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会通过声音交流的阿尔斯通唱歌鼠将成为科学家研究人类语言交流机制的良好模型,甚至为人类自闭症研究带来可能。在中美洲的高山地区生活着一种鲜为人知的物种——阿尔斯通唱歌鼠。这种啮齿类生物终年在云雾缭绕的森林中繁衍生息,看起来好像并没有太多信息传达给我们,但是这种老鼠却能够创作非同  相似文献   

2.
一只体态扁平如带的乐园树蛇,如幽灵般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轻松飞越雨林中广阔的空间,降落到远处的另一棵树上。当你瞠目于这些不是飞鸟的动物怎么也“飞”了起来时,你不必惊讶,这还仅仅是生物学家在属于印尼与马来西亚的加里曼丹岛的热带雨林中发现的许多会“飞翔”的动物之一。其他与乐园树蛇的飞翔本领同样高超的动物至少还有一打以上,如飞蛙、飞鼠……会飞的晰蝎与飞狐猴,简直可以构成一支雨林中的“特技飞行队”。下面就让我们追随生物学家的视野与镜头,深入加甲曼丹雨林中作一番精采的窥探。 自美国生物学家蒂姆·拉曼于19…  相似文献   

3.
塑人 《科学之友》2003,(7):21-21
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歌手朱迪科林斯曾与座头鲸一起歌唱,融合了热带各种动物叫声的唱片《雨水之声》曾在排行榜上居高不下,“自然音乐”风靡一时。但动物们到底会不会唱歌呢?美国《科学》杂志前不久载文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鸟类创造的极其丰富的歌曲足以证明它们在音乐创造方面的天赋──俄亥俄州哥伦布大学博罗实验室的专家们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一课题。鸟类家族有许多方言,地域上的巨大反差再加上鸟类较其它动物的见多识广,一些有发明创造天赋的“歌手”自然也会应运而生。对那些出类拔萃的鸟类歌唱家,实验室主任道格拉斯·纳尔逊特别感兴趣。“如果你知道这是白头雀在歌唱的话,那么,你就等于被间接告知,你现在不是置身于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就是华盛顿”,他强调说。 根据对这类白头雀所唱的歌曲的各种具体标记和详尽研究,鸟类学家们业已证明出鸟…  相似文献   

5.
《世界科学》2006,(10):47-48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能够用声音交流,这是它们与生俱来的本领。但对斑胸草雀来说却是一个例外:因为年轻的雄性斑胸草雀是从它们的父辈那里学会唱歌的。 研究者发现,斑胸草雀学唱的方式和人类学习语言一样是有规律的。在学习方式上,有的斑胸草雀能一口气把整首歌都背下来进行模仿,用这种方式学唱的鸟能够较好地把握歌曲的韵律和长度,但仔细听的话,却会发现它们所模仿的内容可能会大相径庭。而有的斑胸草雀每次先选择整首歌的其中一段,化整为零,然后再拼接成章。当然,这两种方法最后都能够使它们学会唱歌的本领。  相似文献   

6.
活力 《科学之友》2005,(7):54-54
世界上的动物千奇百怪,但它们维持体温(以使肌肉正常工作)的方式却只有两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可以通过身体,内部的化学反应和能量交换(新陈代谢)来产生能量,以维持自身的体温,而爬行动物则做不到。因此,你永远不可能见到鳄鱼趴在大浮冰上:它们在大浮冰上很快就会被冻死。但实际上所谓的“热血动物”和“冷血动物”的区别并不是特别明显。蜥蜴可以晒太阳,其体温也可以超过30℃,这又怎么说?它真是所谓“冷血动物”吗?  相似文献   

7.
徐新明 《科学之友》2007,(19):48-49
动物的自我意识 动物们在照镜子时会从中看到什么?过去,人们或许只会回答“看到了其他动物”。然而研究发现,它们会自我观察。以前它们经常会将映照在镜子中的自己的神态误认为是伙伴,并会向镜中的自己问候、行礼、求爱、恐吓或干脆对其不予理睬。  相似文献   

8.
谁是大耳朵?     
“奶奶,你的耳朵怎么这么大?” “这是为了能听清你说话,乖孙子!” 这是著名的童话故事《小红帽》中假扮成奶奶的大灰狼骗取小红帽信任的理由。的确,狼的耳朵不小。不过要是同其他的动物相比,狼的耳朵顶多只能算中等。那么,动物世界里谁的耳朵最大呢? 一谈起大耳朵动物,我们首先自然会想到大象。非洲象的大耳朵从耳根到耳梢有1.5米,印度象的耳朵小一些,有0.5米。被称为毛象的猛玛的耳朵更小一些,但这并不足为怪,因为它们生活在冰原冻土带,如果耳朵太大很快就会被冻掉。大象的耳朵虽然很大,但就其近5-6米的身长、近4米的高度来说,它们的大耳朵的长度都不及自身体长的四分之一。 非洲有一种小狐狸,它们的身长比猫短,只有35-40厘米,尾巴有15-20厘米,但它们的耳朵却尤如人的手掌一样长,大约有15厘米,看来它们的耳朵算比较大了。还有一种人工繁殖培育的观赏型家兔也长着一对长长的耳朵,它的名字怪怪的,叫“布鲁塞尔绵羊”。这种兔子的耳朵向两边弯曲着,真有点像卷起的绵羊角。要是将它那卷曲的耳朵伸展开来足足也有2-3米长,可谓 “大耳朵”了。但要是与生活在中国和蒙古国的一种名叫长耳跳鼠的动物相比,还算不上大。长耳跳鼠的体长只有9厘米,但耳...  相似文献   

