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城市边缘区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最具有经济敏感性、社会敏感性和环境敏感性 ,空间利用方式变化最大的地域实体。文章在阐述大城市边缘区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 ,论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系统构架 ,以探求大城市边缘区未来进一步合理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加快边缘区的发展,是首都发展的战略之棋,需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从战略的高度,对边缘区的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等问题进行全盘考虑、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3.
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长沙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边缘区发展模式的选择举足轻重。根据长沙市边缘区各乡镇经济单元的区位、交通、经济基础、自然资源状况,提出卫星城镇模式、交通主导模式、园区开发模式、产业主导模式、旅游开发模式共5种主要发展模式,以及组团开发、区域推进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以大别山区24个县(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2014年、2017年3个年份旅游经济指标数据,基于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边缘、凝聚子群等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运用QAP分析法,探讨旅游经济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发育程度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不紧密,旅游经济网络化发展有待加强;2) 2011—2017年间大别山区核心区数量减少,存在明显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对边缘区带动作用强;3) 麻城市中心度高,旅游经济发展好,领导控制作用强,但易导致过度依赖,使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呈现脆弱性特征;4) 大别山区凝聚子群划分行政壁垒严重,同一子群联系紧密,不同子群联系薄弱,旅游经济一体化程度低;5) 区位交通条件和旅游发展能力对大别山区旅游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区域经济水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明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并被游牧文明所交融的多元化综合文明,但沿海文明和海洋文明在近代以前却始终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边缘或半边缘地带。近代沿海地区虽有很大发展并在经济实力上超过内陆地区,但其发展却是畸型的。仍未列入国民经济最先和最重点发展地区,仍未发挥沿海地区的巨大的潜力。实行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因此,加强和深入对沿海地区“区情”的调查研究也就显得更为必要。沿海学的创建因而也提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6.
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城市边缘区蕴涵着未来城市的发展希望,是未来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地。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成区的近域推进,边缘区在承接中心城区工业、居住及商业等职能扩散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生态、社会及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以南京为例,通过分析边缘区现存问题和症结,在借鉴相关西方国家大城市边缘区发展中运用的"规划与管治融合"、"图底反转"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当今南京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模型,并期望给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绿点公司和废弃物资源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德国双向系统的成立和拓展,组织和运作,分离和再生,以及垃圾经济的发展作了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废弃物资源化的3条思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和"三个经济"(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概念的引入,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题和目标双向引导,提出城市边缘区控规(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策略.结果表明,"城市双修""三个经济"与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诉求相契合.通过用地整合,分类确定开发模式,并将新经济落实用地;合理组织内外交通分流,着重打造通过性景观,使城市边缘区成为城市中心区的有力补充及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GIS和Ucinet等分析工具,探究了辽宁省地级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辽宁省各市旅游经济联系量和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逐渐提升,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态势;2)各市旅游经济存在不均衡的空间结构,但网络密度增长明显;网络中心度也有一定的提升,沈阳市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其余城市;旅游经济核心区数量变化不大,但区内联系逐渐增强,边缘区区内联系不强,与核心区的联系也较弱;3)为了使城市间旅游均衡发展,需要强化核心区城市对边缘区城市的"渗漏效应",不断强化边缘城市间的交通网络建设,优化整体网络空间结构以增强辽宁省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从系统角度分析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在垂直方向上,将人居环境系统划分为7个层次,即家居、建筑、社区(邻里)、城市、区域、国家、全球人居环境,不同的尺度构成了人居环境的尺度链,而且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人居环境的过程速率逐步放慢,空间分辨率不断降低,事件频率也逐渐变低.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除了具有生活、生产、消费、还原和调节5大基本功能外,还具生境功能、滤网功能、通道功能、源功能和汇功能等特殊功能,并指出系统功能发挥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利用时空结构演变的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广州市海珠区近¨年来与城市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在GIS分析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和驱动因子,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不改变系统基本规律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达到利用少数变量来分析整个系统目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该区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动态因素和社会系统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促进区域城镇体系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初步建立两者协调管理运作系统。方法采用现代管理学和博弈理论分析方法,探讨旅游资源开发对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的相关影响,并根据调查中国不同行业管理的现实状况,尝试利用流程管理模式建立高层次协调指导机构。结果初步建立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体系发展两者协调管理运作系统,该系统有效整合多部门多行业资源,设定共同目标,利用“协调—引导—控制—管理—保障—反馈”等6大途径进行高效运作。结论建立全新的高层次管理运作模式,为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城镇体系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共赢平台,对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生态城市是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研究了生态城市的特点和功能,指出了甘井子区生态环境构建决定了大连市城市空间必然向外扩展,并提出了生态环境构建的对策与措施:①强化政府的管理、监督职能;②合理构建综合治理城市生态环境;③加强教育,提高公众保护城市环境的参与意识和行动;④城市扩展与环境相协调,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六安城区是六安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 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区域经济特色,在生态市的建设中应注意:生态安全保障系统工程;景观生态系统工程建设;环境质量调 控工程建设。通过这三大工程的规划建设,努力把六安城区建成生态经济比较发达、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 发展城市。  相似文献   

15.
利用遗传算法思想, 借助以MATLAB语言为基础的遗传算法工具箱, 在验证遗传算法在三区域、三部门模拟运算适用性之后, 用非线性Lowry模型对扇形城市空间结构下的九区域、三部门进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在各区域居住魅力相同的情况下, 交通因素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交通区位最好的区域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 因为用地的有限性和地区产值的最大化追求, 使这些区域也是高附加值产业首选之地。研究结果展示了非线性Lowry模型良好的解释能力, 为该模型推向具体城市模拟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提高了其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水系及其滨水区和区域水系与城市有紧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具有连通性和多功能性的特征,有必要借鉴绿道理论进行规划管理。文章从构建城市区域的水系绿道网络入手,提出城市水系生态修复规划和城市滨水区多目标规划模式,在水系绿道的框架内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滨水区旅游经济复兴等多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西夏区房地产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时其发展前景做出了预测.以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时西夏区房地产开发功能分区进行了规划与布局分析,为西夏区房地产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措施和政策优化方案:继续大力发展西夏区经济;坚持有特色的多元化房地产开发;深化土地使用政策改革;加大房地产金融服务及税收政策改革.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以农业化转向工业化、从农村经济转向城市经济、从传统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重大社会转型期。郑州的各种机遇和挑战纷至沓来:郑州都市区、郑汴一体化建设业已铺开,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经开建等。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郑州市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郑州市的优势所在,准确定位郑州市的发展目标,即加快城镇化进程,打造国内现代物流枢纽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