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胡月婵 《科技信息》2010,(10):175-176
商标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商标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是以实现商标终极功能为目标的动态顺应的过程。语用顺应论为商标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认为商标翻译中应做到三个方面的顺应:消费者心理需求的顺应,社交世界的顺应及语言结构的顺应。  相似文献   

2.
张云霞 《科技信息》2011,(32):202-202
根据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语境。同一切语言的交际活动一样,翻译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而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语言文化精髓的沉淀,它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是常用的交际用语,所以,在习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顺应原语和目的语双方的语境因素,选择恰当的交际策略和合适的翻译技巧。本文主要从语境顺应论方面来初步探讨习语的翻译,以便让读者更深刻的了解交际文化背景,更好的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3.
汉语新词的产生反映了人们对政治、生活和文化等方面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新词翻译有助于向外国译介中国。近年来,新词的翻译因没有固有的翻译模式和现成的翻译方法而成为译界讨论的热点。尝试用动态顺应理论作为新词的汉英翻译理据,提出译者在汉语新词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与时间、语境和语言结构三个方面的动态顺应,使译文能完整地诠释出汉语新词的新含义。  相似文献   

4.
从语用学、认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反语研究进行了回顾。尝试运用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探讨英语反语在实际使用中的语境动态顺应性,分析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反语类型,最后总结反语使用的语言顺应性,即反语的选择使用要顺应语言使用中的心理期待、符合社会规约及交际者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公文汉译英为研究对象,以顺应论为依据,结合公文的翻译和顺应论研究,从词汇层级、句法层次、语境层次考察公文的特点;以V erschueren的顺应论和认知一致原则为基础,从交际语境和语言结构差异的角度对影响公文翻译的各种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语境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差异比较,说明译者为促成认知一致,在公文翻译过程中应如何顺应这些语境因素(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顺应受众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以及顺应目的语的语言现实。  相似文献   

6.
王丽娜  李静静 《科技信息》2009,(10):113-114
Jef 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语言各层次的顺应以及文化顺应等方面。本文以语境顺应论为基础理论,探讨言语幽默翻译中的语言语境顺应问题。本文对顺应理论的语境进行综述,并以大量实例为证,论述了幽默翻译中做出的顺应。  相似文献   

7.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来顺应语境的过程。这一理论给软新闻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软新闻翻译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译者需要做出无数的语言选择去顺应读者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运用语言顺应论对软新闻翻译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对目前的软新闻的翻译现状进行评价,旨在为软新闻翻译提供一个理论支撑,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付必琼 《科技信息》2012,(36):219-220
本文根据顺应论,通过从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两个层面对米丽亚姆·C·多姆的散文翻译实例进行解析,阐述了译者是如何在充分解读英语散文修辞、意义和风格的基础上,选择直译为主的翻译策略和多种技巧进行翻译,最终实现意义的再生,顺利做到原文和译文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语用顺应论的视角出发,提出翻译交际的过程与结果实际上就是动态顺应的过程与结果,翻译的策略就是动态顺应,而在动态顺应过程中,其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均是在主动顺应或被动顺应中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是近些年来在西方颇受关注的语用学理论,为文学作品鉴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以顺应论为基础,从语言使用者及其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四个角度探讨英文诗歌《他的十字架》的交际语境顺应性和动态顺应性,旨在进一步阐述顺应论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