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了Linux与Windows通信的安全体系,提出了Linux与Wind哪通信的安全控制模型,介绍了如何配置参数实现Linux与Windows之间资源共享的安全控制,针对unux与Windows通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了相应的讨论,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Windows与Linux两大操作系统中实现串口通信的一般方法,围绕一个实际的跨平台串口通信设计项目,分析了串口通信实现过程中的主要模块,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程序设计,完整阐述了程序设计过程中的实现细节,最后对Windows与Linux平台下串口通信程序实现方法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Linux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操作系统,Linux桌面操作系统的出现更是大大方便了用户的操作,使Linux方便性与美观性可以与Windows相媲美,但Linux下软件的安装却与Windows大相径庭,本文主要对Linux下各种软件安装方法与技巧进行探讨,并分析了可能和软件安装失败的情况,以及各种故障现象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Linux操作系统的普及,许多部门都在考虑使用Linux作为本部门的服务器了,但在Linux中怎样实现自己的服务?是许多人所梦寐以求的。本用xinetd实现了自己的服务,其中客户端为C Builder设计的Windows程序,其目的是简化Linux与Windows通讯的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在Red Hat Linux和Windows 9x集成环境下,Windows网络共享Linux资源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国产自主Linux操作系统因用户不熟悉和应用软件少而推广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兼容Windows程序的Linux操作系统KgdLinux。采用层次式体系结构,由应用层、兼容层、核心层组成。应用层由Windows和Linux应用程序构成,核心层由Linux内核和各种共享库组成,而兼容层采用用户空间内核虚拟化方法兼容Windows程序,提供了PE程序的加载、虚拟Windows环境、模拟Windows API的功能。采用各种基准程序和常用程序对KgdLinux上运行Windows程序的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与在VMWare Workstation、Longene上运行的Windows程序相比,在KgdLinux上运行的Windows程序拥有更好的性能,且接近程序在本地Windows XP上运行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高校Linux教学势在必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inux是当今最热门的操作系统之一。从Linux的主要特征出发,在分别与Uinx和Windows作了比较的基础上,论证了在高校进行Linux教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Linux操作系统在服务器市场占据半壁江山,随着Linux操作系统瞢及,奋高校也纷纷设置了Linux操作系统这门课程,相应地要建立Linux操作系统实验室,而Linux操作系统又没有Windows操作系统那么容易安暮与管理。本文结合我校Linux实验室实际情况,阐述了如何高效、自动化、大批量地部署与安装Linux操作系统。  相似文献   

9.
在各监控系统中同时存在着多种操作系统和多种通信方式,如Windows、Linux、Unix,串口通信、网口通信等.如何屏蔽操作系统以及通信方式的差异,使通信过程对上层用户透明,是重要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层式的通信平台设计方法,即将通信平台分为通信底层和通信代理层.通过这种方法的使用可以将上层应用与底层通信分离开来,既能使上层应用关注其应用逻辑,又能高效、安全的实现跨平台的数据通信,使上层应用系统的通信更加方便,很好地解决了异构系统间的通信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为主体开发技术,设计实现一个跨Windows和Linux平台的汇编语言集成系统.该系统以JAVA程序中相应的界面视图类、文件检查类、出错信息处理类、编译功能集成类和主类的详细设计来说明系统结构之间的联系,能够实现高级语言程序、底层汇编环境、操作系统环境相互通信,以及Windows/Linux双系统兼容,全中文界面交互,源程序编辑、编译、运行及调试集成和出错信息处理,不仅有利于工程技术开发,也有利于初学者掌握汇编语言程序的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11.
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生存和展现的必需的方式。口头交流即是面对面的交流,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具体情境。没有交流就没有民间文学,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是民间文学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传统的村落和现代都市都是一个口头交流的社会,社会生活诉诸于口头交流,人们在不断的口头交流中形成了种种民间文学的范式。这一范式具有鲜明的演说特征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不容乐观的传播环境,单一重复的传播内容以及陈旧落后的传播手段是造成当下高校“大学语文”日益式微的主要原因,而走出困境也要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与优化。只有正视现实,坚定信心、端正态度,在优化其传播环境,改进其传播内容、革新其传播方法上积极作为,“大学语文”才能走出困境,告别尴尬。  相似文献   

