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中,自然辩证法是针对理、工、农、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公共课,定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授课对象与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文理融合的独特属性。笔者基于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调研,认为自然辩证法本身兼具科学理性与人文特质;而自然辩证法教学,则是从实践层面引导理工科研究生体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重要桥梁与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并进而影响到人的生存问题,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认为,爱默生从生存层面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到精神的领域,赋予自然精神价值和道德审美价值,并通过回归自然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解决时代难题,他的这一思想解构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面,建构了人与自然关系在更深程度上的和谐,高扬了自然的地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从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入手,把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范畴限制在社会领域,否认自然界的优先性地位.否认马克思主义自然界的优先性地位的思想是马尔库塞自然辩证观的错误所在,而强调劳动的中介性、人的主体性、实践性等又是他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在批判马尔库塞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缺陷时不能否认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科学"一词内涵极其丰富,既有形上层面的科学精神、科学价值,也有形中层面的科学方法、科学知识,还有形下层面的科学结果、技术成就。梁启超侧重于从形上、形中层面阐释科学,重科学精神轻科学结果,明确区分"学"与"术",构成五四期间科学启蒙、思想文化启蒙、现代性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后期,他高举人文大旗,反对科学一层论,有利于实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和谐。晚年梁启超的科学观常受人诟病,被视为科学的反对派,但他仍一如既往地讴歌科学,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维护科学权威,在科学史研究、引导子女走科学研究之路方面,践行着自己对科学的信仰,是今人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经济学是什么?"的各种回答,都可以归结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文化思潮上,所以,应该从其底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学.依我看来,从科学精神层次来看,经济学是科学,这是对经济学的低层次的理解.从人文精神层次来看,经济学是人文,这是对经济学的高层次的理解.人文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7):117-123
科学是近代哲学的研究对象,普遍确定性的知识何以可能是认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作为现当代思想家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将新科学的萌芽视作思想滋长的土壤,认同科学与哲学的互动互释关系,并在各自的思想体系中观照了科学。他们都重视数学所具有的作为抽象思维方法的普适性与形式化表达,在物理科学的整体性背景下、生物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阐发了唯物史观和有机宇宙论,形成了基于科学逻辑的关系思维、过程思维和机体思维。并通过批判其所处时代流行的科学认知方式,构建了实践哲学与过程哲学。一方面体现出对旧有科学思维和自然观的反思,另一方面彰显了追求和谐的社会文明与宇宙文明、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7.
工具理性源自西方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行为手段与最终目的、事实与价值相分离的产物。医患关系中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和价值理性的退场,导致人自身、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进而出现了:基于"超然模型"的"去情感化"的医生、基于交换的"物化"的医患关系和基于"简单化约"的"医学万能"观。克服医患关系中的工具理性主义并不要求全盘放弃工具理性,而是要让它回到自己的合法范围内,最终重建:基于"人是目的"的"情感回归"的医生、基于"信任委托"的"对话"的医患关系和基于"敬畏自然"的"医学有限"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数学界开始讨论数学与文化的关系问题,直至"数学文化"进入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育界兴起了一场"数学文化热"思潮,这种思潮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了数学学科自身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融合,对中国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在数学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还要不断加强数学文化理论层面的规范性研究和实践过程的经验性总结,同时还要强化中西数学文化传统比较和价值观层面的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9.
自然与人文的和解:关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性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依据生态伦理学的逻辑起点,伦理思维发展演化的内在逻辑,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生态伦理的实践精神等几个理论层面,阐明了生态伦理学始终贯穿着自然和人文的和解这样一个中心,主张在关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性质的问题上也必须打破哲学与科学,真理与价值,自然与人文的分裂对立,从而为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奠定新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0.
