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颜虹 《海峡科学》2006,(7):8-10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主要通过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把清洁生产和暖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按照减量化(Reduce)原则、再使用(Reuse)原则和再循环(Recycle)原则来确保周围区域和核心区域持续发展。厦门要崛起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就要努力建成为具有减物质化发展的循环经济型城市,使厦门的城市竞争力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生态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相似文献   

4.
浙江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瓶颈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玲 《今日科技》2006,(2):30-32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把“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改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这种循环反馈式流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S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是对传统农业发展观念、发展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技术市场的新商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粗放生产、高消费和大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所谓循环型社会要求实现生产文明化、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简单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原则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广东科技》2008,(9):80-81
梅州高新区梅县(扶大)园区 高新区梅县(扶大)园区立足山区,充分发挥其地处梅州市郊的优势,按照“市、县联动,以县为主”的原则,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了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物质流动的方式来看,循环经济区别于人类工业革命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谓两高一低)为特征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线性模式,要求把经济过程组织成为具有高资源效率和高环境效率的“从摇篮到摇篮”的闭环过程。但从人类发展的意义上看,循环经济不仅只是一种环境经济,而是把经济、社会和环境整合起来的一种体现统筹发展思想的新经济。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方面,都意味着某种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技术市场的新商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粗放生产、高消费和大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所谓循环型社会要求实现生产文明化、合理(绿色)消费和废物  相似文献   

11.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环经济倡导的却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以最小的代价和最高的效益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化,做到物尽其用。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往复循环流动过程。所有的资源和能量在这个动态的经济循环链中都会得到合理、科学、持久及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上个世纪60年代.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李雅丽 《天津科技》2003,30(5):9-11
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循环经济是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污染排放、甚至零污染排放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实现了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其最大特征是“两低一高”,即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清洁生产”的核心思想是将污染物消灭在生产的工艺过程之中,从源头抓起,采用少产生和不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阐述了惯性质量、引力质量及能量在物质属性 上的差别及彼此之间的联系,指出了这种联系是有条件的;(2)讨论了质量与 物质之量、能量与运动的量度、质量守恒定律与物质不灭原理、能量守恒定律 与运动不灭原理之间的原则性的区别,得出了物质不灭并不排除质量可变、运 动不灭并不排除能量可变的结论;(3)论证了所谓“质量可以转变为能量”的 看法的错误,并对质能关系进行了说明;(4)分析了能量守恒定律得以成立的 条件,指出了在宇观大尺度上的物理过程和“基本”粒子现象中能量守恒定律 有可能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2004年10月.鼓浪屿被确定为福建省级循环经济实验区.其目标是把鼓浪屿建设成为全国首个“循环型”岛屿。  相似文献   

17.
李建胜 《太原科技》2007,164(9):9-10
1构建煤炭循环产业链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对物质不断进行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主导产业链条前后拉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个原则。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资源型地区是重点,煤炭资源型城市更是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山西是中国的煤炭大省,煤炭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  相似文献   

18.
滕丽敏 《科技信息》2006,(4):212-21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现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项制的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9.
水泥厂是资源消耗大户,可以通过研究转化为环保产业。积极探索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开发可再生资源,尝试建设"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工业和良好循环体系,成为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环保典型。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通过物质资源的循环和集约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物质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均衡。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企业须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在产品开发、市场应用的过程中,浙江合力在与建筑材料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的同时,重视内部技术开发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开放的、可持续的创新系统。其中,重视内部创新人才的建设和开发,是浙江合力取得新产品开发成功的一大关键。这一经验值得在更多企业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