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7 毫秒
1.
东汉王延寿所作《鲁灵光殿赋》展现了灵光殿栩栩如生的丰采,使世人对灵光殿的雄伟外观、豪华的殿内装饰,精巧的栋宇结构以及它的整体风格、结构特色有了深刻的了解。《鲁灵光殿赋》在中国文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研究汉代宫殿建筑特色更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以及大兴徐松《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民族与民俗特色于光绪九年(1883年)由王秉恩、元尚居合校汇刊为《西藏等三边赋》。详细述考《三边赋》所涉及边疆岁时节日民俗,如《西藏赋》中与藏传佛教相关的众多岁时节日,《新疆赋》中南疆的大年,对我们了解和研究清代边疆的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寺观壁画的颠峰,分布在宫内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之中。其中,尤其以三清殿的《朝元图》最具代表性。永乐宫壁画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首先,塑造了一批极富特色的人物形象;其次是高超的线条表现能力;还有就是对色彩的运用。永乐宫壁画以它独特的表现手法创造了壁画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4.
本文专就李清照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的骈赋《打马赋》作了三点论述:《赋》表现了李清照力主抗战、反对投降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她渴望渡河、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形成了她以诗明志、作赋述怀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专就李清照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的骈赋《打马赋》作了三点论述:《赋》表现了李清照力主抗战、反对投降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她渴望渡河、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形成了她以诗明志、作赋述怀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6.
贾谊的辞赋汲楚辞、屈赋之源,开汉代赋体文学之先河,影响了整个两汉赋体文学的创作,本文主要通过对他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做深入性探究,明确它在赋体文学流变中的作用,结合《惜誓》《旱云赋》等赋篇研究,总结贾谊辞赋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从而确定它在两汉赋体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主题思想、写作时地、语言艺术特色、载录和流传、地位和影响等多方面对左思的抒情小赋《白发赋》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探析.文中把《白发赋》与左思的《三都赋》、《咏史诗》等作了比较性的探讨,对宋人章樵谓此赋“讥后世俗薄”的看法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把《白发赋》与同时代人张敏的《头责子羽文》和宋人刘克庄的《白发后赋》作了对比性的研究,指出了它在艺术上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8.
《谏猎疏》与《哀二世赋》是司马相如仓促中同时写成的,短小精悍。其押韵、主题、结构、笔法都具有明显的特色。写作年代、时间历来有误,当据文本本身内容确定为元朔四年秋。《哀二世赋》文本在《史记》、《汉书》里有差异,也是一个有意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选·神女赋》在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影响深远。但这样一篇重要作品,对它的评价却分歧很大,考其原因,除批评家本人的立场观点不同而外,赋文本身的讹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神女赋》的文本进行辩正。  相似文献   

10.
《文选·赋》"物色"类选录了宋玉《风赋》、潘岳《秋兴赋》、谢惠连《雪赋》与谢庄《月赋》等四篇作品。萧统是从先梁赋的"整体"中选出此四赋的。四赋入选《文选·赋》"物色"类的原因大致有三:内容上,意蕴丰厚,生命情怀强烈;形式上,文采斐然,结构巧妙;评价上,均得到先梁士人的好评。探讨《文选·赋》"物色"类选文原因,有助于推进...  相似文献   

11.
《远游》与《大人赋》存在语言、结构和思想方面的相似性。陆侃如认为《远游》有抄袭《大人赋》的嫌疑,郭沫若则认为《远游》可能是《大人赋》的初稿,其中郭沫若的看法影响深远。此后《远游》的作者归属众说纷纭,《远游》被排除在屈赋之外,经典性大打折扣。实际上,从逻辑学角度来说,陆、郭二位从两者的相似关系推导出模仿关系,从思想成分证明《远游》非屈原所作,实乃循环论证,结论无法成立。通过爬梳和整理司马相如的生平、《史记·封禅书》的相关描述、《大人赋》的具体文本和楚文化的习俗,论证《大人赋》其实是司马相如为了保全家人而对汉武帝的献媚之作,而《远游》则是楚文化的产物;后者并非前者初稿,而尽管词句不同,但司马相如的遗札无论从主题、意图还是功能均与《大人赋》相似,因此可以推断,《大人赋》的“初稿”有可能是遗札。  相似文献   