让科技与人文在工程中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从对立走向融合是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这两种文化究竟怎样融合?在什么样的场域中融合?则是问题之关键.本文拟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下,把工程纳入境域化造物行动的存在论视域,通过对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分裂内在深层原因的现象学反思,来探寻两种文化在工程这一场域中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最深刻、最科学的揭示。人是自然之子,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也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存在物,是"能动"与"受动"的辩证统一体。人要自觉地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要慎行,不要妄作,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  相似文献   

12.
拉图尔对实践科学观的本体论辩护分为两个阶段:⑴基于广义对称性原则和拟客体的概念,他提出了自然-社会混合本体论;⑵由于广义对称性和自然-社会混合本体论所具有的某些缺陷及其招致的误解,拉图尔在对"社会"概念进行改造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本体论。后者构成了拉图尔科学社会学的完整体系,与实践科学观之间具有更大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人文维度--多侧面认识科学的人文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为”的和“为人”的科学,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种结果,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科学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表现形态上都与人文文化有相通之处,这正是科学与人文沟通与融合的基础。从科学的精神文化功能,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思维方法,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等方面阐述科学的人文特性将成为科学问题研究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4.
机器智能的话题,古已有之,而今成为热点。我们不仅要为机器的进步而喝彩,更要在智能时代重新反思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隐喻视角下的人与机器的关系是一种异化关系,而目前反对机器能实现智能的背后存在着三组矛盾,即宗教层面上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物质结构层面上有机与无机之间的矛盾、科学认知层面上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系统论视域下,自然-人-社会大系统中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的鸿沟具有不可逾越性。未来,计算机隐喻将被赛博格隐喻所取代,而赛博格将会成为新一代的智能机器。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历来哲学必须回答的课题。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百余篇论文。综合和整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开展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关于如何理解自然概念、自然分类和人工自然的问题 1.关于自然概念 自然概念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础范畴。纪树立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概念揭示的是“人化自然界”,是“人的属人的本质”。现实的自然界只能是“在人类历史中生长着的自然界,也即在人的实践中不断形成着的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他认为,马克思断然否定了那种“抽象  相似文献   

16.
科技时代应高扬人文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以人文精神约束科学技术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存在尖锐对立的观点欠妥,指出在科技时代,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共建的观点未能反映时代的特征,应主张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06-112
科学的自然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含三层含义:(1)外在于人的自然,它是观察人类历史、人类历史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前提;(2)作为"自然的历史"的自然,它决定了人类历史本质上是"自然的历史",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3)"历史的自然",它表明了"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的内在一致。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观具有基础性、第一位的根基作用和意义。不坚持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前提和基础地位,就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颠覆性误导。不能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8.
从存在论上,萨特将责任看作是人的绝对自由的逻辑要求,海德格尔将责任看作是此在生存的一种"缺欠"所致,其目的都是消除人与责任之间的外在关系。马克思从人的现实性出发,强调技术的社会责任在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强调人对自然的责任关系。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技术具有生态使命,目的是要探索人与自然之生态关系的生态阈值,以此科学地寻求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适度关系。在生态问题上,盲目的保护与盲目的开发一样,都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9.
自然认知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自然认知的反思与重塑是人类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从殖民时代到独立运动再到全球化时代,拉美地区的自然认知经历了三次转变,分别对应于与身份认同的疏离、重逢与融合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既体现了当地居民如何透过自然认知去认识和构建自我,也体现了随认知变化的人与自然关系。了解拉美地区自然认知的转变为重塑自然认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中探索自身的发展模式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王符所著《潜夫论》中阐发了自然与人文的共同之祖——"元气"、自然与人文的共相之质——发展、自然与人文的共连之桥——智慧、自然与人文的共生之家——亲和、自然与人文的共和之途——知识、自然与人文的共亲之媒——技术等自然与人文和谐的思想,其创新之处正在于他把自然、科学、文化、生命真正有机地贯通了起来,实现了科学生活的人文复归,避免了西方式的"主客二分"模式而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进而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后果,为我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实现自然和人文的真正和谐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宝鉴,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必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