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拥刘反曹”是贯穿于《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它有历史的、个人现实的诸多主客观原因.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罗贯中作为封建知识分子有此思想不难断定;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广泛采纳史书及民间故事,而这些史书、民间故事中大都充斥着“拥刘反曹”的色彩,罗贯中在搜集整理写作《三国演义》时肯定会受其影响;罗贯中生于动乱的元末明初,“拥刘反曹”无疑寄托了他向往圣君贤相的仁政统治的政治理想;另外,“拥刘反曹”也寓有反蒙兴汉之意.  相似文献   

2.
再论《三国演义》作者不是罗贯中--答杜贵晨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存于国家图书馆的黄正甫刊本《三国演义》的正中,有大量证据证明,该书是一个早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刊本,其成书时间在明中叶,其最初写定是南方人。最近,杜贵晨先生撰不同意这一观点,但杜所作的分析论证或言之无据,或证据不能成立。本针对杜作答,以更充分的证据说明《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中叶,其作不可能是罗贯中。  相似文献   

3.
明初《录鬼簿续编》记述了罗贯中创作《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部杂剧,却无创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记录,故而许多学者否认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著作权。但若从杂剧《风云会》的题材选择、思想倾向、人物形象、情节设计、文字语言等方面同《三国演义》、《水浒传》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内在关联。在未发现新的文献资料之前,戏曲家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著作权或部分著作权的观点,仍不失为一种最可信、最合理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罗贯中尽艺术表现之能事,在《三国演义》中全力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典型形象,并由此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悲剧历程。《三国演义》堪称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其中所蕴涵的悲剧美学思想,既是中国古代悲剧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尔后中国悲剧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2011年9月19日至22日,由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和山东省东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东平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学术研讨会暨罗贯中纪念馆开馆仪式"在东平县召开。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罗贯中及其著作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与会代表不仅进一步确认了《三国演义》作者和《水浒传》作者或主要作者为"东原罗贯中"及其与东原文化的关系,还在《水浒传》与东平关系的研究资料方面有新的重要发现,并反击所谓"双典批判",对两书的思想文化意蕴和版本、传播等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运用了“隐语”的创作方法。在空城计故事中,既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又揭露了司马懿与诸葛亮达成政治默契,是十足的政治野心家;同时又暴露了诸葛亮在指挥、用人等方面的错误,认为诸葛亮应对西蜀的灭亡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7.
《横槊赋诗》)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8回,由于此文故事发生时间的特殊规定性,其行文手法的多变以及其全文象征的特殊意蕴的生发,真可谓平空造奇,曲尽欲擒故纵、推波助澜之笔,充分体现了小说美的生动内涵。  相似文献   

8.
从貂蝉形象的塑造管窥罗贯中的儒家妇女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中的貂蝉是罗贯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在历史和民间流传故事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和取舍后加工而成的。从这一形象中可以看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男性文人对女性“抟塑———消解”的操纵模式及对其既热爱又恐惧的矛盾心态。貂蝉形象反映了罗贯中儒家思想中极强的男权意识和落后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读《三国演义》,心里便生疑问:诸葛亮这一形象可谓神奇,他纵横三国,神机妙算无所不能,小说第57回里,司马徽也曾预言:伏龙、凤雏两人,刘备若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可诸葛亮最终并没能让蜀国问鼎中原。是司马徽欺骗了天下人?是诸葛亮欺骗了天下人?还是罗贯中本人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对刘备、圣德仁君、《三国演义》的正统观进行新的探索:一,刘备的思想性格,像三国时代一样矛盾,或者说三国时代的思想矛盾,通过刘备这个艺术形象得到很好的折射;二,罗贯中对刘备的假仁假义、言不由衷行为不乏批判之笔;三,《三国演义》把刘备同其他人物一样放在三国时代那个特定历史环境里进行描写,肯定与否定,无非是追求政仁,歌颂圣德仁君,表露对社会理想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所写的"空城计"的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但诸葛亮导演的这场"空城计",只是罗贯中虚构的一个传奇故事。不过,在这之外,历史上倒曾有过不少"空城计"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水浒传》两书的主题曾众说纷纭,其成书年代亦歧意屡见。两书的作者也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有认为均为罗贯中作;有认为均为施耐庵作;有认为系施、罗合作,但又有施年长于罗、为罗师、和罗年长于施、施为罗加工这两种说法;有的则认为两书均非施、罗作。本文试从作品内部——两书之异同来探讨两书作者的  相似文献   