12.
以神女为题材的神女赋滥觞于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山鬼》,兴盛于汉末三国,曹植《洛神赋》是其巅峰之作,六朝后渐趋消亡。从笔法上看,神女赋文辞华美,对女性神情外貌的描写细致入微,颇多传神之笔;从结构和内容上看,诸多神女赋大都遵循"遇神女"——"描写神女"——"人神交接不成"这样一个既定的格式;从主题看,神女赋一方面体现了主人公遵从儒家伦理准则不为女色诱惑而动的品质(显性意义),另一方面体现了赋之作者壮志难酬、郁郁寡欢难以施展政治抱负的心理(隐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龚克昌是我国著名的辞赋研究专家,是解放后大陆最早从事赋学研究、最早出版赋学专著、唯一招收赋学博士后的学者。其《汉赋研究》批驳了千百年来对汉赋的种种非难,恢复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全汉赋评注》是开创性的工作,很多篇章是第一次注解。  相似文献   

14.
赋是我国古代文体的一种。《文选·班固两都赋》:“赋者,古诗之流也。”它开始见于《周礼》,跟风、比、兴、雅、颂称为六义。后来人们将它又分为两类,风雅颂是诗篇的异体,赋比兴是诗歌的作法。到战国时代,从屈原、荀子开始,赋又演变为体裁。汉朝以后,出现了杨雄、张衡等作赋名家,赋曾与诗并驾,蔚为大宗。六朝和唐宋时代,有些著名文学家也作赋,而且有名篇。  相似文献   

15.
构思灯下读完《茶花赋》,掩卷而思,脑海里自然地浮起这样两句诗来——“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底祖国!”那是1922年闻一多先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写下的《忆菊》中的句子,我们用它来印证《茶花赋》的主题与构思. 《茶花赋》就是“祖国颂”,如同《忆菊》一样.闻一多当年用菊花来象征祖国,因为这是“骚人逸士的花”,因为它“有高超的历史”,有“逸雅的风格”.诗人所“托”之物、所“言”之志,烙印着二十年代的时代风貌,也跟他当时的思想状况、美学理想紧密相关.杨朔用“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来象征祖国的面貌特色,因为他置身于一个迥  相似文献   

16.
苏煦雯 《菏泽学院学报》2023,(1):114-119+131
赋与小说两种文体在互渗中不断发展。在明清通俗文学繁荣的背景下,赋体文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的运用更趋丰富多样。《水浒传》中的赋体文多达208篇,在小说褒贬人物、烘托气氛、渲染场面、抒情言志等方面发挥了艺术功能,既为读者营造了审美休憩空间,又彰显了亦俗亦雅的美学特色和表现手法的丰富化。《水浒传》中的赋体文具有不可小觑的文学价值,但部分借用留文或套语改编而来的赋体文亦呈现程式化之弊端。  相似文献   

17.
对于潘岳《闲居赋》所体现的创作主旨历来争论不一,并由此引发对潘岳人品的褒贬评价。《闲居赋》是潘岳作品中少有的以理起文、以情纬文的赋作,体现出潘岳养拙不守拙、闲居非归隐的文本内涵。"家风诗"是魏晋门阀政治时代的突出表现之一,它影响了潘岳的仕进思想。"家风"下的《闲居赋》表现出潘岳由坚定的重振家声到不甘心闲居又短暂想要养拙自守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8.
茂腔是流传在高密一带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是高密民俗文化的代表,它对莫言的小说尤其是对《檀香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檀香刑》中,茂腔贯穿小说的始终,在构思、素材、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和语言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道家思想对文学的渗透的角度,剖析汉大赋的代表作《七发》、《子虚赋》、《上林赋》渗透的道家思想:(一)在养生和治国方面,体现了道家去嗜欲、尚节俭即“少私寡欲”的观点。(二)烙有西汉前期黄老新道家的特色。《七发》的主导思想把道家的“重身”“贵生”与儒家的人生价值观结合、把养生与治国联系起来;《子虚赋》、《上林赋》以道家的“无为”为主导,又糅合了儒家的政教札乐、仁爱大同思想。  相似文献   

20.
《述行赋》是汉代纪行赋中的名篇,也是东汉后期征行遇雨题材作品的典范之作。蔡邕《述行赋》中的霖雨意象既有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又和世道沧桑、国家命运相贯通,而且在作品层次结构中发挥了独到作用。出行而中途遇雨事象,随着历史的推移,它在文学作品中的承载变得愈来愈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