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中大部分来自于证言(testimony)。而一个人如何才能合理地接受证言?或证言如何得到确证?这是证言知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三种流行理论(还原论、非还原论和融合论)的基本特征和所面临的困难。其次,基于这些理论的合理方面提出了新的确证方案——证言的利害确证,即任何确证方法(如还原论、非还原论)都不是非此即彼的,它们都被统摄于"利害原则"之下。  相似文献   

2.
知识与默认     
我们将为德性知识论引入一种独特的默认假设(default assumptions)概念,后者一般地构成了胜任力。一个默认假设就是一个特定背景条件获得的假设,即(a)是一种相应的SSS胜任力处于适当位置所必需的,但是(b)允许不安全地处于适当位置,而且不为行动者所知。因此,行动者可能要冒一个背景条件失败的风险,以及紧接着而来的胜任力的丧失,而且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冒了这种风险。一种实用论入侵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在日常语境中能够诉诸默认假设。所以,我们的德性知识论包含默认假设之后,我们能够对哲学怀疑论进行一种全新的处理,从而为摩尔和笛卡尔施以援手。  相似文献   

3.
我们将为德性知识论引入一种独特的默认假设(default assumptions)概念,后者一般地构成了胜任力。一个默认假设就是一个特定背景条件获得的假设,即(a)是一种相应的SSS胜任力处于适当位置所必需的,但是(b)允许不安全地处于适当位置,而且不为行动者所知。因此,行动者可能要冒一个背景条件失败的风险,以及紧接着而来的胜任力的丧失,而且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冒了这种风险。一种实用论入侵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在日常语境中能够诉诸默认假设。所以,我们的德性知识论包含默认假设之后,我们能够对哲学怀疑论进行一种全新的处理,从而为摩尔和笛卡尔施以援手。  相似文献   

4.
通过接受他人话语(证言)而形成的信念何以能够成为知识?个体主义认为证言本身并不具有为认知主体提供知识保证的特殊地位,证言知识完全由接受证言的个体内在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资源提供辩护和保证。反个体主义则主张证言知识不能完全由个体内在的因素所说明,而是有着外在的维度,接受证言的个体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状况是其知识保证的必要构成条件,信念的合理性是在社会中分布扩散的。证言知识的反个体主义将知识视为个体与社会共同参与构建的认知成果,这种观点能够避免理性还原论在解释日常知识上的困难,缓和德性认识论在说明证言知识时所面对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并且为科学知识的三大特征提供解释,有利于创建一种互利型的知识理论。  相似文献   

5.
证言知识可否还原为源于感知、记忆与推理的知识,这是证言知识论的核心话题。格雷科认为还原主义和反还原主义使得证言知识过强或过弱,并且都没有注意到证言信息流中有着信念分配与信念获取的区分。格雷科的工作属于质性研究,量化研究可以克服其理论缺陷。聆听者的证言信念度反映了聆听者对于言说者的信任程度。完全信任与完全不信任都无法导致证言知识。证言度概念要求聆听者是一位推理者,进而支持了还原论。基于证言度的证言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反对轻信与彰显理性。  相似文献   

