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科学》2010,(7):F0004-F0004
自人类发现了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最后一块大陆——南极洲——之后约半个世纪。就有不少捷足先登的科学家去探索白色大陆的奥秘。开展一些初期的科学考察活动。从澳大利亚1954年第一个在东南极大陆沿海建立常年南极科考站——莫森站——后,许多国家相继来到南极展开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如今,这块冰雪世界上共有53个科考站。以下是给人印象深刻的6个南极科考站。  相似文献   

2.
吴权 《科学24小时》2009,(10):40-41
沉沉是个很腼腆的职高女生,性格比较内向和害羞.平时不愿意跟别人打交道。沉沉朋友较少.仅与班内一位同学交往较多.但大多也都是关于学习上的事。沉沉上课也是闭口不言,即使老师提问她也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但她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沉沉家里较穷,父亲是某工厂工人,母亲在家务农,平时她与父母的交流也较少,但父母对她期望较大,要求较高,而沉沉中考失利后.父母对其感到失望,并常有言语流露,这让她觉得很自卑。  相似文献   

3.
下面是一位高三同学的来信: 我是河南的一名高三学生,名叫小亮。现在我感到学习陷入了崩溃期.自己都快放弃了。我本以为家人的期望会让我有更大动力,可却转成了压力,我开始厌学,不想去学校,不想听课,可我心里很急,知道不能这样,但又学不进去。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20年里,北冰洋温度有明显的增加,科学家们对其原因和后果都不是很清楚。一是由于气候问题本来就很难理解,二是因为我们对北冰洋的了解一直就比其他海洋落后几十年。由于冰层的覆盖,北冰洋实际上无法通航,只有核动力潜艇才能够游弋于它的冰层之下,偶尔进行一次科学考察。冷战的结束为北冰洋的探索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由美国海军和美国科学基金会领头发起,利用核潜艇的强大航行能力,开展了代号为“北冰洋科考”的大规模系列科学考察活动。最近,“霍克贝尔号”核潜艇再次肩负起科学研究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吸力泵     
<正>假如我弄错了,地球上果真还有人并且发现了这封信,我想让大家知道,这都是我的错。我不是在说第一场的灾难——核战争不是我开启的——但第二场灾难,更严重的灾难,是我导致的。我猜想,世界用核武器把自己毁掉时,我人在厄瓜多尔的基多是件幸运事。显然,俗称"豆茎"的太空电梯不在任何一方的首轮打击名单中。要么是这样,要么是打算攻击太空电梯的那一方本身是A级目标,遭到首轮打击,没有机会还手。那些谈论核冬天的人都说对了。爆炸的核武器让世界变成  相似文献   

6.
在科幻影片《星球大战》系列中,有一个法力高深的外星人尤达大师令观众印象深刻。最近,科学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纳卡莱山丛林里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管鼻蝙蝠,其面部特征非常像尤达大师。纳卡莱山的科学考察活动是"保护国际"组织的快速评估小组发起的,负责这次考察的是女生物学家李安娜·阿伦索。她十分喜欢系列科幻影片《星球大战》,她对其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正>科学家常常邀请公众来领略他们的所见,利用从雕版木块到电子显微镜的一切工具来探索科学事业的复杂性和生命之美。通过图示、照片和视频来分享这些所见,使得普通人也能探索各式各样的科学发现,从新发现的鸟类物种到人体细胞的内部工作机制,不一而足。作为一名神经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科研人员,我知道科学家有些时候留给外界的刻板印象是一群身着白色实验服、执迷于图表的人士。这个刻板印象遗漏了科学家对于科学作为一种发现方式的激情。正是因为这样,科学家才频繁地求助于那些能引起敬畏的可视化呈现方式,借此手段来解释那些难以解释的科学发现。  相似文献   

8.
眼见为实     
正科学家常常能够通过间接测量的办法来让人们了解那些我们无法亲眼所见的事物。对于像我这样研究生物分子的科学家而言,这一点特别真实:那些在我脑海中翩翩起舞的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实际上是我从未亲眼见过的物体。但是对于科学界以外的许多人来说,眼见才为实。  相似文献   

9.
我是在纽约新罗谢尔长大的,有一次我在布告牌上看到一幅照片,上面是玛丽·居里:她坐在一棵榆树下面的凳子上,一手搂着她的两岁女儿伊夫,一手搂着她的9岁女儿艾琳,当时我对她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共同发现了放射性的事情不甚了解.后来才知道了,作为女性,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她是一位卓越而执著的科学家.那时我还是个无知的孩子,不知道她是怎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相似文献   

10.
心理信箱     
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大四学生,即将毕业,却因为整天玩游戏,荒废了学业,更荒废了自己。很害怕别人认为我自卑,所以我爱装得很自信,经常强迫自己干内心不情愿干的事,所以这几年过得很不开心。一直以来我都不爱主动跟别人交流,也不跟寝室的同学们交流,非常害怕别人会讨厌我。自己心里想和寝室的同学交流,可到了寝室我又觉得凭什么我要先  相似文献   

