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糖尿病颈动脉斑块预测的意义.方法选择608例疑似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检测颈动脉彩超及血清hs-CRP、血糖、血脂等指标.结果正常糖耐量(NGT)组对易损斑块检出率为8%,糖耐量减退(IGT)组对易损斑块检出率为36%,糖尿病(DM)组对易损斑块检出率为65%.结果显示:IGT组、DM组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NG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hs CPR对糖尿病颈动脉斑块检测可为临床糖尿病患者早期检出易损斑块、判断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与颈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体检中心12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70例体检正常的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根据IMT厚度分为正常、内膜增厚、斑块形成3组,评估4组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IMT内膜增厚56例,斑块形成64例,其中不稳定斑块34例,稳定斑块30例;健康对照组各血常规指标与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梗死组MCV为(83.61±5.27)f 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85.83±6.91)f L),WBC,RBC,HCT,MPV,RDW及PLT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内膜增厚组与斑块组WBC,M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BC,HCT,MPV,RDW,PLT均显著低于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WBC,HCT,MCV,RDW指标与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BC,MPV,PLT均显著高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细胞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可发生改变,对脑梗死患者展开血常规检测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片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9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单独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组同时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片与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20个月后观察患者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等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各组组内比较,对照组TC及LDL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呈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C,LDL,TG及FPG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均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组间比较HDL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PG,TG,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应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比较,联合应用瑞舒伐他汀钙片与盐酸吡格列酮片能进一步降低TG,IMT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显著升高HDL.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角膜神经纤维形态参数变化在早期发现Ⅱ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T2DM患者236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4例(Ⅰ期36例,Ⅱ期50例,Ⅲ期28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22例;另收集同期健康志愿者120例为对照组.使用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检测角膜神经纤维形态变化,分析与T2DM视网膜病变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视网膜病变组神经长度、神经纤维密度、神经分支密度明显低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神经纤维弯曲度明显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视网膜病变组神经纤维弯曲度、神经分支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视网膜病变组与对照组神经长度、神经纤维密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视网膜病变患者神经长度、神经纤维密度、神经分支密度均明显低于Ⅰ期和Ⅱ期患者,神经纤维弯曲度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病变组患者病程明显长于无视网膜病变组,空腹C肽、GLU明显低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病程与角膜神经纤维长度和分支密度均呈负相关;T2DM患者空腹C肽水平与角膜神经纤维弯曲度呈负相关,与神经纤维密度呈正相关.结论 T2DM视网膜病变患者角膜神经纤维形态参数发生异常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对病程较长和空腹C肽水平较低的T2DM患者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效果。选取武威市中医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2组患者入院后首先给予一般治疗,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阿托伐他汀钙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NIHSS评分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Philips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采用ELISA法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清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_(1α))、血栓素B_2(TXB_2)、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指标水平。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组间对比,观察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MT厚度与斑块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缩小,2组患者IMT厚度与斑块面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keto-PGF_(1α)、TXB_2、NO、ET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2组6-keto-PGF_(1α)、TXB_2、NO、E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麦注射液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利于修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缩小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用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心房内径大小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0月到2018年9月在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住院患者850例,分为非脑卒中组510例和缺血性脑卒中3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并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然后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左心房内径大小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酗酒史、肌酐、D2聚体、AL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TG、CHOL、LDL-C、HC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左心房内径为(38.12±3.8),明显大于非脑卒中组(31.43±2.8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左心房内径大小、血脂异常、HCY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校正了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房内径大小仍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左心房内径大小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r=0.618,P=0.000)。结论左心房扩大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西北某高校中老年教师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详细调查.