6.
在本文第一部分,我回顾了知识论的德性理论方法的主要成就,尤其是针对解释知识的价值而言。其主要观点是,知识是认知者的成就,而不是纯粹幸运的成功。在第二部分中,我考察了这种反对意见,它认为,这种方法无法处理证言知识,并且一般情况下无法解释社会认知依赖,或者对于他人的认知依赖这种重要现象。在第三部分中,我提出了一种新方法用以回答这些反对意见。这种新方法区分了基于感知和其他生成来源的知识生成以及基于证言的知识传递。知识生成仍然被理解为可归于认知者的德性认知主体性的真信念。这种新理论采用联合主体性概念来理解知识传递。在涉及知识传递的情况中,真信念可归于言说者与聆听者双方合作一致的德性联合主体性。第四部分回到知识价值问题。其所持有的理念是,传递知识构成了一种联合成就,也因此普遍地具有了联合成就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科学传播这项事业即有社会性维度也有知识论维度。理解科学传播并成功地进行科学传播实践不能忽视两个维度中的任何一个。对当前以公众为主导的科学传播的研究在理解社会性维度已有了许多成果,然而在理解知识论维度上却缺乏清晰的理论。文章论证当代证言知识论和专长哲学为理解知识论维度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全面讨论动物感知的预测加工模型(简称PP模型)与社会知识论中关于证言不公问题之间的关系,详尽证明前者对后者做出的认知基础性贡献。文章首先说明证言不公是一种常见而又被忽略的社会现象,然后厘清弗里克所提出的证言不公问题的背景、根源(偏见)、解决进路(证言敏感性)及其困难,接下来介绍PP理论,然后论证PP是如何解释偏见与证言感知的,初步解答了如此解释下解决证言不公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信念伦理学何以可能"是当代知识论中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信念伦理学的支持者认为,认知者在形成信念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决定采取何种命题态度,因此需要为其做出的知识断言承担认知责任并接受他人的认知评价。信念伦理学的反对者则否认认知者对于信念形成过程的自主控制,进而根据"应当蕴含能够"的原则,认为人们无法有意义地讨论与形成及持有信念相关的伦理责任问题。本文通过考察知识论中证据、自主性与认知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旨在表明探讨形成和持有信念的伦理学问题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聚焦于索萨关于默认假定的理论所存在的一个潜在问题,即索萨所声称的其理论与闭合原则的不相容性。基于索萨的"默认假定"概念与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枢轴承诺"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本文试图从两种流行的枢轴知识论--怀特的资质论和普理查德的非信念论--中为索萨理论寻找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本文主张默认假定属于"接受"这一非信念命题态度,因而索萨可采用非信念论对与闭合原则相容性问题的解决策略,同时又可规避非信念论所面临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类认知最为非凡的成就,知识与认知有着内在的关联,对知识的描绘离不开认知的术语。当代德性知识论就主张,知识是认知能力的产物,赋予一个主体知识需要赋予他相关的认知能力。然而,延展认知论题对认知能力之外的环境因素的强调,使得当代德性知识论特别是强德性知识论出现了认知难题。针对这一难题,国外学者指出了两条可能的解决路径:一是从强德性知识论转向弱德性知识论;二是从个体有机体的认知能动性走向分布的认知能动性。但是依托于这两条路径能否成功解决认知难题仍存在争论,问题的关键仍有赖于我们对能力及认知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概述一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观点。这一知识论理论综合了反运气条件与德性条件,因此能化解与之相竞争的其它知识论观点所面对的困难,这尤其是针对稳健的德性知识论(robust virtue epistemology)而言的。具体来说,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能够解释知识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关系,也能够避免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论证所提出的困难。自从盖梯尔(Gettier 1963)的著名文章挑战了知识作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三元定义以来,知识论学者对于提供知识的分析定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怀疑,尤其怀疑这种知识的分析能否有见识且不落入循环定义。我试图表明,应该追求的目标乃是对知识的一种有见识的分析,而不必一定是非循环的分析。尽管避免分析上的循环这一点也很诱人,但也并非所有循环的分析都毫无见识。哲学概念向来有可能交互定义彼此,因此从这些其它概念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无需必要找到一条突破解释学循环的路径。盖梯尔反例明确提示我们,那种损毁知识的认知运气并不像传统上所理解的那样能由辩护条件来排除。一个人能有知识,就要求其认知成就不是偶然运气的产物。这是所谓反运气的直观。另一个显著的关于知识的直观是,知识要求认知成就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从认知能力获得,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应归功于相关认知能力的作用。稳健的德性知识论就立足于这种能力直观,更进一步提出认知成就不仅归功于而且就应产生于认知能动性,且满足这一点就同时满足了反运气的直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反例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反例的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者分别在地球和孪生地球上具有真信念,也同等地归功于认知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仍然在认知运气方面存在差异。按照这一论证,地球与孪生地球上形成的真信念可以表现同等程度的认知能力,却因为受认知运气的不同影响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地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化解了这个困难:"S知道p,当且仅当,S的认知成就是安全的,体现了S的相关认知能力,且这一安全的认知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S的这些认知能力的作用。"首先,它用安全性原则把握知识的反运气条件,主张作为知识的真信念不能轻易为假;其次,它强化了认知成就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弱化了能力直观,即不要求认知成就产生于能力,而仅要求其可归功于认知能力,从而在强弱两方面都改造了稳健的德性知识论;最后,即便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未必是非循环的知识分析,它也依然有助于理解认知运气、认知能力与知识等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仍然是有见识的知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直接实在论"是一种由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波洛克对辩护进行了自然主义的解释之后提出的辩护理论。按照这种理论,知觉印象本身直接就可以作为我们的信念的理由,为我们的信念提供辩护,无需先将知觉印象变成知觉信念,然后才能为我们的其他信念提供辩护。然而,"辩护"这个概念在知识论中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作为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它是使真信念成为知识的东西;二、作为一种"程序辩护",它是决定着我们是否应当持有一个信念的东西。而感觉印象能否成为我们辩护信念的理由,完全取决于在何种意义上理解"辩护"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4.
