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川西中浅层河道砂体厚度薄、宽度窄,地震识别难度大,保持地震反射振幅与波形的相对变化关系是地震技术识别砂体展布的前提。新场—什邡地区10块三维区块资料由于采集年代跨度大、采集仪器不同、观测系统不一样,导致单块数据之间存在系统时差以及振幅、频率和波形等不一致问题。在分析原始数据基础上,明确了三维连片河道砂岩目标处理面临的问题及难点,建立了一套解决该问题的方案与思路。资料处理以提高中浅层成像效果和突出河道砂岩地震响应特征为目的,主要对时差校正、去噪、静校正、振幅恢复与补偿、反褶积、地表一致性处理、剩余静校正、数据规则化、速度分析、偏移成像和道集优化等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和分析,并完成实际数据处理。处理成果具有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较高保真度的特点,区块之间波组连续稳定一致性好,可为后续构造解释、砂体刻画、储层预测和含气性识别等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气田的天然气藏是大型岩性圈闭气藏,储层具有岩性致密、非均质性强的特点,由于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砂泥岩波阻抗差微弱、煤层反射振幅过强,造成砂体的地震响应特征不明显,储层预测难度极大。通过对叠后地震数据的多子波分解与重构,也就是将地震道分解成不同主频的子波集合,将反映储层频率成分段的子波进行叠加,用于储层含气性预测,在含气砂岩储层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X地区太原组发育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但受煤层干涉影响,致密砂岩储层较难刻画,气层较难识别。为此,以太原组地质特征为指导,开展波形聚类地震相研究明确砂体边界,利用波形聚类定性结果对叠前同时反演砂体边界进行约束开展储层定量预测,结果表明相控储层预测结果既平面符合潮道砂体沉积特征、和钻井吻合较好,垂向又可定量刻画储层厚度;研究区西部的潮道砂体条带连片性较好、厚度大,厚度分布在10~30 m,最厚处位于X-01井附近,东部潮道砂体条带厚度较小,厚度分布在5~15 m。  相似文献   

4.
川中须家河组气藏为典型的大面积、低丰度、致密岩性气藏类型,资源潜力巨大,是四川盆地增产上储重要层系;但该类气藏储层薄、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非常复杂,如何提高含气富集区(甜点)预测精度和建立气水识别方法是须家河组气藏勘探开发最关键的问题。从储层岩石物理分析和模型正演等基础研究入手,深入分析不同岩性组合下气层和水层的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mplitade variation with offset,AVO)响应特征,建立了一套以AVO叠前道集、近远道叠加剖面对比分析为基础,AVO主振幅主频率技术为核心的须家河组致密气藏检测及气水层识别新思路和新方法,生产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苏西地区盒8 段及山1 段为辫状河沉积,其含气储层与围岩纵波阻抗相近,利用常规叠后资料
不能有效识别含气储层;同时,山1 段砂体为中-弱振幅不连续地震反射,其同相轴无法在全区进行合理追踪,难以
预测砂体的平面展布特点。针对以上问题,根据辫状河地质沉积特点,建立辫状河地震响应模式。利用含气储层和围
岩泊松比差异明显的特点,尝试应用叠前AVO 资料来识别含气储层。借鉴地震沉积学理论和方法,提出将AVO 属性
体岩性化,以便于后续的岩性解释。采用切片方法合理获取山1 段砂体地震反射等时面。研究结果表明:正演和生产
实践均验证了AVO 属性体岩性化这一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应用该方法对研究区盒8 段和山1 段含气储层进行了
有效的识别,具有等时意义的地震切片属性准确地反映了含气储层空间发育及平面展布特点。  相似文献   

6.
建南地区须四段致密砂岩含气储层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南地区须四段为典型的致密砂岩气地层,其中砂体较厚、砂泥岩互层较多,但储层较薄,尤其是地震响应不清晰,为含气储层的预测增加了难度。为此,以工区储层地质特征为指导,从单井岩石物理分析入手,结合采用叠前弹性反演和AVO分析方法对该区须四段的含气储层分布进行综合预测。储层预测分析表明,本区须四段的储层敏感属性参数对为纵波阻抗(Zp)与纵横波速度比(Vp/Vs),经两者融合的储层因子属性的正高值区可解释为储层砂体的有利发育区;须四段气层主要表现为第Ⅳ类AVO异常响应特征,且该层含气敏感属性为泊松比(PR)、流体因子(FF)、相对纵波速度(DVp),并将三者叠加的烃类因子属性的负异常区域解释为储层有利含气区。最后经综合预测可知,须四段含气储层有效厚度分布在28~80 m之间;且在建35-2井、新店1井周缘区域厚度较大。  相似文献   

