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的诗歌在产生之初曾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出现于齐梁时期的“永明体”让诗歌走上了脱离外在音乐,独立发展的道路。在经历了唐代的“声诗”阶段后,诗歌在宋代几乎完全丧失了入乐的功能,成为了一种单纯的文学样式。本文试图从诗歌、音乐两个方面入手,探求诗歌在由唐到宋的转化过程中,其外在音乐性丧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诗歌在产生之初曾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出现于齐梁时期的"永明体"让诗歌走上了脱离外在音乐,独立发展的道路.在经历了唐代的"声诗"阶段后,诗歌在宋代几乎完全丧失了入乐的功能,成为了一种单纯的文学样式.本文试图从诗歌、音乐两个方面入手,探求诗歌在由唐到宋的转化过程中,其外在音乐性丧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伤春悲秋”是文学界由来已久的一种文化现象与审美体验,也是中国历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与之相关的诗歌创作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描写夏季的诗歌并没有以主题的形式出现,且绝大多数诗歌是以一种激情与炎热并存的精神状态出现。蹇先艾作为一位以“乡土文学”创作闻名的小说家,在其诗歌创作领域开创了“悲夏”这一独特现象。“悲夏”作为蹇先艾诗歌中最具个人意识特征的体现,其所蕴含的生命思考和个人感受能较典型地反映他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语言的精髓,是最古老、最具文学特质的文学形式。英语诗歌以其特有的格律与韵律向世人突显了其独特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4,(1):62-64
本文就诗歌发展中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共性以及在格律形式上的差异进行了阐述,凸显了作为重要文学样式诗歌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人类生活之初,诗追随音乐、舞蹈的韵律并与其共同构成人类的艺术活动,诗作为“以声为用”的一份子为文学奠立了在文明社会中的地位;自汉代起,以语言文字的“言志”、“缘情”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虽然诗以其韵律保持着与音乐的关系,但已使文学脱离附庸于音乐、舞蹈的地位而“以义为用”,成为独立的文化门类。其三,“以义为用”的诗寻求韵律之路,自汉魏至“永明体”、至唐初,经历数百年,格律诗定型,完成了以严格的韵律完善自身,以韵律这一与其他文学样式不同的形式特征而独立。其四,自中唐开始历经宋、元、明、清,不断有反韵律倾向,乃至颠覆韵律,白话诗出现,旧诗的韵律系统被打破,诗处在要不要韵律、怎样进行韵律建构的重要关口,新时代下诗的韵律重新建构,也是文学将要接受的磨难或磨练之一。  相似文献   

7.
分行排列、尾韵、格律等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类别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从传统的研究角度看,诗歌的这些“外部”手段对诗歌内含的意义本身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即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独立。但事实上,许多诗人正是利用了诗歌特有的表现形式对他们所要转述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施加影响,甚至这些表现形式本身就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梅洪琼 《科技信息》2009,(27):132-132
本文立足于白居易的文学修养和音乐造诣,试图从音乐与文学的契合点与共通性来解读他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音乐描写。以探求其作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背后艺术感染力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西方意象派在其发展探索过程中借鉴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是由社会和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意象派汲取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以及意象叠加、意象并置的表现手法,但由于文化差异原因,它并没有达到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神韵”境界,与中国传统“神韵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九叶诗派是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的诗歌派别,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和诗歌的薪火传人。他们身处40年代中国战火燃烧的大地,面对方生未死的现实世界和错杂着的鲜花与岐路的观念世界,以独立承当历史的姿态重建战时中国现代诗歌的新生代形象,以既介入又超然的方式保持着与时代广泛、深刻的联系,与当时的主流文学(诗歌)一道共同维系着文学(诗歌)繁荣必备的“生物多样化”的平衡格局。  相似文献   

