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都安县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都安县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该县土地资源特点、土地利用现状和各种土壤类型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采用多因素分级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按照土地的用途划分宜农(耕)土地类。宜园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并选择对土地用途影响较大的因子为评价项目,依其影响的程度制定分级指标,按指标评定每个土地适宜类的适宜等级,分别评出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三个级别,统计其面积。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对该县的土地资源提出合理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2.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能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建设用地的供给瓶颈.该研究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角度出发,选取10个评价指标,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适宜、比较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建设4个等级.评价结果表明龙马潭区现有低丘缓坡土地资源18 552.51 h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55.69%;其中适宜建设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龙马潭区南面的极少部分区域,占龙马潭区适宜、比较适宜和勉强适宜建设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总面积的32.43%;比较适宜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宜建区域的周边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50.30%;勉强适宜区域则零散分布在中部区域、与泸县接壤的西部区域以及与江阳区接壤的东南区域,所占面积比例为17.27%,其余部分均为不适宜区域.该评价结果可为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作为建设用地的潜在资源进行开发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申云鹏 《河南科技》2013,(3):153-154
以会昌县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为例,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考虑影响城镇建设各种因子的基础上选取参评因子,构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采用特尔斐法专家讨论确定参评因子的权重,对其开发成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其开发为建设用地的适宜程度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结果表明:在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中,开发为建设用地中高度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土地面积占绝大多数,各占适宜开发为建设用地总量的40.1%、36.2%。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对其开发利用可以为该市城镇经济发展提供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政和县锥栗种植地的可持续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对政和县锥栗种植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政和县锥栗种植地的面积和产量进行预测,为锥栗种植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政和县适宜锥栗种植的土地面积有71 537.5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1.71%,主要分布于东平、石屯、镇前和澄源等乡镇;锥栗种植的土地需求量呈上升趋势,未来20年内政和县适宜锥栗种植土地的供给量能够满足其种植的需求;加强锥栗种植地可持续利用管理.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土地的土壤肥力高、供肥能力强,是中国粮食生产大本营之一.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数据、DEM数据、温度数据,选取立地因素、土壤因素、气候因素建立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此次研究结合GIS技术,对七台河市土地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将评价结果分成4个等级,其中七台河市高度适宜地区面积为168.54 km~2,占全市面积的2.70%;中度适宜地区面积为1982.67 km~2,占总面积的31.78%;勉强适宜地区面积为1798.03 km~2,占总面积的28.82%;不适宜地区面积为2289.23 km~2,占总面积的36.70%.  相似文献   

6.
要实现土地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就应当在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并将土地资源划分出具有地貌特征、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生态功能相对一致的功能区划下,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该文在分析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适合该区域的土地功能分区模式,并提出适应各功能区划内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开发保护策略,为实现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结合世界自然遗产评价标准,在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类比分析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对施秉世界自然遗产地喀斯特进行了深入研究.贵州施秉喀斯特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白云岩喀斯特景观为主体,白云岩破碎,喀斯特作用强烈,景观特征明显且类型丰富,其间最为醒目的是白云岩锥状峰丛峡谷、峰丛谷地及峰丛顶部的残余塔状孤峰.施秉喀斯特是全球热带、亚热带白云岩喀斯特最为典型的范例,填补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中白云岩地质地貌发育演化类型的空白,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系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平谷区2002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00年5月1∶1万遥感影像图,对北京市平谷山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野外调查,综合分析山区土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可行性,认为发展高效观光型经济林和经济型生态防护林是两种较好的山区土地利用模式.并对山区土地利用模式重建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在山区土地利用模式重建过程中采用植物嫁接技术使低山区天然次生酸枣灌丛转化为经济型生态林;在山前修筑集雨工程以涝补旱,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保证水资源高效利用;优化山地土地利用结构,采用生物防治法以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扩大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位于我国中部某省份某市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园周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其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对植物和环境不构成影响。单因子指数法评价表明,重金属污染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sCrCdPbHg;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表明,各采样点位污染情况依次是S3S7S4S5S2S6S1,主要是受产业园所在地区主导风向东风的影响,处于下风向的S3、S7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李鹏飞 《河南科技》2023,(5):116-119