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随机选取本校内45岁以上教师511例(其中男性268例,女性24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筛查,测量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量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同时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并详细记录吸烟史、家族史等相关因素,以上测量完成之后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TC、TG、HDL-C、LDL-C、GLU、SUA、Cr、BUN等生化项目检查.结果:该校不同年龄段中老年教师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检出率存在差异(46~55岁组为29.03%,56~65岁组为62.69%,66~75岁组为82.05%,76~85岁组为89%,86岁以上年龄组为1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性别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存在差异(男性为75.00%,女性为63.3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体重、吸烟、高血压是影响中老年教师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年龄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该校中老年教师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且男性教师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教师,年龄、体重、高血压、吸烟均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探讨有氧运动和茶多酚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采用4周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1)构建T2DM大鼠模型.实验共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组)、T2DM对照组(DC组)、T2DM运动组(DE组)、T2DM茶多酚组(DT组)、T2DM运动加茶多酚组(DET组).运动组大鼠进行1 h·d-1,每周6 d的无负重游泳训练,茶多酚组以600 mg·kg-1的剂量进行灌胃.8周后取血测空腹血糖、胰岛素及炎症因子TNF-α、IL-6和CRP水平.结果显示:与DC组比较,DE组、DT组和DET组大鼠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胰岛素仅DET组下降有显著性(P0.05);DET组与DE组、DT组比较,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进一步降低,但仅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值与DE组有显著差异(P0.01).与DC组比较,DE组、DT组和DET组大鼠血清TNF-α和CRP水平均显著性降低(P0.05或P0.01),而IL-6仅DT组的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DET组与DE组、DT组比较,仅TNF-α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血清炎症因子TNF-α和IL-6水平之间呈正相关(P0.01).表明有氧运动和茶多酚能改善T2DM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其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TNF-α和IL-6水平的下降有关,两者联合干预的叠加效果不太明显,但有进一步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逐瘀通脉胶囊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常规用药组(A组),阿司匹林加常规用药组(B组),逐瘀通脉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加常规用药(C组)同时应用相同脑细胞活化剂滴注。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三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4周后,患者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和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三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斑块大小、厚度和IMT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逐瘀通脉胶囊可降脂,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预防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110例T2DM患者进行72 h连续血糖监测,计算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根据MAGE值分为血糖平稳组(c(MAGE)<6.3 mmol/L)和血糖波动组(c(MAGE)≥6.3 mmol/L),检测患者血清25(OH)D水平和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两组间生化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糖波动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血糖平稳组(P<0.05),血糖波动组的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A1c)、C反应蛋白(CRP)、血糖平均值(MBG)、血糖标准差(SDBG)均显著高于血糖平稳组(P<0.05).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酸(UA)和肌酐(C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AGE与25(OH)D呈负相关(P<0.05),与BUN、MBG、SDBG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糖波动大的T2DM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显著降低,T2DM患者血清25(OH)D与血糖波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观察中医延续性护理治疗DPN患者的疗效。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延续性护理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后,两组治疗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CV及SCV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L-6、hs-CRP、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能够明显降低IL-6、hs-CRP、TNF-α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3.33%,两组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延续性护理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促进周围神经恢复,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是DPN患者新型护理模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新的特点,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方法:选取106例T2DM患者,根据肝脏彩色B超结果,分为T2DM伴NAFLD(A组,64例),T2DM无NAFLD(B组,4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血压(BP)、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清铁蛋白(SF)、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计算体质量指数(BMI)、非高密度脂蛋白(non-HDL)、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进行相关分析,对两组患者进行体成分分析及眼底检查确定是否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结果:两组相比,性别、年龄、血压、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SF、BMI、non-HDL、HOMA-IR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内脏型肥胖发生率及DR发生率高,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合并NAFLD患者多存在内脏型肥胖、non-HDL代谢紊乱,体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及铁过载.T2DM患者如合并NAFLD更加容易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各级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58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进行检查分析,并与209例健康成人对照。结果各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增加;各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之间进行比较亦显示出显著性差异;颈动脉IMT随高血压分级增加而逐渐增厚。结论血压增高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变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的发病情况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lasma homocysteine,pHcy)与CAA的相关性。