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阶段,乡村小说创作的"社会悲剧"主要描写了两种人物的悲剧:普通农民的生活悲剧和为民请愿者的抗争悲剧.作家们在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上出现了两大偏颇:一是将农民与国家意志的冲突转化为比较单纯的人与入的冲突,二是将政治冲突转换成伦理道德冲突.对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偏差进而导致了作家们对悲剧冲突的根源及悲剧本质的认识偏颇,屏蔽了对"民族的超越悲剧"的观照与思考.文化的局限导致了悲剧意识的局限性,而悲剧意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只能从政治学或政治社会学角度去审视一个时代的不幸.  相似文献   

2.
感伤情结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动因。以感伤情结为线索分析《长恨歌》的深层背景及价值取向,可以从爱情悲剧、时代悲剧和文化悲剧三个层面入手。情感破灭的失落、宦海仕途的渺茫溶入剧烈动荡的社会背景中,使诗人产生无奈的喟叹和不尽的长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王国维对中国悲剧的认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过程.这种变化不是王国维美学观的发展,而是他对中国悲剧的存在有了更多的发现和认识.王国维没有深入地分析中国悲剧的情节及其发展,而是主要解剖了元代悲剧的歌唱部分即元曲.如果从情节和情节发展出发把握中西悲剧,就可以发现中西悲剧不是截然不同,而是大同小异.王国维对中国悲剧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王国维对中国悲剧的认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过程。这种变化不是王国维美学观的发展,而是他对中国悲剧的存在有了更多的发现和认识。王国维没有深入地分析中国悲剧的情节及其发展,而是主要解剖了元代悲剧的歌唱部分即元曲。如果从情节和情节发展出发把握中西悲剧,就可以发现中西悲剧不是截然不同,而是大同小异。王国维对中国悲剧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入。  相似文献   

5.
认识悲剧,有以亚里斯多德等为代表的"认识论"和以叔本华等为代表的"主体论"的观点."文化-主体论",确立了从本体论上解读悲剧的双向视角,即从生命过程与历史进程的双向共振看悲剧的本质,从个体超越与社会制约的两极合力看悲剧的原因,从文化差异与人生态度的二面一体看悲剧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悲剧精神"作为文学艺术的真正精神,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对"悲剧精神"的挖掘,一定程度上塑造出文学作品少有的美质,攀越到了一般文学作品难以达到的至高境界。这在回族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建立在作家对回族文化深层的挖掘,展示了虔诚的信仰与世俗人欲间难以调和下的悲剧人生,彰显出了文艺作品的真正精神,使得作品中拥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7.
在众多的复仇题材悲剧中,《哈姆雷特》可以说是西方的优秀代表,而《赵氏孤儿》亦被视为中国复仇题材悲剧的佼佼者。同为复仇题材的两部作品却在复仇强度、人物形象以及结局上存在鲜明的对比。通过探讨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意识对于作品产生不同结局的影响,旨在论证中国"大团圆式"悲剧应当成为世界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李光洙是韩国现代文学史的启蒙者,在韩国现代文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将他和鲁迅并称为"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李光洙的小说,尤其是早期小说,充满了悲剧意识。本文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欲望悲剧、生存悲剧以及解脱悲剧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李光洙早期小说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美学思考起步伊始就从<红楼梦>"接着讲",目光远大,思想敏捷.前人忽视了<红楼梦>与民族的精神底蕴的内在关系的角度,忽视了<红楼梦>作为民族的伟大灵魂苏醒与再生的史诗的一面,而王国维正是由此人手,进入<红楼梦>所开创的灵魂的维度,尤其是进入对于"第三种悲剧"即"悲剧之悲剧"的揭示,从而开创了一种阐释<红楼梦>的新的可能性.但是,在经由人与灵魂的维度进入悲剧之后,他却转而寻求"解脱",结果为自己的美学思考留下了深刻的遗憾.  相似文献   

