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领春木的生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得坡  张晋豫 《河南科学》1999,17(2):174-177
1.领春木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河南省伏牛山区和太行山区有分布,其中伏牛山有小片群落,但其建群种生长发育受抑制,实际天然更新能力弱,有逐渐被其它速生阔叶树代替的趋势。2.树木解析表明,领春木生长速度缓慢,树高和材积增长前期平缓,后期渐高,胸经(D)和树龄(Y)成线形关系,D=0.3392Y-1.638(r=0.9984)。3。严禁砍伐,规划保护和开展人工促进更新措施与繁殖栽培实验是恢复和扩大领春木种  相似文献   

2.
1.领春木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河南省伏牛山区和太行山区有分布,其中伏牛山有小片群落,但其建群种生长发育受抑制,实际天然更新能力弱,有逐渐被其它速生阔叶树代替的趋势。2.树木解析表明,领春木生长速度缓慢,树高和材积增长前期平缓,后期渐高,胸经(D)和树龄(Y)成线形关系,D=0.3392Y-1.638(r=0.9984)。3.严禁砍伐,规划保护和开展人工促进更新措施与繁殖栽培实验是恢复和扩大领春木种群数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喜马拉雅山亚东段蚂蚁群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喜马拉雅山蚂蚁多样性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喜马拉雅山亚东段蚂蚁群落。在北坡、山间谷地和南坡采集蚂蚁标本12 354头,隶属于2亚科8属12种。北坡和山间谷地蚂蚁群落的优势种均为光亮黑蚁(Formica candida Smith),而南坡的优势种为史密西红蚁(Myrmica smythiesii Forel)。亚东段不同海拔样地蚂蚁群落多样性指数中Fisherα指数为0~0.95,Shannon-Wiener指数为0~0.98,显示该地段物种多样性非常低。利用Estimate S 9.1.0程序对该地区蚂蚁物种丰富度进行估计并绘制物种累积曲线,结果表明蚂蚁物种实际观察值接近该地区蚂蚁丰富度估计值。南北坡蚂蚁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降低,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符合"中域效应"假说。相似性系数分析表明,该地段蚂蚁群落组成和分布受植被类型和海拔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监测紫金山南、北坡海拔约300m处的气温和湿度,发现紫金山南、北坡小气候存在差异,呈现南坡温暖干燥,北坡阴冷潮湿的特征,其中夏季南北坡温差可达2.6℃,相对湿度约相差6%.紫金山南、北坡海拔约300m地带主要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表明:南、北坡植物群落中有很多相同的优势种和伴生种,其中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女贞(Ligustrum lucidum)是最重要的常绿成分;落叶成分中,栎属(Quercus)树种和枫香(Liquidamba formosana)占重要地位.但在南坡与北坡观察到的偶见种却有明显不同.综合分析小气候与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关系表明:小气候的微弱差异虽然不影响紫金山南、北坡植物群落中的优势成分和伴生成分,但对群落中的偶见种成分却有明显影响,紫金山南坡植物群落中多生长喜暖、耐干燥的偶见种,而北坡的偶见种大多是耐寒、喜湿物种.  相似文献   

5.
通过监测紫金山南、北坡海拔约300m处的气温和湿度,发现紫金山南、北坡小气候存在差异,呈现南坡温暖干燥,北坡阴冷潮湿的特征,其中夏季南北坡温差可达2.6℃,相对湿度约相差6%.紫金山南、北坡海拔约300m地带主要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表明:南、北坡植物群落中有很多相同的优势种和伴生种,其中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女贞(Ligustrum lucidum)是最重要的常绿成分;落叶成分中,栎属(Quercus)树种和枫香(Liquidamba formosana)占重要地位.但在南坡与北坡观察到的偶见种却有明显不同.综合分析小气候与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关系表明:小气候的微弱差异虽然不影响紫金山南、北坡植物群落中的优势成分和伴生成分,但对群落中的偶见种成分却有明显影响,紫金山南坡植物群落中多生长喜暖、耐干燥的偶见种,而北坡的偶见种大多是耐寒、喜湿物种.  相似文献   