7.
为识别洛河区延长组长6与泥岩、凝灰质泥岩具有类似常规测井响应特征的高自然伽马砂岩,分析高自然伽马砂岩的成因与主控因素。综合分析高自然伽马砂岩的岩性、物性特征及对应测井响应特征,优选测井曲线敏感参数进行曲线重叠处理,快速识别高自然伽马砂岩,通过多敏感测井参数组合构建新指示参数进行交会,验证高自然伽马砂岩。结果表明:与常规砂岩相比高自然伽马砂岩中钍元素含量相对较高,铀和钾元素含量正常;高自然伽马砂岩纵向随机分布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旋回砂体的任何部位;高自然伽马砂岩平面展布整体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平面展布特征基本一致,受沉积微相控制。洛河区高自然伽马砂岩为同沉积期火山事件沉积的凝灰质叠加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中形成,高放射性主要来自高含量钍元素。  相似文献   

8.
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带的检测和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第二段T51层砂岩是一套重要的油气储层,它由深层致密河道砂岩组成,砂岩中的裂缝发育带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空间和运移通道.由于用常规方法从地震资料中检测和区分出裂缝发育带十分困难,作者提出首先通过沉积微相分析识别出河道砂体,然后用广义希尔伯特变换法在地震沿层水平切片上找出所有可能存在于河道砂体中的裂缝信息,最后应用地质、钻井和地震等综合信息,确定出最有可能的裂缝发育带.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上述思路和方法对预测致密砂岩储层中的裂缝发育带是实用的.  相似文献   

9.
川西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藏类型复杂,河道砂叠置复杂,砂体展布不稳定,储量品质低,气水关系复杂。单井自然产能低、稳产能力差、可采储量低,气藏动用程度低、采收率低。为实现气藏持续上产、稳产,以地震老资料重处理与解释为基础,建立了完整的地球物理及测井精细评价技术体系,实现了河道砂岩精细刻画、储层精准预测及含水饱和度的定量评价。以“少井高产”为目标,依托地质工程一体化对难动用储量优选地质及工程双甜点,形成了平面上“一”字形、“Y”形、“X”形、“V”形等多形式组合,纵向上多层位、多井型井组优化的“一场多井、一井多层”混合井网+大规模多段多簇体积压裂储层改造工艺技术体系,施工排量从5$\sim$8 m$^3$/min提高到16$\sim$18 m$^3$/min,加砂强度由0.4$\sim$0.7 t/m提高到4.0$\sim$4.5 t/m,裂缝数量由20$\sim$30簇提高至50$\sim$80簇,单井产能从5.07$\times$10$^4$m$^3$/d提高到15.64$\times$10$^4$m$^3$/d。以地震—地质—建模—数模—工程—经济一体化为手段,摸清剩余气成因及规模,提出加密调整、转层、侧钻、重复改造及工艺维护等措施,提高气藏采收率,实现川西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藏20$\times$10$^8$m$^3$以上持续稳产18 a。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十四五”期间西南油气分公司致密天然气年产量有望保持30$\times$10$^8$m$^3$以上并持续稳产。  相似文献   

10.
中江气田中上侏罗统沙溪庙组是致密砂岩气藏,评价其断层有效性对认识气藏内"断-砂"配置关系、油气充注度意义重大。通过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方法获得断层的基本性质、断层内部结构、断面形态等,结合断裂构造演化评价断层的有效性。通过分析"断-砂-源"匹配样式及控气作用,研究断层与砂体的配置关系对气藏成藏的富集作用。研究表明,中江气田储层类型为低孔低渗的孔隙型,气藏为"深源浅聚、断砂输导"的"窄"河道致密砂岩次生气藏。通过分析现今"断-砂"配置关系,确定研究区内三类"断-砂"配置模式,并建立相应目标层级的评价标准。研究结果可以为中江气田沙溪庙组等此类窄河道致密砂岩气藏的断层有效性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江气田沙溪庙组气藏整体呈“三隆夹两凹”的构造格局,构造高部位的“三隆”区已经实现高效开发,但构造低部位“两凹”区河道甜点评价技术尚不完善。针对现有地质甜点着重评价储层品质,而含气性预测依赖地震解释,且多解性强的问题,将成藏与地震研究相结合,形成含气性预测精度更高的地质甜点预测技术。在地质甜点评价基础上,对甜点进行分类评价,明确各类甜点的特点与差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程改造技术,形成针对性的工程甜点评价技术。深化深源浅聚次生气藏的差异化成藏研究,多学科融合,形成“地质甜点”与“工程甜点”有机融合的“一体化”甜点评价技术。基于一体化甜点评价结果,结合水平井体积压裂新工艺,突破了常规储层下限,大幅提高了单井产能,实现了“两凹”区的有效动用开发。“一体化”甜点评价技术可有效评价压裂新工艺所适宜的低品质河道,推动气藏更低部位、更差储层河道的建产开发。  相似文献   

