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技术同时作为环境问题来源与解决手段的矛盾现象即"技术-环境悖论"的存在与技术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而技术特性的辩证运动又提供了超越这一"悖论"的可能。一种以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为理念、环境友好自然技术为基础以及与之契合与互动的环境友好社会技术为支撑的新绿色技术系统的构建与运行则把"技术-环境悖论"超越的可能变为现实。不仅如此,在"悖论"的超越中,绿色技术系统还将为我们"形塑"一幅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与协调发展的文明图景。  相似文献   

2.
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伦理学以当代人类整体发展实践提出的伦理问题作为对象。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和谐共生、人与自身和谐发展,发展伦理学对发展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等基本伦理关系进行了新领悟和新治理。在领悟和治理这些伦理关系中,发展伦理学主要回答发展中出现的三大基本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价值论看"生态人"的合法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危机要求人类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生态人”的合法性从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关系三个层面的价值观论证表明:当今时代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整体价值观,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人类在利用、改造和享受大自然的同时,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和和谐发展.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链,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时期,放眼我国经济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政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社会的发展战略,无疑把握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9):124-128
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制约。在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活动作用下呈现出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在采集天然物的"蒙昧时代",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依附—臣服";在自然物增殖的"野蛮时代",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向自然物增殖的转变;在自然物加工的"文明时代",自然成为人类奴役的对象;在自然物控制的"垄断时代","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的生产方式不但直接制约着自然史的发展,也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变革"旧"的生产方式,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当下人类化解生态危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旨向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乎全体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如何进行?是不是应该像某些西方激进生态学家们所鼓吹的那样,人类要用放弃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来换取与自然生态万物的平等相处呢?本文在此分析评价了西方环境主义思潮中最具革命性和启发性的深生态学,指出奈斯深生态学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中,实现了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有其积极、有价值的一面;但同时,奈斯深生态学也受到不少质疑,具有局限性。作为奈斯深生态学理论基础的"自我实现"论带有某种神秘主义和宗教主义的色彩,最终倒向生态伦理的乌托邦。奈斯深生态学从纯"自然主义"的立场来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拒绝承认人是认识、改造自然的主体,以致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主体性的存在,造成人类主体性的缺失。对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辩证地扬弃奈斯深生态学思想,以科学把握、妥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切不可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建设生态文明,既不能追求一切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能追求一切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中心主义",而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22,(8):66-67
我国西南山地地质环境多样、生态敏感度高、景观完整性好,生态保护是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在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的同时,保护好优质耕地,避免破坏生态环境,是西南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保护耕地和保护环境是我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而且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对自然界不友好的态度,但是他们还没有预见到生态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将具有的极端重要性。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把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原则加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地球生态系统承载极限的阶段,这使人类面临着进行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相交的可持续发展革命的任务。我国当前的对策应是确定适度发展的经济目标,同时在利用市场经济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优点的同时,限制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缺点。  相似文献   

9.
从"自然"到"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都是自然,但古代称之为自然,而现代则称之为环境,这种名称上的变化暗中则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由和谐走向冲突。为了在现代社会中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相处应当走向自然而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生态美学实现了对自然中心美学和人类中心美学的双重超越。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认为生态美并非自然界的自在之美,而是实践基础上的生成之美。马克思论证了私有制下人的感觉异化,揭示了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指出只有全面超越资本主义,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对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生态美学思想,既不能脱离其本真精神,也要与时俱进地与本民族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施密特、俞吾金教授等所论证的马克思与恩格斯自然观的对立并不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概念都具有外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两种意涵。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概念的双重意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对外在自然的承认,有助于告诫我们不要走入或者说必须走出强人类中心主义,从而能够敬畏自然;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对人化自然的强调,有助于告诫我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并在这种内在关系中建设和发展社会,保护和完善自然;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概念的双重意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生态文明双重内涵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是在使用这一人类实践活动中,技术才得以成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才得以互动.人类凭借技术的使用破译了一个又一个自然奥秘,但也不幸由此制造出了一次又一次社会灾难,这就反讽似地刻画出人类社会所陷入的尴尬境地:人越欲控制自然,自然越欲背离人而去.如何在使用技术中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STS协同共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依据恩格斯的手稿《自然辩证法》而发展起来的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群,长期以来讨论问题的焦点是人与科学技术而不是人与大自然,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容易导致科学中心论而忽略普通人与大自然的互动。科技的昌明拓展、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但也令百姓远离大自然。基于"平行论",复兴古老的博物学可以强化人与自然的亲情,更好地体认、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生态社会是每个有理性的民族和国家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形式,而要建设生态社会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便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生态后现代主义从整体性、系统性的角度阐述了生态社会所必需的一种"真"的世界观,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生态建设的构想.生态后现代主义关于生态社会的一系列主张揭示了现代性的一些弊端,对我们当今建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是有一定借鏊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王符所著《潜夫论》中阐发了自然与人文的共同之祖——"元气"、自然与人文的共相之质——发展、自然与人文的共连之桥——智慧、自然与人文的共生之家——亲和、自然与人文的共和之途——知识、自然与人文的共亲之媒——技术等自然与人文和谐的思想,其创新之处正在于他把自然、科学、文化、生命真正有机地贯通了起来,实现了科学生活的人文复归,避免了西方式的"主客二分"模式而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进而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后果,为我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实现自然和人文的真正和谐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宝鉴,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必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实现农业经济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和谐就是力量--兼评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和谐--无论是结构状态的分布有序还是功能状态的进化有道,都蕴涵着无与伦比的力量与神奇.自我和谐是个人身心微观和谐发展的调适力,人我和谐是社会中观和谐发展的协和力,物我和谐是人与自然宏观和谐发展的自然力,以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和谐是发展之源,和谐就是力量;反之,自我失衡是身心微观灾变之端,人我失衡是社会中观模糊或畸形运作之始,物我失衡是一场没有胜利的逆变,以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失衡是畸变之兆,失衡就是耗散."知识就是力量"是一个工具理性张扬的命题,而"和谐就是力量"则是"知识就是力量"的合理升华,是东方智慧的集大成.通过物理学与伦理学的二维证明我们发现,"和谐就是力量"不仅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物理学定律,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和谐伦理命题.  相似文献   

18.
从词源看来,"和"最初所代表的酒器与乐器正是原始技术制品;"和"之"调"的功能又与技术的调试行为不谋而合;"和"的连接、结合之义,又与技术的编织、聚集、连接的本源意义相通.从原始技术来看,技术起源于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这使技术从产生之初就负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使命,原始技术制品(装饰品或实用器皿)的形状、色泽等又都充分展示出先民的和谐意识.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元理论贡献,旨在将历史唯物主义的触角延伸到自然领域,而不仅仅是社会经济领域。其意图也引起了西方学界的争论,学者们从文本的编辑历史、自然科学特性、实地案例论证与哲学范式的创新等角度进一步揭示了争论形成的原因以及恩格斯的意图,证明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性。这些研究为规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在科学的概念和实践的生产过程中采用辩证的框架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多重问题的困扰,我国一些地方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循环经济"犹如露出水面的荷花,开始在一些区域崭露头角,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