10.
从经济学"公地悲剧"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发展乡村旅游出现的对公共资源的破坏和掠夺现象的成因,并就如何避免乡村旅游的"公地悲剧"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对高校公共教学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公地悲剧"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公地悲剧"产生的原因,从制定规章制度、寻求技术支持、加强人员队伍建设以及采取有偿使用手段等几个方面阐述了 "公地悲剧" 的解决之道,对高校公共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学者对悲剧都有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反悲剧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古代悲剧是在悲剧意识与反悲剧意识的夹缝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先否后喜"的悲剧结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崇尚,应予以尊重。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从悲剧人物自身寻找悲剧产生的原因,这开创了西方悲剧观的一个源头,也和中国悲剧观区分开来。我们清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不但可以梳理出西方悲剧理论发展的线索和源头,而且可以比较中西悲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彭舟 《科技信息》2009,(34):362-363
在李安的电影作品中,无论是东西文化的激烈碰撞,还是家庭伦理的痛苦纠葛,都是沉浸于导演镜头下的悲剧意识。所以从悲剧的视角和尺度来把握李安的电影作品既可以避免以往文化研究、文化比较的泛泛而谈,又使得李安电影的文化脉络更为清晰和具体。  相似文献   

15.
中西悲剧最根本的不同就是选择悲剧人物和悲剧冲突的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冲突主要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的悲剧冲突则主要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中西悲剧的悲剧冲突的解决却是相当一致的。这就是它们都追求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的统一。因为中西悲剧的悲剧人物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是完美的,所以中国悲剧是通过否定和拒绝邪恶势力来完成这个统一的,而西方悲剧的悲剧人物是有缺陷的,所以西方悲剧是通过否定人自身的缺陷和罪过来完成这个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从对悲剧起源的寻求出发,探析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的内涵,通过对影片进行个案分析,结合电影艺术的特点,探讨、品味电影中的悲剧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广义的悲剧来说,它蕴涵了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文章分析和比较中西方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之大不同及其原因。认为中国悲剧意识内在于儒家的“入世”思想中,佛家和道家的“出世”思想消解了悲剧意识,导致了悲剧精神的缺乏。西方悲剧意识的哲学基础源于主客二分的柏拉图“理念说”,因此在与世界的抗争中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8.
格非的长篇小说《人面桃花》悲剧意识浓厚,主人公陆秀米的悲剧肇始于荒诞的桃源梦幻,最终不可避免。本质上悲剧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他一些加速悲剧形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永凯 《科技信息》2007,(18):180-181
被称为中国“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为世人描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仲卿与兰芝的遭遇至今令人唏嘘不已。多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是乐天的,是缺少悲剧精神的,故中国文学中缺少纯粹的悲剧,尤其是爱情悲剧更显得苍白而无力,而焦刘之爱情悲剧,无疑有力的反驳了这一论调。焦刘的悲剧根源不在其他,而在于情理之冲突,情感与伦理的冲突是中国古代社会无法调和的自在的矛盾,《孔雀东南飞》为我们明晰的展示了这一主题。从文本所展示的故事构架来看,仲卿与兰芝的悲剧是自然而然的“人生之所固有”的悲剧,故可以视之悲剧中的悲剧,是华夏悲歌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20.
《悲剧心理学》是朱光潜留学欧洲期间写作的博士论文。这本著作在对各种西方悲剧快感理论批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于悲剧快感的创新性理解,在悲剧快感、悲剧精神、悲剧缘由这几个方面尤其见出作者思考的深入和见解的创新。他强调悲剧快感是由于痛苦在悲剧中被感觉到并得到表现,从而消除了因郁积的能量导致的高强度的紧张,郁积的能量在得到宣泄和缓和后,就引起了快感。在悲剧精神上,他是既悲观又乐观,但归根结底是乐观的。他看重的是悲剧中体现出来的虽然失败毁灭但依然强烈的人类的尊严以及由此而生的振奋之感。关于悲剧缘由,朱光潜由于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特别重视命运在悲剧中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