12.
秦秉让 《贵州科学》1991,9(2):87-94
贵州南部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区,在可控震源与炸震源的地震普查勘探中,由于反射振幅的变化,在地震反射剖面上,出现了强振幅异常,有“亮点”、“平点”与“暗点”。对其显示的地点和层位,进行了沉积环境、岩层特征、油气生成条件、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构造固闭情况等的综合对比分析,认为强振幅形成的“亮点”,可能为储气层的显示;水平反射显示的”平点”,可能是含气储层与不含气层之间形成的波阻抗界面;反射振幅减弱形成的“暗点”,可能为岩性变化的层间反映。  相似文献   

13.
孙越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9):4607-4615
致密砂岩气属于典型的非常规天然气。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X区块的致密砂岩储层进行评价方法研究。该地区的致密砂岩气储层具有孔隙度非常低、渗透率极差、孔隙结构十分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加大了储层含气性的解释难度。为了能更有效的识别致密砂岩的含气性,根据压汞、核磁共振等岩芯分析资料,初步建立了孔隙度、饱和度的测井解释模型,利用常规方法、多极子阵列声波、微电阻率扫描等测井资料研究了致密砂岩气的识别方法,提高了储层测井评价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白庙气田具有构造复杂、埋藏深、储层物性差、凝析油含量高、地露压差小、地层压力高等特点,属于致密砂
岩凝析气藏。气井压裂投产初期一般具有较高的产能,但随着凝析油在近井地带析出堵塞渗流通道,产量下降快,稳
产时间短。投入开发以来,一直采用直井开采,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差。水平井开发机理研究认为,采用水平井开发
可以提高气井产量及气藏采收率。针对该气藏地质特点,通过深入研究地质特征,重新认识局部构造和储层展布规
律,开展了水平井开发这类气藏的试验研究,先后优化实施了2 口水平井,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对合理开发致密砂岩凝
析气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川西致密砂岩气藏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孔隙结构多样、气水关系复杂的地质特征,使得传统测井评价技术得到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等参数精度偏低,测井评价容易产生偏差,因此,亟需开展有针对性测井评价技术研究。以中江沙溪庙组复杂河道致密砂岩气藏为研究对象,结合气藏勘探开发实践,形成了以基于沉积微相约束的测井曲线标准化为基础,以多元回归、BP神经网络、基于流动单元的储层物性评价技术和多因素交会、基于多因素判别的流体识别雷达图、变$m$、$n$参数的饱和度评价模型为核心的致密砂岩气藏测井评价技术体系,为中江沙溪庙组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形成的致密砂岩气藏测井评价技术体系为同类型的气藏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石炭纪本溪组致密砂岩粒度较细,泥质含量较高,孔隙度低、渗透率极差,使测井对其含气性的解释难度增大。基于化验分析资料,重点应用核磁共振、阵列声波、阵列感应等成像测井资料,结合常规测井,建立了4类7种方法的本溪组细粒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测井评价方法研究,利用测井资料综合开展储层含气性的有效识别。研究表明,综合运用常规和成像测井,对本溪组细粒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综合评价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开展本溪组细粒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测井综合评价研究,对煤系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AVO交会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VO技术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地球物理方法 ,对于寻找油气 ,特别是针对气藏的勘探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以 AVO技术的基本理论为基础 ,应用 Sheuy的 Zoeppritz简化方程 ,结合实际研究资料 ,讨论了 AVO交会图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从实际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 ,AVO交会分析能突出由烃类因素引起的异常现象 ,P—G交会图是一种理想的检测与岩性以及不同流体类型相关的AVO响应差异的方法 .同时可以根据 P— G交会图的特征将砂岩分类 ,分析它们的物性特征 ,确定其是否为有利的油气储层 .文中应用 P— G交会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组 P1 - s2砂岩 ,得到明显的异常响应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岩心描述所建立的沉积层序特征并结合地震地层学解释结果 ,可将阜一段早期沉积体系解释为中 -低弯度的河流沉积 ,河流主物源来自于西部和西北部地区 ,河道在平面上可相互连接呈交织状河道形态 .朱家墩地区受到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的河道体系的影响 ,发育了相互叠置的河道砂体 ,可进一步划分为河道沉积、决口沉积和河道间漫滩沉积等沉积微相 .该区天然气储集砂体类型为砂砾岩、砾状砂岩、砂岩和少量粉砂岩 .砂岩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 ,并有少量岩屑长石砂岩 .自生矿物主要类型有石英、绿泥石、硬石膏、钠长石、伊利石和碳酸盐等 ,含量变化较大 .天然气储层以次生孔隙发育为特点 ,阜一段天然气储层次生孔隙发育 ,泰二段天然气储层次生孔隙发育较差 .该区天然气储层成岩作用已进入晚期成岩作用阶段的 A亚期早期 .该区气藏为深层中等丰度中等规模的受岩性影响的层状构造砂岩气藏 .位于构造高部位的优质储层天然气充注较好 ,而位于高部位的劣质储层和部分低部位的储层天然气充注较差 .本区储层发育的一大特点是不仅压实强烈 ,次生溶蚀作用也十分强烈 .根据前人对该区油气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的研究和分类原则 ,对盐城地区天然气储层进行了划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