11.
在我采访过的启明星中,袁雯是很能让人记住的一位,这不仅是因为她是迄今上海400多位科技启明星中第一个人文科学项目入选者,还有就是她脸上的笑容。对后一点她解释说,广交朋友、与各种人打交道可能是人文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2.
地球表面的形状千姿百态。形成这些地质地貌奇观的根本原因,是源自地球内部的动力。青藏高原厚厚的地壳下,亡的动力是什么?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它的地震与青藏高原有什么连带关系?青藏高原继续抬升,如此演化下去,又将对我们生存的地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科学家们想要探索的奥秘。 历经十几年的精心策划和准备,“川西藏东地区人工地质测深”科学考察终于正式启动。2000年8月下旬,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王椿镛教授的率领下,由 120人组成的大型科考队进军川藏北纬30度线。 这次科考分东西测线和南…  相似文献   

13.
关于社交媒体的访问量 不知道是我的年龄,还是我的反社会倾向使然,或两者兼有,但我对社交媒体确实感到有点困惑.我承认Facebook、Twitter的重要性,特别对诸如《美国科学家》这类媒体.我以前仅仅是勉强加入其中.坦白地说,我曾经"喜欢"过《美国科学家》的页面,但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并对2012年11月至12月出版的该杂志封面在Facebook的访问情况感到震惊,没想到有如此大的影响,也许原因在于我的上述心理吧.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亲爱的读者朋友:一直以来,中外重大的科学考察、探索活动是《大自然探索》关注的一个重点。本期,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珠峰,特别策划了《亲历珠峰科考》专题。我们特邀了2005年珠峰登山测量队队长张江齐,珠峰综合科考队队长康世昌, 以及曾参加1960年人类首次从北坡攀登珠峰的王富葆,讲述他们的亲历。相信那些追求过程中的艰辛、辉煌背后的悲壮,将会使你更加清楚地看到一个个探索者真实的足迹,经历一件件撼人心魄的事件,感受一次次心灵的撞击和升华。请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也欢迎你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编者  相似文献   

15.
心理咨询室老师: 我与一个同学吵架了,我觉得她这个人很坏.我努力让自己不要再想她,但是却做不到.特别是在上课的时候,她与我隔开一排坐在前面,看黑板的时候,我眼角的余光老是落在她身上,没法集中思想听老师讲课,甚至有时候教室里没有她,我也会分心.如果我们是异性的话,这种情况还情有可原,但我们是同性啊!我已经高三了,虽然成绩还可以,但是这样下去的话,我想我会完蛋的.我一个人偷偷在被窝里哭了好几次,为自己的无能,也为自己的不争气.我怎么会让我最讨厌的人牵着鼻子走呢?  相似文献   

16.
咖啡琐谈     
我是很晚才尝到咖啡的滋味的,我自小生活在安徽山区,那里很闭塞,惟一可以炫耀的是那里盛产另一种古老的饮料--茶,至于咖啡,多半是后来从外国小说里才知道的.20世纪80年代初的某年初冬,我来到四季皆夏的海南岛,那时海南岛还属于广东省,在椰林环抱的海口招待所里,我遇到很多知名的科学家,如林学家吴中伦、土壤学家熊毅等,原来这是中国林学会组织的一次科学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17.
彭加木,一位痴迷新疆、26年前一次纵穿罗布泊的探险科考取得胜利后神秘失踪的科学家,曾经在世界引起很大的轰动。今年以来,寻找当年失踪的彭加木这位传奇人物一事被重新提起,我们并不感到意外,人们关心他,敬仰他,皆出于对于那个时代科学精神的崇拜。因为,当今时代非常需要那种执著于事业、艰辛探索、无私奉献甚至不怕牺牲的高尚精神。复读彭加木,是时代的需要——罗布泊探险考察首创成功纵穿纪录罗布泊的诞生距今已有200万年,原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是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水流源源不断地注入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科学之友》2007,(9):27
据悉,一艘名为"詹姆斯·库克号"的英国科考船将扬帆远行,进行其处女航,开启科学家所称的"地球之窗".此次科考任务是受到了法国科幻作家朱尔斯·凡尔纳探索精神的鼓舞."詹姆斯·库克号"将航行6周时间,到达大西洋海脊,对海底一个裂开的大洞展开测量.多年以来,这个神秘之洞的形成原因一直让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他们试图解开这一地带的地壳消失之谜,同时对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地层--地幔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9.
永生(续)     
(续上期)(四)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又回到了飞船上。透过舷窗,是漆黑茫茫的太空和那些遥远的缀在黑色幕布上的宝石,舷窗的右角飘过一颗蓝色的行星,一瞬间,胸中涌起了无比的亲切感。我隐约地感到,那颗行星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种如同母爱般的温暖,我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她,听她倾诉,倾诉寰宇间的凄凉,岁月无情的交替,生命繁衍的多采。突然,一道绿光在星球中间一闪,又是一闪,当一道又一道绿光闪起的时候,我感到莫名的恐惧,脚下的船体在颤抖,终于,道道绿光融合在一起。刹那间,绿光变成红光,整个星球在那最后红光的闪烁中撕裂开了!没有声音传来…  相似文献   

20.
<正>“老师,我想找您聊聊。”午休时间,班里的一个女同学找我谈心。其实两年前我就从校长那里知道了她,她曾经因情绪问题拒绝来学校。复学后,她来到我的班级里,所以我一直默默关注着她。我们来到学校操场,一边漫步,一边聊天。“老师,最近我有点emo了……”她顿了顿,“老师,你知道emo是什么意思吗?”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阳光下,不同的孩子,却说出相同的话——一连三天,都有学生跟我说:他们emo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