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蚕病是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要预防蚕病,必须首先消灭病原,把消毒防病贯穿在养蚕的全过程。为了把消毒防病工作做好,控制蚕病危害,获得蚕茧优质高产,特制定“桑蚕消毒防病规范”供养蚕人员之用。1养蚕前蚕室蚕具及环境的消毒第一步,打扫:每期养蚕前7-10天,将室内各种蚕具、物品全部搬到室外,室内进行彻底消毒。蚕室周围的杂草、垃圾、残族。蚕粪全部消除,运到远离蚕室的地方,挖坑泡肥。第二步,洗刷:将蚕具用清水洗刷干净,放在清洁场地,充分曝晒。蚕室墙壁、地面、门窗用清水洗干净。如果是泥土地面,需将蚕室地面…  相似文献   

2.
蚕室、蚕具消毒,养蚕前蚕室蚕具的清洗,周围环境的彻底打扫,铲除杂草,保持干净卫生,然后用药物进行两次消毒,做到无病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3.
1、严格消毒防病,控制蚕病危害 (1)养蚕前消毒 养蚕前5-7d,做好蚕室蚕具彻底消毒。按照一浸,二扫,三铲,四洗,五刷,六晒,七消的要求彻底消毒。 (2)蚕期消毒 秋蚕期易发生僵病和病毒病,管理不当易造成蚕病危害,因此,除养蚕前要认真做好消毒工作外,养蚕过程中更要突出蚕病的防治。收蚁及各龄饷食前,要用蚕用防僵粉进行蚕体消毒,有条件的农户每天使用一次三、七糠。  相似文献   

4.
刘兴松  许友珍 《汉中科技》2009,(1):37-37,56
养蚕生产中,要认真做好蚕室、蚕具消毒,蚕病防治要严格防治程序,并注意纠正生产中的消毒误区,确保蚕作安全,提高蚕茧质量。  相似文献   

5.
养蚕蚕儿发育不齐的原因有:蚕种质量差,孵化批次多,用桑不当,不及时处理蚕座,饲养不善等。解决办法是选用优质蚕种,选采良叶,加网分批饲养,拾弱小蚕,推迟饷食和注意蚕室桑叶的情况消毒,促进发育整齐。  相似文献   

6.
蚕病防治剂     
近年来,日本大力提倡省力养蚕技术,但蚕病的为害率达百分之几或更高,损失很大,因此,十分希望消灭蚕病的有效蚕病防治剂。过去,在蚕室、蚕具、稚蚕用具上消毒和对蚕体散布消毒,一般广泛使用的有醋酸苯汞、福尔马林、苯甲酸、水杨酸、漂白精或五氯酚等,但这些药剂还不能完全达到防治的目的,若使用量不适当、室温过高或蚕体虚弱,药害的危险性大,而且最近出现抗性菌种有增多的趋势。因此,在现有的药剂中,仍然缺乏具有彻底防治作用的种类。  相似文献   

7.
针对2009年夏秋季勉县蚕区僵病曝发,调查分析了蚕区僵病发生的原因:高温高湿气候影响、野外昆虫感染、蚕室消毒不力、蚕具处理不当、防治失时。提出了防控措施:掌握发病规律,注意蚕区环境卫生,及时开展刷药防治,做好蚕室、蚕其消毒,加强桑吲病虫害防治,提高僵病防控意识。  相似文献   

8.
1场地建设(1)春天雪化后把4年生的占总面积25%的柞树在距地to_处砍去。茬口呈马耳形。除去2~3年芽棵树上的枯病枝、徒长技、拖垂技。(2)新开蚕场要全部中刘。(3)在天幕毛虫3龄前用200~300倍敌敌畏喷洒虫体。(4)春天雪化后用绿敌鼠钠盐或甘氟药杀害鼠。养蚕前周天用辛硫磷药杀蚂蚁,用吹南丹药杀篇斯。(5)养蚕前5天用800倍敌敌县喷洒蚕场,或用5倍敌敌畏低容量喷雾。仍)蚕期用吹哺丹配成毒饵药杀步行。2暖劳、穿苗与挂苗暖茧前备足用具,使用新编蚕筐;把暖茧室、制种用具洗刷干净,再用1%漂白粉或3%甲醛溶液消毒;地面上铺…  相似文献   

9.
当前养蚕生产上的主要蚕病是病毒性病和真菌性病两类,这两类蚕病除因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留下病原感染外,在饲养过程中还通过群体间的蚕座感染进行蔓延传播,目前生产上在蚕期中用漂白粉防僵粉作蚕座消毒剂,但效果不持久。为了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的防病方针,确保蚕茧的稳产、高产,亟需有一种高效、广谱的即对真菌、病毒、细菌、原虫都具有药效的新的蚕体蚕座消毒剂。遵循毛主席“洋为中用”的教导,参考日本广泛使用的“派夫索尔”蚕体蚕座消毒剂的有关资料,我系于1972年春即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剂的配制与试验工  相似文献   

10.
封利军 《汉中科技》2010,(3):36-36,39
阐述了桑蚕真菌病发病症状,包括蚕期和蛹期症状,病源来源:主要由病蚕尸体和蚕室残存物、野外昆虫、菌类农药,传病途径是以接触传染、创伤传染为主,阴雨多、湿度大时易感病。防治措施:蚕前消毒、消除传染源,蚕期蚕座消毒,控制蚕室温湿度,注意通风排湿,减少发病。  相似文献   