13.
今存黄正甫刊本<三国演义>是一个补配、拼凑晚出的本子,不可作为考证<三国演义>著作权的重要根据.张志和先生据黄正甫刊本论<三国演义>非罗贯中所作,其最初写定者应是南方人等等,不能成立.<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泰定三年(1326)左右.罗贯中是元末东原(今山东东平、汶上、宁阳一带)人,他的<三国演义>的著作权铁案如山,不可动摇.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运用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所引的正史材料,溶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及审美理想,“以虚御实”,通过添枝加叶、移花接木、杂取众记等手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典型化处理,使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从而使作品产生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罗贯中,字本,号湖海散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长篇章回小说的奠基人。他不仅撰写了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三国演义》,而且也是《水浒传》的作者(至少是作者之一)。作为两大古典名著的作者,其籍贯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主要因为其生平不见史传,仅有的一些材料又语焉不详,家世履历不甚可考。其生卒年月,据鲁迅先生考证,约在1330年至1440之间,一般都说他是元末明初人。 本文作者在对罗贯中故里“东原”说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对“水浒圣地”东平湖周围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现整理如下,希望有关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的读者,都能明显地体会到该书流露出的强烈“拥刘反曹”倾向。依据元明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以及三国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日益增强的“拥刘反曹”倾向对最后整理和编定者罗贯中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以为这种倾向性集中地体现了封建时代的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下层人民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对《世说新语》的加工改造,不仅表现在对材料的精心选择上,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三国演义》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虚构创作出更具艺术真实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徐彦峰 《咸宁学院学报》2012,32(8):24-25,53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历史演义小说.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的独特地位,更在于其漫长的集体累积的成书过程及由此带来的传播与影响的广泛性,更在于其文化蕴涵的丰厚性.其作者罗贯中在总结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书中建构起凝聚着封建社会各阶层文化心理的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型.本文在前辈与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文本,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罗贯中建构的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型及其历史渊源三者作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由此理清这种理想范型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9.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中对《三国》的品评受到极大的关注,无疑是成功的。但其进行解读的角度和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偏颇之处:《品三国》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待《三国演义》所表达的人文精神;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要求文学的美学追求,颠覆了《三国演义》原有的思想倾向、历史观念与审美理想,几乎完成了一个对小说《三国演义》的解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研究施耐庵、罗贯中对《水浒传》成书的贡献,应从大板块的概述向纵深着力。施耐庵与《靖康稗史》编者耐庵并非一人。施耐庵出身于说话艺人世家,是宋末庵字辈艺人最年幼者,极有可能是当时著名艺人施圭之子。南宋初期的四人单传是水浒故事的先导;《宣和遗事》是水浒故事的里程碑;元初的水浒杂剧中的有关描写和关键词语的创造,这些是施、罗创作《水浒传》吸取、借鉴的宝藏。施耐庵是前人成果的集大成者和再创作者。他采用了《宣和遗事》的框架结构,这种结构有其优点。施耐庵对宋十回加强了忠义思想,对武十回更多地保留了话本原貌,对杨志、鲁智深、史进故事也分别进行了处理。征方腊部分施耐庵加工的成分最重。从作品中的线索考证出施耐庵集撰本的开端及大体回数。罗贯中是《水浒传》的最后加工者和定稿者。近来研究者发现了罗贯中编纂《水浒传》的内证。罗贯中对《水浒传》的最大贡献是设计出开篇的乱自上作和终篇的悲剧结局,对施耐庵的集撰本的总体思想倾向进行了改造和提高。王进遭受迫害,林冲被凌辱家破人亡酿成的官逼民反的事件,被概括成了社会性的口号。罗贯中设计的宋江悲剧结局,在于为人们提供历史的教训。这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并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量。罗贯中将鲁智深的遭遇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