9.
在动物世界中,争斗现象是屡见不鲜的。不过,它们也有自己的争斗原则:尽量避免流血事件,防止出现“你死我活”的场面。这是为什么?据动物行为学家的研究表明,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第一,动物也会考虑后果。因为动物争斗时,败者必定会受伤甚至丧失生命,而胜者也有可能负伤。因此,胜者会尽量避免受伤,以免影响自己今后的正常行动,或感染其他病症。为此,动物在争斗时往往会“手下留情”。  相似文献   

10.
一只幼狮正向另一只幼狮挥动右“拳”,对方闪身躲避。这一对居住在肯尼亚同一群体的两岁幼狮果真是在打架?它们尽管粗鲁咆哮,但没有龇牙咧嘴,它们的动作缺少攻击性而更具“芭蕾”风韵,它们其实是假打真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森林中的猩猩用双脚钩住树枝,倒挂着身子喝水,不知道这只“猴子”是不是在“捞月”?但是可以肯定,它知道倒挂戏水,边玩边喝,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11.
徐娜 《科学之友》2010,(4):61-61
<正>如果你看见一只透明的猫或者狗,会不会被吓一跳?因为它们的身体可能像玻璃一样透明,身体的内脏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它们吃东西,你可以看到食物从入嘴到排泄的整个过程,你会不会觉得它是来自科幻片《透明人》中的未来动物?其实,现在科学家已经有能力培育出这  相似文献   

12.
人类喜欢赋予动物神奇特性,西方人甚至会把新生命的到来归因于一种鸟儿--白鹳。在美国和欧洲广泛流传的一个可爱动物神话是送子白鹳。当孩子问父母“我从哪里来”时,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送子白鹳把你带来的”。人类学家最近指出,这个神话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他们都认为白鹳是真正爱家的鸟儿。事实上,欧洲白鹳会组成“一夫一妻”的家庭,但并非“白头偕老”。在“临时夫妻”关系期间,一对白鹳配偶会勤勤恳恳照顾子女,由此赢得“模范夫妻”称号。此外,白鹳喜欢与人类住在一起,这可能强化了人们对它们爱家的良好印象。在欧洲的一些传统城镇,人们能见到在房顶上构筑鸟巢、以鸟喙击打房顶而噼啪作响的白鹳。  相似文献   

13.
正拨浪鼓只有在你晃动它时才会响,这就是一种因果关系。最近,科学家调查了14只狗和12头狼(它们愿意与人交往)的因果推理能力。在研究中,这些动物必须在两个物体间做选择。其中一个物体包含食物,另一个则是空的。首先,科学家测试这些动物是否会利用交流  相似文献   

14.
划蝽的体长仅2毫米,看上去只是一种弱小的昆虫而已,但它们却能用仅有头发丝一般纤细的外生殖器官“唱歌”。划蝽用外生殖器官在下腹摩擦能够产生震耳欲聋的99.2分贝噪音。蓝鲸是地球上声音最大的动物之一,可达到188分贝,而大象隆隆地叫声可达到117分贝。与其体形相比,划蝽当之无愧是世界上最嘈杂的动物。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探索》2009,(11):4-4
动物之间的交流非常普遍,最出名的要数蜜蜂:一旦发现蜜源,蜜蜂会利用特有的“摇摆舞”将蜜源的位置信息传递给同伴。其他动物如大鼠、鸡、猴子等也会利用气味或声音找到它们的家族成员,有些狡猾的猿猴为了吃独食甚至会故意给同伴传递错误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正>植物处于食物链的底层,往往难以摆脱被当作食物的命运。倘若植物也能“主动出击”,让动物成为它们的“盘中餐”,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境况?在植物界,确实有这样一批“逆袭者”,它们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又可以吸引、捕捉、消化动物。它们捕食的动物有昆虫、线虫、浮游生物,还有一些小型脊椎动物,以满足自己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人类有气功大师,动物中也不乏会发硬气功的“大师”,而且它们发的气功是令人称奇的。赞比亚有一种鼠,当地人称为拱桥鼠,它的“硬气功”堪称一绝。此鼠成鼠的体质量有0.5kg左右,人如果用脚踩它,它就会用锁骨抵住地面,拱起脊背,全身气鼓,体质量60kg的人踩在它的背上,它却若无其事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绝大数人用的是右手,只有极少数人是“左撇子”。这一现象是否在动物中存在?动物是否也有“左撇子”? 以前大量的证据表明,黑猩猩、猕猴、凤头鹦鹉、座头鲸甚至蟾蜍喜欢用一侧的上肢、手爪、脚爪或者鳍。最近,科学家还发现一种称之为新喀里多尼亚乌鸦也有这种现象。这种乌鸦分布在澳大利业以东太平洋上的新喀里多尼亚格兰特坦勒岛上。它们非常聪明,会将树枝精心制作成一个带钩的工具,将它从树上切下,然后用它拨拉出藏在树缝中的蜘蛛、昆虫和蟑螂,进行捕食。科学家发现,与人类一样它们也擅长用右侧的肢体…  相似文献   

19.
在动物界,虽然有些动物以“鼠”冠名,但和鼠类的关系却相差甚远,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袋鼠、负鼠和鼹鼠,就是叫鼠却不是鼠的“鼠辈”。  相似文献   

20.
每一次远足观鸟对于我来说,都是对自己观察力的考验。当我置身林中,耳畔回响着此起彼伏的串串鸟鸣。我常常会陷入“空山不见‘鸟’,但闻‘鸟’语响”的困惑之中。只有等到鸟儿故意显露身形,我才能从颤动的枝叶间发现它们神秘的踪影,然而往往也仅是惊鸿一瞥,这美丽便又隐藏于层叠的林幛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