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刘亚峰  石虎 《甘肃科技》2006,22(11):31-32,74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经济发展模式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西部地区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生态环境几乎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中,如果继续采取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势必会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一定要遵循生态规律,选择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循环系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文章释解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准则,简要介绍了德国推行循环经济的一些做法,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对如何推动我国西部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关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决定了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发展生态的循环经济。论述了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论证了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该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彩霞 《甘肃科技》2012,28(16):9-10,64
甘肃省平凉市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状况和产业发展状况,大力发展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和循环型服务业,重视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和废物利用,探索出了一套颇具成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西部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大低于东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较弱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不足的资金供给、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滞后的社会事业等构成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合理的对策思路有:走生态发展道路,增强生态环境发展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升资金供给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调整能力;注重科教,鼓励科技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我国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构建了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并以陕西省为例,对1998-2004年间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旨在为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可持续发展。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来说,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到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并行,在这一过程中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立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法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方法是近年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指标定量分析城市经济活动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可以为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确凿可信的依据。通过生态足迹指标,分析了传统线性经济的不足,阐明了循环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并以辽宁省铁岭市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法进行了分析,反映了该市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重点。对我国其它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国西部的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严峻,一方面是因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固有的脆弱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为、经济和政治法律因素。因此,西部地区面临着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在这些双重任务面前,西部地区必须要选择互动开发模式,建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大大低于东部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保守的思想观念,落后的农业经济,素质较低的人口构成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合理的对策思路有: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创新思维;发展现代农牧业,实行多样化经营;发挥地缘、人缘优势,发展边境贸易;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产业;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鼓励科技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发展和繁荣西部地区经济的基础和重点。本文分析了严重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加快西部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关键是: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布局和规划;现有林的管护和经营;退耕还林,还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科技和经费的投入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实施西部大开发,可以加快西部地区大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各地区经济普遍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通过几年的努力,西部地区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由于一些地方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只注重经济发展,不注意环境保护,使这些地方的生态状况趋于恶化,影响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和加快城镇化建设,重视和推动科技进步,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黄秉杰  乔璐 《河南科学》2012,30(8):1153-1156
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最为重要的中心城市.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协调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及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对东营市2004—2010年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东营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总体来看属于协调发展类型,但其经济社会水平明显高于其资源环境水平,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并非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其原因主要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政策取向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最后提出了加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东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试论生态修复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基本现状,分析了5年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状态,展望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生态修复工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在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的西部地区而言,发展循环经济是打破旧有发展模式、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选择。资源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都影响着其发展的趋势、方向及进程。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资金、技术以及法规、制度等软硬环境的强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推进长株潭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理论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的理论。本文在分析循环经济的内涵、经济特征和长株潭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长株潭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西部的大开发是党中央的伟大战略决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这一战略的关键。西部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基地,更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当把生态建设放在优先的地位,并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本文就西部大开发中的有关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的问题,从生态学的角度,谈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中有关生态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的伟大战略决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这一战略的关键。西部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基地,更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当把生态建设放在优先的地位,并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本拟就西部大开发中的有关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的问题,从生态学的角度,谈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8.
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运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理论,强调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生态脆弱部分加在建设治理力度,使西部在开发中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及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并探讨了导致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原因.利用绿色GNP的概念讨论了绿色GNP变化特点以及生态风险的评估方法,该方法对在生态脆弱区建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避免生态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继续延续下去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持久动力,而循环经济正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产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生态文明型的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文章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