“格梯尔反例”对知识三元定义提出质疑,引发英美知识论家对知识定义提出不同的修正,从而形成不同的学派和新分支。最重要的成果是阿文·戈德曼的“因果知识说”和罗伯·诺齐克的“虚拟条件知识说”;主流学派是坚持传统的单纯从内在意识寻求为知识作确证辩护的内在主义和越出心灵的内在意识寻求从信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获得根据的外在主义;新分支有语境主义、德性知识论和社会知识论等。各派观点显示出当代知识论不再一味寻求对知识作确证无疑的辩护,而是在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论、交流和反思中寻求对知识的真实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概述一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观点.这一知识论理论综合了反运气条件与德性条件,因此能化解与之相竞争的其它知识论观点所面对的困难,这尤其是针对稳健的德性知识论(robust virtueepistemology)而言的.具体来说,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能够解释知识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关系,也能够避免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论证所提出的困难.自从盖梯尔(Gettier 1963)的著名文章挑战了知识作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三元定义以来,知识论学者对于提供知识的分析定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怀疑,尤其怀疑这种知识的分析能否有见识且不落入循环定义.我试图表明,应该追求的目标乃是对知识的一种有见识的分析,而不必一定是非循环的分析.尽管避免分析上的循环这一点也很诱人,但也并非所有循环的分析都毫无见识.哲学概念向来有可能交互定义彼此,因此从这些其它概念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无需必要找到一条突破解释学循环的路径.盖梯尔反例明确提示我们,那种损毁知识的认知运气并不像传统上所理解的那样能由辩护条件来排除.一个人能有知识,就要求其认知成就不是偶然运气的产物.这是所谓反运气的直观.另一个显著的关于知识的直观是,知识要求认知成就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从认知能力获得,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应归功于相关认知能力的作用.稳健的德性知识论就立足于这种能力直观,更进一步提出认知成就不仅归功于而且就应产生于认知能动性,且满足这一点就同时满足了反运气的直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反例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反例的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者分别在地球和孪生地球上具有真信念,也同等地归功于认知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仍然在认知运气方面存在差异.按照这一论证,地球与孪生地球上形成的真信念可以表现同等程度的认知能力,却因为受认知运气的不同影响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地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化解了这个困难:“S知道p,当且仅当,S的认知成就是安全的,体现了S的相关认知能力,且这一安全的认知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S的这些认知能力的作用.”首先,它用安全性原则把握知识的反运气条件,主张作为知识的真信念不能轻易为假;其次,它强化了认知成就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弱化了能力直观,即不要求认知成就产生于能力,而仅要求其可归功于认知能力,从而在强弱两方面都改造了稳健的德性知识论;最后,即便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未必是非循环的知识分析,它也依然有助于理解认知运气、认知能力与知识等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仍然是有见识的知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金岳霖先生在西方哲学的学术框架下继续对知识进行了探讨,并在专著《知识论》中建立了其独特的知识论体系。文章通过梳理《知识论》文本发现金先生以正觉立论,对能否通过官觉经验获得知识的怀疑作出了回应:在他看来,我们既可以知道事实,也可以知道固然的理;前者依据正觉,后者依据归纳原则和意念图案的固化。文章接着指出,金先生对怀疑的回应虽然清晰,但仍不是完整的。问题出现在了知道事实和知道固然的理的依据上:其一,在事的方面,涉及到正觉的定义,需要说明对于一个个体,其所属的类的法则是什么;其二,在理的方面,涉及到真的普遍命题的发现,还需要说明意念图案的固化机制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知识论析取主义是当代知识论的新思潮。该理论汲取了知识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元素,并且以此为基础尝试解决知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新恶魔论题是外在主义理论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因此该论题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知识论析取主义要面对的问题。基于行动哲学中对行动理由的讨论,在知识论领域也可区分出辩护性认知理由、动机性认知理由和解释性认知理由。在此基础上,知识论析取主义者获得了回应新恶魔论题的一种方法。在回应怀疑论攻击的过程中,认知行为与认知结果之间的规范性关系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知识悖论及其解决涉及到知识论的核心问题。克里普克在一篇新作中对意外考试悖论进行了深刻分析,并指出这一悖论的产生是由于错误地使用了"知识的持久性"这一前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悖论,即独断论悖论。通过分析可见,克里普克对"知识的持久性"的反驳以经典的知识论为框架,面对经典知识论所遭受的强有力的挑战,克里普克对意外考试悖论的解决缺乏可靠的理论支撑。知识悖论触及的是知识论的核心问题,任何尝试性的解决方案都要重新思考知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理智德性与认知视角——论欧内斯特·索萨的德性知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的启发,索萨系统建构了德性知识论。通过将理智德性与认知视角引入知识论,德性知识论力图超越传统知识论的局限,合理把握人类认知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张力。索萨的德性知识论不仅在当代知识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首创性和重要性,而且也为重新审视知识与德性的关系带来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知识论不仅是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也是近现代教育的精神基础。知识论是近现代教育的理论,近现代教育则是知识论的实践。知识论的知性思维方式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弥散性影响,而教育世界的知识论化在本质上却是一种价值颠覆,即科学知识取得了对其他知识类型的优先性。知识论放逐了本真的心灵问题,这是近现代教育问题之根源。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反思与批判知识论,是对知识论批判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