差异升降方面论述了斜坡—海槽的构造活动性。斜坡—海槽的深水沉积环境和岩相,提供了油气生成、储集、运移、圈闭、聚集和保存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疆阿希矿区下石炭统火山岩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了该区火山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与喷发环境,认为这套火山岩属钙碱性系列,形成于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或成熟岛弧带中近大陆一侧,是陆相火山喷发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在东亚大陆的东缘有3个陆缘型壳体,分别称为东北亚、东亚及东南亚陆缘壳体.它们并非有些学者所认为的属于过渡型壳体,而实际是已演化达到高级成熟度的大陆型壳体,只是由于它们在形成以后,因受东亚陆缘扩张运动的改造,以致被拉断伸展而厚度减薄,遂造成了似乎是过渡型地壳的假象.这些陆缘壳体已演化到地洼阶段,其中既有继承自历代前身的前地槽型、地槽型及地台型矿床,又产生了自身的地洼型矿产.  相似文献   

15.
滇东-黔西南泥盆纪时位于古特提斯洋东缘,构造格局可划分为特提斯洋板块的哀牢山大洋裂谷系,扬子板块的滇东南-黔南被动陆缘裂谷系和滇东北-黔南陆内裂谷系三个构造单元。三裂谷系中发育有三个性质和内部结构不同的沉积盆地。盆地中晚古生代沉积建造和火山活动受盆内同沉积断裂拉张和走滑控制,在每一盆地中泥盆纪沉积相展布格局和岩相古地理演化与裂谷系中同沉积断裂活动相对应。  相似文献   

16.
东天山加里东造山带为一沟-弧-盆褶皱系,共内部构造单元自北向南可分为海沟俯冲杂岩带、岛弧带和弧后盆地褶皱带。它主要是在晚前寒武纪和早古生代阶段于塔里木古板块北缘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逐渐演变成西太平洋型,最后伴随西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之沟-弧-盆体系的闭合而形成的陆缘增生造山带。  相似文献   

17.
粤东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形成了遍及全区的火山-侵入杂岩。作者根据区域火山-侵入杂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结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西太平洋板块构造格局的研究成果,认为粤东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不同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具有大陆板内向活动大陆边缘过渡的特征,构造变动和相应的岩浆活动是在中生代全球构造运动背景之下.亚洲大陆板块与南半球洋中脊体系和库拉-太平洋板块三者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泛华夏大陆群东南缘多岛弧盆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多岛弧盆体系理论研究思路出发,认为中国华南地区在晚元古代至加里东期,应是由泛华夏大陆群东南缘的多岛弧盆体系组成部分。泛华夏大陆群东南缘多岛弧盆系统从东南向西北由渐闽一云开岛弧、闽粤弧后盆地、武夷山岛弧、湘桂弧后盆地、江南岛弧、雪峰山前陆隆起第几部分组成。它是在古太平洋板块与泛华夏大陆群碰撞与缝合过程中,通过弧-弧、弧-陆、陆-陆碰撞,向前陆盆地演变的持续过程中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依据龙门山中段中生代盆地的基底性质、沉积构造组合和构造变形,论证了川西拗陷是在印支期发育于扬子板块活动大陆边缘的弧背(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的构造变形是经印支期构造变动和喜马拉雅期叠加改造形成的推覆构造;并讨论了龙门山中段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壳的三大基本构造单元——地槽区、地台区和地洼区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统计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差别,探讨了由此反映出来的深部构造特点。重点探讨了中亚地洼区与华夏型地洼区在地球物理特征和深部构造上的异同;对三个残留地台现阶段的构造运动状态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在综合分析各构造单元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深部构造形成演化的可能原因的基础上,从地球物理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地壳演化发展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