13.
边防管理工作是对有关人和事务的一种特殊的管理,所以离不开及时、畅通的信息交流。阐述了边防管理工作中的人际信息交流、组织信息交流和大众信息交流3种信息交流的基本类型,分析了信息交流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采用小卫星组网的方法来解决战斗机超视距通信问题。为实现某一局部区域的超视距通信保障,提出并设计了单轨道小卫星组网方案,多颗小卫星单轨道组网实现简单,只要数量足够多,就能够实现对局部区域的连续通信覆盖,满足对局部区域作战的超视距通信需要;研究了单颗小卫星的在不同高度时覆盖范围半径、覆盖区域与地心的夹角等特性;研究了小卫星组网时,在轨道高度为780 km,不同数量的小卫星组网通信宽度、相临小卫星覆盖范围的重叠宽度和夹角等特性。  相似文献   

15.
冷秀敏  栾洋  吕卓琼 《科技信息》2012,(27):408-408,461
当今时代,我国电力通信各方面的工作皆在朝向更高端的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的方面转变,而软交换技术作为目前电力通信中不断更新的有效控制器,其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为通信工作的完善提供了极大的助益。本文则从电力通信对于软交换的应用角度出发,阐述了软交换技术的含义及功能,并以电力企业的电力通信网对于软交换技术的应用为事例分析了其应用于电力通信的重要意义,并着重分析了电力通信当前对于此种技术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拓扑传播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将拓扑学方法应用传播学,开辟了传播学的一个新方向--拓扑传播学.本文给出了信息传播渠道的一个严格数学定义,分别讨论了不同传播渠道和不同传播空间之间的同伦关系,证明了渠道同伦和传播空间同伦都是等价关系.据此,可以对不同传播渠道和不同传播空间进行等价聚类.最后讨论了可形成"舆论点"与"舆论区域"的传播空间特点,得出了"舆论"的一个严格数学定义,提出了舆论是一种数学映射的观点,并给出了舆论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本文把Osgood传播系统看作是一个拓扑空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Osgood传播系统的基本群模型,较为详细地讨论了Osgood传播系统的拓扑性质,得出了两点重要推论:一是Osgood传播系统的基本解是拓扑不变量;二是可形成舆论的Osgood传播系统是单连通的.  相似文献   

17.
深入分析P2P通信规则,以并发通信时间最短为目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群发通信树构建算法——“困难节点”优先通信树算法.对比支路优先试加节点通信树算法,更加合理的布局各个节点在通信树中的位置,模拟结果表明,“困难节点”优先通信树算法的通信效率优于支路优先试加节点通信树算法.  相似文献   

18.
多用户在同一通信终端通信认证时,由于用户之间没有明确的优先级别限制,在相同时间内“盲目竞争”获取认证信息,造成经典信道拥堵.为了避免因通信用户之间的冲突或闲置带来的网络资源的浪费,结合令牌环技术和量子隐形传态通信技术,提出了量子隐形传态局域网内各通信站点间实现优先级预约及身份信息核实的认证方案.此方案可实现通信网络的规范有序运行,减少网络资源的浪费,缩短通信时延,提高身份认证效率.  相似文献   

19.
以人工智能领域分布式任务处理中的黑板模型作为Agent通信模型的基础 ,以能够实现单播、组播、广播为度量标准 ,通过 5个假设对通信安全需求进行分析 ,构造了Agent通信单元模型、树形拓扑多Agent通信模型 ,提出了在Internet环境中不同MAS间Agent通信实现方法 .在通信语言环境的分析中 ,通过综合考虑具有不同通信协议、不同通信内容格式、不同实体概念以及不同通信服务质量和通信安全等问题 ,提出了异构MAS系统间的通信语言环境的分层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 ,在Agent通信协议中设置通信服务质量的功能 ,可以使MAS在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三节点中继信道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协作通信和切换技术的特点尝试性地建立四节点的协作通信切换通用模型,并对通用模型进行仿真和系统性能分析。四节点的协作通信切换通用模型的系统性能在中低信噪比时明显优于传统通信切换,高信噪比时与传统通讯切换的性能差别不大。四节点的协作通信切换通用模型解决了切换技术在协作通信中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