11.
“诗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工具,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同性质的。”这是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时说的话。作为一个多产高质、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毕生都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追寻着新诗的发展脉搏。他与闻一多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入手,共同提出、倡导了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给画美,为在中国建立一种“创格的新诗”而孜孜以求,不遗余力。 诗歌的音乐美是徐志摩潜心研究的项目之一。他非常重视诗歌的音乐美,把音乐美放在诗歌“三美”的首要位置,对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他这样理解:“诗的真妙处不在它的字义里,却在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我深信宇宙的底质,人生的底质……只有音乐,绝妙的音乐。天上的星,水里泅的乳白鸭,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一种文学中具有独特形式的文体,它常常给人以音乐美、视觉美、意象美和寓意美。在本文中作者把中国古代李清照的词和美国意象派诗人狄金森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两者不同的民族、语言和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人物的心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出两者之间在创作中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从而使人们对作者和作品进一步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13.
夏荥 《科技信息》2011,(18):I0132-I0132
王维(701-761),唐代伟大诗人,诗歌、音乐、绘画兼擅,笃信佛教禅宗。因其绘画造诣,被誉为“南宗画派之祖”;因其以禅入诗被誉为“诗佛”;因其音乐造诣,初为官时为太乐丞。其诗歌因其以画入诗、以禅入诗、以音乐入诗闻名。MarshaL.Wagner曾说,“近几十年来,王维的诗歌翻译数量比其他任何一个中国诗人都要多。”(1981:i)从王维在我国文坛的地位及其庞大的英译数量来看,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进程中,王维的诗歌英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维诗歌英译数量庞大,而学者对其诗歌英译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对王维诗歌的英译状况及对其诗歌的英译研究情况,以为更多的学者在此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全娟 《科技咨询导报》2014,(32):245-245
诗歌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精髓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翻译一直是很重要且探讨不断的一个领域。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认为“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而许渊冲先生就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了“三美”理论,并坚持以诗体译诗体。此处弗罗斯特所指的“失去的东西”当然指的是“味”,因此该文试着基于以前学者的相关研究来探讨在诗歌翻译中,我们在“意”和“味”中,应如何权衡取舍。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的诗歌《生活》历来被认为“暗惨”、“颓废”,充满绝望情绪,其成就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事实上,《生活》是徐志摩的优秀之作,凝聚着诗人深刻的生命体验,冲破了早期文学观念的束缚,放弃了对诗歌形式的片面追求,标志着徐志摩诗歌走向坚实、厚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如大江巨河,源远流长,宽博浩瀚;有如巍峨山岳,颠连相沿,群峰翅首。其中令“后世莫能继焉”的唐诗、宋词、元曲皆以“一代之文学”(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闪耀着瑰丽的光彩。诚然,这三种文学样式有它们相承而续的一面,有它们“生于民间,死于庙堂”的相同发展规律,或者说有它们作为诗歌艺术的共同性。但是,所谓“一代之文学”更有着它们各自的个性——它们本身各不相同的艺术特质。唯其如此,方能独标一帜,显示出它们各自独立存在的必要和艺术审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文学/小说的音乐化?关于文学/小说音乐化或音乐性现象,能否在定义与类型学的阐释上进行理论规范,从而避免“印象主义”的随意研究,赋予这一现象以更深广的历史意义?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先给出小说音乐化的定义,继而为音乐文学媒介间性形式与音乐化文学/小说定位,最后做出类型学实践,区分出文学/小说中的显性音乐主题化形式与隐性效仿音乐形式,以及通过联想引用的声乐唤起形式。  相似文献   

18.
浅谈意境论与老庄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总前人的研究,以情景交融、物我合一、通过外在真实的形式和存在来追求无限的意蕴,追求余味无穷中的虚静之境为最高境界的诗歌被评说为有意境。在对中国古代意境的探求中不难发现老庄思想的影响痕迹,具体体现在:道家对“化同于大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的追求;对“道”的本真只能感悟,不可言说的理解;通过“心斋”、“坐忘”、“神遇”、“意至”达到的虚静的“道”的最高境界三个方面。可以说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人在把“遒”作为个体精神修养的标准和方式的同时,体现在文学中则是对意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文学艺术五光十色、学派林立:从表现主义到存在主义,从荒诞派到黑色幽默、从意识流到超现实主义,从“愤怒的青年”文学到“垮掉的一代”文学等等。透过这些色彩斑烂的表象,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这就是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越出哲学的范围,注入、渗透到了西方的小说、诗歌、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形式中。从而实现了黑格尔关于“艺术最终会走向哲学”的预言。①剖析一下当代西方  相似文献   

20.
戏曲音乐豫剧新歌作为一个新兴、独立的艺术品种,其与古典戏曲音乐形式“散曲”有首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源于散曲传统基础上的新形式和新成果。在其真正形成和发展的现、当代,又经历了萌芽、影响与奠定基础、初步形成和逐步发展四大阶段。豫剧新歌得以兴盛的现实条件是十分优越的。它的繁荣将会为当今传统豫剧的音乐创作提供新的尝试和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