6.
张敏  胡卫兵  于永明 《甘肃科技》2014,30(17):153-155
通过对小陇山林区内首次发现的4种珍惜植物共生于一沟的植物生境特征、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研究表明,冷水泉沟4种珍惜植物生长群落的结构简单(乔木层为28个种、灌木层为16个种、草本层为31个种)仅有76个种;群落优势不明显,后备资源匮乏,尤其是领春木植物群落仅有5个种,整个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人为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冷水泉沟植物种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不足的主要原因,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7.
在采用样方法调查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巫溪县白果林场珙桐群落的结构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白果林场存在着以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为主的珍稀濒危植物群落,其组成中珍稀濒危植物种类丰富,除珙桐外还有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红豆杉(Taxus chinensis)、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巴山榧(Torreya fargesii)和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s);群落中珍稀濒危植物多为建群种或共建种,其植株高大,优势地位突出;由于群落处于顶极阶段,群落的香农-威纳指数较低,为2.358-2.789,生态优势度和均匀度较高,分别为0.172-0.376和0.752-0.838;群落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8.
伏牛山北坡植物功能群组成沿海拔梯度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在伏牛山北坡(855~1 920 m)海拔梯度上,研究了海拔梯度对植物功能群动态变化及种群相互作用的影响,通过计算群落中优势种及伴生种的重要值,分析各物种在群落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应用相关性指数,对各海拔物种重要值与海拔之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拔是影响植物功能群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以朱溪流域为研究区,2007年SPOT遥感影像和1∶1万地形图为数据源,采用3S技术为平台,提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图,生成高程、坡度和坡向三个地形因子,研究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470 m以下,且面积比例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减小.草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70 m~370 m,其比例只有0.33%.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少量分布在270 m~470 m.2)耕地在坡度0°~7°所占面积比例最大.随着坡度增大,林地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加.草地面积比例仅在坡度0°~7°之间分布有0.65%.园地面积比例在7°~15°最大,其后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三者的面积比例均随坡度的增大而不断下降.3)耕地在平地上的面积比例最大,占70.46%.林地占东坡、南坡、西坡和北坡的面积比例都最大,均占60%以上.园地在东坡、南坡和西坡的面积比例较大.草地在平地、西坡和北坡的面积比例较为一致,在东坡、南坡均没有分布.  相似文献   

10.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以连城县为例,构建地形起伏下的日照时数模型,计算出连城县范围内月、季、年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并综合分析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对日照时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的日照时数模拟值与气象站实测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四季的日照分布不平衡,其中夏季最多,春季最少;全年日照分布呈现地形地貌分布规律,具有非地带性特征;日照时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坡度每增加5°,日照时数平均减少10.7h;坡度的影响在夏季,北坡日照充足,多于南坡,而在冬季,则为南坡日照多于北坡。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胀萼蓝钟花(Cyananthus inflatus Hook.f.et Thoms.)和长鞭红景天(Rhodiola fastigiata(Hook.f.et Thoms.)S.H.Fu)进行了核形态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胀萼蓝钟花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14,有三对为中着丝粒,其余为近中着丝粒,核型公式为2n=2x=14=6m+8sm,核型不对称性为2A型,间期细胞为简单染色体型,前期为中间型;长鞭红景天也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有十一对中着丝粒,六对近中着丝粒,两对近端部着丝粒,核型公式为2n=2x=38=22m+12sm+4st,核型不对称性为2A,间期细胞为简单染色体型,前期为中间型。所研究的长鞭红景天和采自林芝地区的胀萼蓝钟花的细胞学研究结果均为首次报道,此结果可为红景天属和蓝钟花属的分类学以及生存环境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整理和鉴定采自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标本时发现,该地区产的十字花科一新疆新纪录属和二新纪录种,即单花荠属Pegaeophyton Hayek et Hand.-Mazz.及单花荠Pegaeophyton scapiflorum(Hook.f.et Thoms.)Marq.et Shaw var.seapiflorum和糖芥属Erysimum的紫花糖芥Erysimum chamaephyton Maxim.单花荠属和单花荠为新疆迄今未曾记录过的新属、种;紫花糖芥为新疆迄今未曾记录过的新种,现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是中国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极易受到破坏。本文通过对贵州省的自然地理环境、植被的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分析贵州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征,评价其生境敏感性。研究调查结果发现,贵州省高等植物共6930种,受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13种,受国家二级保护的植物63种。贵州的生境敏感性的分布主要以高度敏感区为主,面积为93579.40km2,比例占53.15%;其次是不敏感区域,面积为39071.14km2,比例占22.19%。贵州省生境敏感性在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黔东南,黔南和黔北的生境敏感性较高,而黔中、黔西南和黔东北的生境敏感性较低。生境敏感性与高程相关分析发现,贵州的5个敏感性分类等级区都主要分布在500m~2000m之间,其余高程范围分布很少。  相似文献   