【目的】对定西市农业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为当地农业土地的规划和利用提供建议。【方法】基于ArcGIS平台,以甘肃省定西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层次分析法,选取和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因子,如高程、坡向、坡度、温度和降水,对定西市农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定西市适宜农业种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东部地区,对应的县域主要为临洮县、安定区、渭源县、通渭县、陇西县和漳县的大部分地区,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开展农业种植的区域分别约占定西市总面积的13%、26%、36%和24%。【结论】定西市要在整体上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之际,选择8个城市作为整体来研究城市群的土地利用问题,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升城市群的承载能力有一定指导意义.立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3+5"城市群8个城市土地承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3+5"城市群按照土地综合承载力测算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的承载力区域,即超载区、满载区和可承载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土地承载力的因素,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展土地生态保护、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等提升土地承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结合济南市南部山区实际情况,选取了合适的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景观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公式,将济南市南部山区划分为理想景观、正常景观和危机景观3个等级,并以此为依据对该区的建设和规划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三个丘陵为主的调查区按地形、地貌进行土地整治分区,然后讨论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的方法,再分别对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的建设规模和补充耕地的数量潜力与质量潜力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对调查区土地整治综合潜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谷子(粟)是起源于我国的古老作物,而捍性强,适应性广,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典型的半干旱型作物。丘陵山区种植较多。河南省旱地农业区土地总面积7、67万km^2,占河南省土地面积的45.9%,其中,耕地面积253万hm^2,占河南省耕地面积的38%。这些地区土壤瘠薄,十年九旱,耕作粗放,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胶粉及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大量试验及应用中表明:胶粉及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宜采用S型嵌挤级配。本文结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有关要求,明确给出了S型嵌挤级配的定义,并对其S型嵌挤级配进行了验证。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采用S型嵌挤级配的胶粉及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适宜的体积参数,良好的高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以长沙市光明村为例,构建了农户生态适应性评价体系;通过权重计算和多元回归,对光明村农户生态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光明村农户生态适应性总体较强,其中旅游农户的生态适应性明显高于非旅游农户的生态适应性,特别是在生产适应性和生活适应性方面。具体指标体现在村委会举行环保宣传活动程度、家庭中参与旅游服务的人数以及生活污水处理方式。(2)从构建的生态适应性模型来看,农户生态适应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含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村委会环保宣传活动程度、村垃圾和污水处理方式、家中参与旅游服务的人数、外出主要交通工具、从乡村旅游获得收入占比以及生态政策知晓度等7个指标。(3)农户的生态适应性呈现明显的空间特征,即乡村主干道(游线)和主题公园(光明蝶谷)周围的农户生态适应性最高。(4)经济理性是农户生态适应性产生并发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最后,从生态适应性与人地和谐论的理论对接研究,生态适应性的系统化、动态化和实证对比研究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社会影响的内容,初步探讨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土地整治规划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保护与建设、重点项目安排4个方面。土地整治规划的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社会稳定、社会公平、社会经济、环境协调4个方面。采用综合评价法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集成是可行的。研究结论:开展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社会影响评价有利于区域政策制定、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可从源头上预防和规避规划实施带来的社会风险,确保规划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从自然、社会两个维度构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特尔斐法、木桶原理法则和多因素空间叠加法评价贵阳市开发建设适宜性,并探讨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山坝分异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结果表明:贵阳市建成区和未来扩展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山坝空间分异显著.在贵阳市山区、坝区的建成区中,不适宜建设的面积分别为3 119.31和382.11...  相似文献   

19.
为关中城市群的规划建设中的活动断裂场地提供工程评价标准。依据关中盆地活动断裂的分类和分级为基准,对关中盆地活动断裂场地的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将活动断裂的场地稳定性分为不稳定、稳定性差、基本稳定和稳定4级;关中盆地活动断裂场地的工程建设适宜性亦定性为4级,依次是不适宜、适宜性差、较适宜和适宜;定量确定不同类型和级别活动断裂的安全避让距离,从而确立了与关中盆地26条活动断裂的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0.
猕猴桃是多年蔓生植物.草莓是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喜光、耐阴,易于繁殖,适应性强,栽培周期短,根系浅.植株矮小,与其他果树不会产生光照、水分、养分的矛盾.草莓还能改善间作行间土壤结构,防止杂草滋生,有利于间作园中果树的生长发育,故适宜作幼年果园的问作物,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多年实践得出,猕猴桃与草莓间作种植亩产值分别比单种猕猴桃和地膜覆盖种植草莓亩产值高出1440元和2720元以上.现将间作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