11.
在养蚕过程中,往往由于传染性蚕病的发生,造成蚕茧欠收和茧质下降。因此消毒防病必须贯穿养蚕的全过程。在重点抓好养蚕前消毒的基础上,做好蚕期防病和养蚕结束后的消毒工作,进行综合防治才能彻底消灭病菌,杜绝传染性蚕病的发生。1即时淘汰病蚕许多传染性蚕病,如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微粒子病、细菌性胃肠病等。蚕在染上述病初期往往表现出生长迟缓、蚕体瘦小、发育不齐等症状。此时已有大量毒力很强的病原微生物,通过病蚕的粪便,消化液等排出体外,污染桑叶和蚕座,是造成再次感染,使蚕病传染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12.
建德县梓里乡和村育桑、养蚕能手王根法,把好养蚕“四关”即:蚕具消毒关、蚕儿分养关、桑叶采选关、巧防病虫关。去年,他家全年养蚕24张纸,产茧2032.3斤,收入4149.59元。又为45户农民代养小蚕79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蚕桑生产模式是利用桑叶养蚕,桑枝用于燃料,蚕粪(沙)作为有机肥料,蚕茧作为缫丝原料。这种生产模式使各种产物用途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各种产品的作用和效益,许多桑叶因养蚕不足而浪费,造成蚕桑业的整体效益不高,经济效益低,产业发展缓慢。因此,要想提高蚕桑产业的整体效益,迅速促进蚕桑业的发展,除充分利用桑叶养蚕外,还要巧用人力、地力、场地,以充分开发利用蚕桑副产品,使蚕桑业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此激发农民植桑养蚕的热情和投入。对此,笔者认为,应注意研究桑(根、茎、叶、果)和蚕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价值,综合利用蚕(幼虫、蛹、蛾)开发新产品;提高茧、丝的经济价值;提高蚕室、蚕具等设备的利用率,对桑、蚕业及其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才能使蚕桑业的比较优势更加明显。现就桑、蚕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出一些思路,供在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14.
预防蚕病除蚕室蚕具消毒堵塞传染途径外,蚕体蚕座消毒也是一个重要措施,近年来汞制剂停产禁用后,各地都纷纷展开消毒药剂筛选工作。1970年江苏蚕研所研试出灭菌丹防僵粉;1972牵山东蚕研所提出了福尔马林草木灰蚕体蚕座消毒;同年,浙农大开始对甲醛制剂进行研究,试验了不少配方,浙江农科院蚕桑所也于1970年开展药剂筛选研究,经过1973年中晚秋及1974年春在海宁、海盐、嘉兴、吴兴、桐乡、嵊县、奉化、德清等县的90个社队试  相似文献   

15.
夏秋蚕是夏蚕、早秋蚕、中秋蚕、晚秋蚕的总称。从6月中、下旬开始,陆续饲养到10月中、下旬。安徽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整个夏秋期自然温度、湿度一般都适合蚕的生理需要。夏秋季桑叶生长快,可以养几批,提高蚕室、蚕具的利用率;气温高,可以加速蚕的生长发育,使蚕期缩短,并能节约补温材料。但夏秋季养蚕也有不利的一面,如温度过高,病原体多,叶质差等。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夏秋季养蚕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才能确保夏秋季蚕茧稳产高产。 一、夏秋蚕期特点 1.气候特点 在6~10月这段时间内,气候变化频繁,温、湿度经常超出蚕的需要。梅雨季节,下雨前闷热,下雨时低温多湿,天晴后温度比较高;入伏后天气逐渐炎热起来,早秋温、湿度变化较大,温度最高的时期,往往出现持续性的高温,有时久晴不雨,这些气  相似文献   

16.
山区目前的养蚕方式,房屋占用量大、所需蚕具多,且投资大,已不能适应规模化、专用化、优质高效的蚕业发展要求。要使山区蚕桑生产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将大棚养蚕技术与山区的实际相结合进行推广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山区大棚高效养蚕技术推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蚕饲养是养蚕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养好小蚕应抓好以下关键技术:严格消毒,做好补催青工作,选用适熟偏嫩桑叶饲养,控制温度,做好蚕座和眠起蚕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在养蚕过程中,经常碰到因饲养量大桑叶不足,蚕老熟不一致,蚕茧质量差,蚕营养不良或生病不营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在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产量、品质和掌握适度饲养量的基础上,采用经济用桑快速高产养蚕法。采用此法,不仅可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降低养蚕成本,增加20%左右的产茧量,还可使茧质和养蚕效益得到大大提高。现将几种快速高效的经济用桑养蚕法介绍如下:门)少用好食时眼起初期的蚕儿,虽然食欲较强,但援食和消化吸收的机能尚未完全健全。因此,咱食叶不宜喂得过多,应选用新鲜适熟叶。阳)在用已食时蚕在盛食期,…  相似文献   

19.
纸板方格簇是一种优良簇具,近年来,在我县蚕区已广泛推广使用。纸板方格簇上簇的蚕茧,茧色洁白,茧层厚,上茧率高,次下茧少,上车率高,解舒好,效益高;生产的鲜茧1kg茧价比一般簇具茧价高4元;干茧售价1kg高出普通茧近15元,还供不应求。因此,必须规范掌握方格簇使用技术要点,才能真正提高蚕茧的质量和养蚕效益。  相似文献   

20.
科技图片     
塑料折簇是养蚕生产中的新型簇具,它具有使用方便,消毒彻底,多次使用后不烂、不臭、不变形的特点,另外,用新型的塑料折簇具后,能给蚕以较多的营茧位,簇中通风换气条件良好,提高茧的质量。特别在蚕种制种时,可增加横营茧,减少缩尾蛹,提高制种量。图为桐乡石门蚕种场职工正在采塑料折簇上的优质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