14.
为定量化明确延长组地层在几个关键沉积期的底面凹凸构造面貌特征,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大量钻井等资料并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划分4个地层单元,即长10~长8、长7、长6~长4+5和长3~长1,定量化考察延长期湖盆在各层地层单元沉积末期的底面古构造特征。结果表明:长8沉积期末,地层底面构造高程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主湖盆范围的构造等高线在-600 m以下;长7地层沉积期末,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古地貌特征,主湖盆范围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构造高程达-1 150 m以下;长4+5沉积期末,凹陷区分布在盆地西北区域、分布范围和构造高程差变小、约为200 m;长1沉积末期,地层底面构造面貌格局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古地貌特征,地层底面凹凸构造高程差为300~400 m。各沉沉积期底面凹凸构造发育,缓坡构造面貌区域是油藏分布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5.
武陵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及植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武陵山地区地处湘鄂川黔交界,面积约10万km2,从科,属,种水平对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产种子植物201,1005属,4119种,地理成分以亚热带(至温带)分布为主(占总属数的56.8%和总种数的90.49%),中国特有属64属,中国特有种达2682种(其中武陵山地区特有126种,武际人山区以外的华中区特有675种)。(2)该区保存有长苞铁极,水杉,粗榧,厚朴,鹅掌楸,水青属,八角莲属,马蹄芹属等起源或重要化化地;(3)该区与邻近区系具有广泛交流和渗透,经初步确定分别有109种,96种,67种和109种以武 陵山地区为分布区东界,西界,南界和北界,另外所含东亚成分由西向东方向分布式样的359种中,有303种正处于该方向迁移和扩散的重要通道(武陵山走廊)上,因此,武陵山地区在中国植物区系甚至个东亚植物区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云南高原山地生态环境现状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云南高原山地生态环境区域特点,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技术支持下,选取突出反映云南生态环境本底状况的地形地貌、地表植被覆盖、水热条件作为专题对象,基于区域内数字高程模型、遥感数字影像,以及多年平均降雨、气温等多源数据,经处理提取5个特征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模型完成了对云南区域生态环境本底状况的评估、分级,结果以定位、定量数值方式较全面地反映了云南山地生态环境本底状况及区域空间分布特点.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生态环境本底状况评估数值分布广,高质量与低质量生态环境水平的数量分布不多,但中等偏上水平(E>600)的空间分布比例较大(76%),因此,对于该山地区域,只要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管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7.
广西十万大山昆虫区系考察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西南部十万大山中部山区昆虫考察,已定名昆虫有12目104科291属388种,以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直翅目的种类居多,分别占19.33%、18.30%、17.01%和17.01%。种类较多的科有斑腿蝗科28种,蝽科25种,缘蝽科19种,猎蝽科、蜻科、铁甲科和凤蝶科各12种,斑翅蝗科10种。各林带采集到的昆虫种类占总采集量的百分率分别为:山顶矮林带(海拔850m以上)约占8.4%;常绿阔叶林带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两栖动物区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河南省两栖动物的调查研究,至今尚无全面系统的报导。付桐生(1963)在《河南两栖类志》一文中记载了河南两栖动物7种;周家兴,单元勋(1961)在《河南省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目录》中综合报导了河南两栖动物14种(和亚种);四川生物研究所(1977)在《中国两栖动物系统检索》一书中记载了河南两栖动物13种(和亚种)。1979~1981作者等人对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内蒙古地形对雷电灾害的影响规律,基于内蒙古1998—2018年雷电灾害资料和数字高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熵值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地形因素对雷电灾害的影响及其权重.结果 表明,内蒙古近21年来雷灾点主要分布在高程为200~2000 m的范围内,高程在2000 m以上基本没有雷灾发生;雷灾点个数随坡度、地形起伏度的增加呈现指数降低趋势,雷灾点主要分布在坡度小于10°的地区,且多分布在0~75 m的地形起伏度区间内;从坡向上来看,南坡的雷灾点个数最多(占45.53%),北坡的雷灾点个数最少;在地形因子的不同分级中0~500 m的高程、15°~35°的坡度、0~20 m的地形起伏度和西南坡及平地区域发生雷灾的概率较大.运用熵值法分析高程、地形起伏度、坡度和坡向不同地形因素造成雷电灾害权重来看,高程和坡向因素贡献程度较大.该研究结果对于雷电灾害的风险区划及防御规划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