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曾伯为北宋“浪子宰相”李邦彦之后,为南宋一代名臣。他两入巴蜀,前后共约十年,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或记其所见蜀中风貌,或述其蜀中交友,不仅反映了李曾伯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同时亦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2.
张蕴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1):206-206,21
阐述了二李唱和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以及诗法渊源,揭示了二李唱和活动娱乐遣兴的特色,肯定二李对于宋初诗坛白体诗流行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其创作流弊.  相似文献   

3.
杨柳 《科技信息》2006,(6):70-71
李益是大历时期较有影响的一位诗人之一,以边塞诗著称当时,是大历时期杰出的边塞诗人。除边塞诗外,李益的送别诗在当时也广为流传,他的送别诗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送人征戍使边的送别诗,这类诗从广义上来说隶属于其边塞诗一脉,具有刚健的风骨和悲壮阔大的意境;另一类则是一般亲朋同僚间的送别诗,这类诗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大历诗,具有大历诗风冷寂悲凉的特色。这两类同中有异的送别诗共同构成了李益送别诗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王昌龄的妇女诗主要描写了三种女性:宫女、贵族妇女、民间女子。宫女诗多表现望君幸临和羡艳受宠的情绪;贵族妇女诗概括了女子的现实命运;民间女子诗多表现自由、欢快的感受。场景描写、民歌艺术是王昌龄塑造妇女形象的主要手段。王昌龄大致以宫女诗寄寓个人情怀,以贵族妇女诗传达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以民间女子诗表现诗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巴蜀地区,以今重庆与四川成都地区为中心区域。三国时的诸葛亮形象经《三国演义》传播后,以“鞠躬尽瘁”、忠君、机智和善用人才等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并且有神化的趋势。由于蜀汉政权建都巴蜀地区政治中心成都,故而在巴蜀地区形成较有特色的诸葛亮崇拜。《蜀中广记》中有诸多关于诸葛亮的记载,梳理相关内容,可以考察巴蜀地区的诸葛亮崇拜现象,及相关民风民俗,进而研究诸葛亮崇拜对巴蜀地区本土及流寓巴蜀文人的影响,对巴蜀地区的物质文化发展也是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6.
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峨四人因地域关系并称为“蜀中四大才女”,她们以自身独特的文学素养和人格魅力名噪当时,且为后人所推崇。但在其光鲜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无尽悲痛凄凉,那份凄苦孤独又有何人知,只能将其化作灵性的诗句聊以释怀。  相似文献   

7.
苏轼、苏辙一生几十年间诗歌唱和从未间断,这些唱和的诗数量多,内容丰富,不仅是他们各自诗歌研究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更是了解他们相互关系的珍贵史料,他们既是手足兄弟,又是最好的朋友和同道。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送别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熔铸了盛唐蓬勃的时代精神和美学风貌。文章对唐朝送别诗进行分析,分别勾勒出唐代送别诗雄浑壮大、豪放劲健、悲壮崇高的三个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淳熙元年(1174),范成大除四川制置使.第二年,他便由桂入蜀,开始了晚年的宦蜀生涯.范成大在蜀约为两年,除在职成都时所作诗歌颇多外,他于入、出蜀地途中,亦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他的这些入、出蜀诗歌,或记沿途风光,或吊古今圣贤,或抒思乡之叹,虽题材多样、内容各异,但却是范成大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反映出了他此间的心境变化.  相似文献   

10.
吴嘉纪在明清鼎革之际选择了归隐山林,吟诗终身。他隐居的东淘(今江苏省东台市)又是当时遗民聚居的地方,在那里,那些性情相投、经历相似的遗民们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结社于淘上,诗酒唱和,相互安慰,踟躇于乱世中。东淘遗民诗群的存在是他们的幸运,也是清初文坛上的一道风景,在清初结社运动风行的大环境下,他们也唱出了自己的遗民心声。吴嘉纪无疑是这一群体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才和成就奠定了他的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11.
宋之问最早是以宫廷应制诗闻名诗坛的,他在两贬岭南、经历人生变故之后,诗歌题材、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其贬谪途经湖湘时所作的几首贬谪诗并联系其在岭南所作的贬谪诗来看,宋之问诗歌艺术的嬗变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开拓、情感的表达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送别诗并非如传统观念认为的重在写离别相思或故人情谊,而往往是诗人"彼时彼地"心绪的直接反映,而这种心绪更多地与诗人的现实境遇和理想抱负息息相关,是真正的"以诗言志"。送别只是触发诗人内心真实情绪的一种媒介。  相似文献   

13.
初唐诗坛,沈佺期和宋之问并提,足见二人的地位和影响,他们的送别诗同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现实,朴素自然、动情率真,殊不同于其馆阁应制之作。内容可分为应制和集体活动送别诗、同僚友人出行送别诗、亲情送别诗、抒发贬谪之情的送别诗等四类。  相似文献   

14.
文化语言学是一种关于意象的理论,其核心概念就是意象。中国传统诗词多以词语精炼、意象丰富著称,其中尤以李白的诗歌最具代表,其深刻的意境常常令读者沉溺其中,流连忘返,故而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本文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出发,以许渊冲译文为蓝本,研究李白送别诗的意象传达。  相似文献   

15.
魏晋文士身历乱世,经受了血雨腥风的洗礼,却并没有表现出颓废软弱之态,相反却彰显出极强的生命力,显示了风神独具的人格魅力。这一时期创作的送别诗充满了对人生世相的深刻体悟,对自然、宇宙和生命深情脉脉的关怀和眷恋。魏晋送别诗不仅反映了文人之间良好的社会交际关系,也是他们深情兼智慧的内心世界的外化。  相似文献   

16.
送别诗并非如传统观念认为的重在写离别相思或故人情谊,而往往是诗人"彼时彼地"心绪的直接反映,而这种心绪更多地与诗人的现实境遇和理想抱负息息相关,是真正的"以诗言志"。送别只是触发诗人内心真实情绪的一种媒介。  相似文献   

17.
王昌龄是盛唐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灸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18.
关于梅尧臣诗歌的批评接受,在宋代以来,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其"送别诗"可谓独树一帜,打破了往日悲伤惆怅的氛围,于诗体进行革新同为送别诗类,杜甫诗歌的内容篇幅远在梅诗之上,且批注颇有类似之处。以方回的诗学批注为基础,将梅尧臣与杜甫的送别诗进行对比观照,既可分析同样诗歌题材的前后沿承问题,又可探究梅诗独有的诗歌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唐刘禹锡与白居易的酬唱诗数量甚多,其晚年的唱和之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大都表现出鲜明的差异:白诗偏向消极颓废,悲苦哀婉;刘诗则昂扬向上,刚健清新.究其原因.诗人思想的高下决定了作品的优劣.  相似文献   

20.
《蜀中广记》是闽中曹学佺官四川右参政期间搜罗巴蜀文献精心剪裁编写的史部杂抄类著作,此书征引资料浩繁,又保存了不少曹学佺本人的诗文.这些作品不仅可补《石仓诗稿》《曹学佺集》之缺失,亦可据曹氏行迹正别集编年之误,更可与别集对勘,价值不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