方法:对179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按动脉硬化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CAA组患者pHcy水平的变化,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以及pHcy、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①入选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59.2%,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9.5%;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性相关;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Hhcy)不稳定斑块率(50%)大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不稳定斑块率(28.9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脑梗死患者Hhcy率(46.28%)大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Hhcy率(27.5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低,但普遍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Hhcy是CAA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粉防己碱前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粉防己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抗炎症作用. 方法选择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给予粉防己碱2# ,3次/d,口服,其它用药同对照组;对照组每日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20 mL;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血清hs-CRP测定,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比较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治疗前两组间血hs-CR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治疗后两组均在梗死后7 d达到最高水平,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4 d血清hs-CRP水平和治疗前、治疗后7 d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7 d治疗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14 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粉防己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以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UA患者15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10 mL静脉输注,1次/d,共14 d;观察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积分及双侧颈部动脉斑块变化;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中MMP-2、MMP-9、MMP-7、MMP-12含量,q-PCR检测治疗前后血清COX-2、mPGSE-1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心电图症状改善及心绞痛症状改善各项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稳定患者数量增加,血清MMP-2、MMP-9、MMP-7、MMP-12含量及COX-2、mPGSE-1 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UA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可增加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GGT水平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斑块稳定性、血管内皮损伤及炎症应激反应的相关性。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对照组均行血清GGT、内皮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标志物检测,评价UAP组、SAP组冠脉粥样斑块稳定性。SAP组、UAP组血清GGT、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O、T-AOC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UAP组血清GGT、TNF-α水平明显高于SAP组,NO、T-AOC的水平明显低于SAP组(P0.05);纤维斑块、软斑块患者血清GGT水平明显高于钙化斑块患者,软斑块患者血清GGT水平明显高于纤维斑块患者,血清GGT水平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与NO、T-AOC的水平呈负相关(P0.05)。冠心病患者血清GGT的增加与斑块稳定性下降、血管内皮损伤加剧、炎症应激反应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和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T2DM)肾脏病变之间的关联。方法 60例T2DM患者被分成肥胖组和非肥胖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液中炎性细胞因子,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IL-6)、总脂联素和高分子量脂联素;同时评估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结果在肥胖患者进行分析时,大量蛋白尿患者的总脂联素和高分子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蛋白尿患者;而大量尿蛋白患者的TNF-a和IL-6水平水与正常蛋白尿患者无统计学差异。在非肥胖患者中,大量蛋白尿患者与正常蛋白尿患者之间总脂联素、高分子脂联素、TNF-a和IL-6均无统计学差异。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肥胖组中血清总脂联素和高分子脂联素与肾脏病变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总脂联素与肥胖T2DM患者肾脏病变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oluble growth stimulator gene 2protein,s ST2)、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on protein,Hs CRP)、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73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10例,实验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组(64例,对照组),ACS患者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4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56例,均行s ST2、Hs CRP、血常规水平检测,比较各组间血清s ST2、Hs CRP及NLR,分析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冠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s ST2、Hs CRP及NLR均高于SA组(P0.05); AMI组s ST2、Hs CRP及NLR均高UA组(P0.05); ACS组s ST2与Hs CRP、NLR呈正相关(P0.05); s ST2、Hs CRP及NLR与ACS患者在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ACS组s ST2、Hs CRP及NLR与Gensini积分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s ST2、NLR是ACS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结论 s ST2、Hs CRP、NLR的水平随着ACS病情进展而逐渐升高,考虑与冠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s ST2和NLR是ACS冠脉病变程度的预测因子,但s ST2的参考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MATCH序列与磁共振常规序列(3D-TOF,T1WI,T1WI+C)对颈动脉斑块负荷的诊断效能.方法对符合标准的41例患者行3D-TOF,MATCH,T1WI及T1WI增强扫描.采用Vessel Mass软件进行斑块体积(PV)、斑块最大横截面的管腔直径(LD)、管腔面积(LA)、血管总直径(TVD)、血管总面积(TVA)、管壁厚度(WT)、管壁面积(WA)等负荷测量,计算斑块最大横截面的管壁标准化指数(NWI),分别将3D-TOF,T1WI,MATCH序列的斑块负荷指标与增强的T1WI序列进行对比.结果 41例患者在3D-TOF,T1WI,MATCH各序列上测得斑块个数分别为100,95,85,T1WI+C为92; 4种序列检测到的颈动脉斑块左侧分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4种序列斑块左侧分布率均50%; 3D-TOF的PV,LA与T1WI+C序列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T1WI,MATCH序列的PV,LD,LA,TVD,TVA,WT,WA,NWI与T1WI+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TOF序列对斑块的检测存在假阳性,且对于斑块负荷检测有限.颈总动脉解剖学的差异造成了颈动脉左侧斑块多发,MATCH序列颈动脉斑块的负荷检测与增强T1WI序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