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文是采用田间控制不同接虫数量为害为主,辅以大田调查对应的方法获得一个合理的粘虫防治指标。内容肯定虫量越多,产量损失越大,两者密切相关。同时通过大量试验数据确定每平方术有三龄幼虫20头为大田防治指标的基础。但在田间不同的气候条件中,其防治指标略有变化,即在田间的气温较高、温度较低的生态环境下,每平方米的防治指标定为有三龄幼虫23——26头,反之,为19——21头。并相应地制定了适用于这两种情况的两个防治指标数学模拟公式,很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战略方针指引下,我们金华县建筑二营、森工站和金华地区物资公司战线的广大革命职工,发扬“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革命精神,在最近建成了一座素混凝土挠拱屋盖的锯板车间(见图).建筑面积560平方,跨度10米,拱架试压荷重达每平方250公斤(屋面没计载荷为每平方110公斤),经过一个月的试压观察,没有发生变形和裂缝,完全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并与钢筋混凝土组台屋盖相比,为国家节约木材6.55立方(节木比58%)、钢材2.073吨(节钢比65%)、资金3360元(节约资金比18%)。建房  相似文献   

3.
栗瘿蜂在一定区域内呈周期性发生,十年左右暴发一次,大发生持续2-3年,可自然“消退”。影响栗瘿蜂发生的主导因素是寄生性天敌,中华长层小蜂是最主要的天敌种群,两者相辅相承、相互制约。它们之比称益害比,益害比低时,栗瘿蜂虫口直线上升,直至大发生;益害比1:5左右时,可抑制栗瘿蜂大发生,仍造成一定的为害;益害比在1:5以上时,可控制栗瘿蜂的发生。益害比可作为栗瘿蜂发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培养料是蘑菇生产的物质基础。培养料的合理配方和发酵,直接关系到蘑菇的增产。蘑菇培养料“后发酵”技术,是澳籍华人张树庭来华进行学术交流时介绍的。一九七九年,诸暨县副食品公司在诸暨县科委、商业局的重视和支持下,安排了八个点进行蘑菇培养料后发酵与常规发酵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培养料后发酵的6300平方市尺菇床,秋菇总产量7529.3斤,产值9355.26元,平均每平方市尺产菇1.2斤,产值1.48元;而采取常规发酵作对照的6300平方市尺菇床,总产量只有4976.9斤,产值5745.45元,平均每平方市尺产菇0.79斤,产值0.912元。两者相比,产量增加51.8%,产值增加62.2%。  相似文献   

5.
根据水稻田密植程度高,土质软和,氨水腐殖性强,又很容易被土壤胶粒吸附的特点,我们在注射式化肥深施器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利用稳定压力,控制深施的注射时间,来达到定量注射深施的三头化肥深施器。现定名为“稳压手揿开关注射式三头化肥深施器”。本机  相似文献   

6.
我县第一代稻纵卷叶螟每亩虫口仅在50条左右,这些幼虫老熟后分散潜于叶鞘内侧或无效蘖上化蛹,羽化后繁殖的二代幼虫对早稻威胁较大。对二代发生期的预测,如用“查蛹”则花工;“查蛾峰”则发报时间迟。为了做到省工、快速、准确地预测二代发生期,1973年我将一代4~5龄幼虫带虫苞采来,分别放入试管(口径1.5cm、长18cm)内,另添一张新鲜叶片,后用纸封口,置室内饲养,每日观察化蛹情况,当试管内幼虫进入化蛹时,又组织4人,突击半天对田间幼虫化蛹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证明:室内试管饲养与室外幼虫发  相似文献   

7.
在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田间村旁,人们时常能见到一类与众不同的鸟,这种鸟,学名为鸮,属鸱鸮科。因它们头大眼大,脸如“面盘”,头似“猫头”,俗名又叫“猫头鹰”。猫头鹰的喙和爪都呈钩状弯曲,非常锐利;嘴的基部有蜡膜。它的眼睛与其他鸟类不同,没有生长在头部的两侧,而是正面。谈起猫头鹰,大多数人们的厌恶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在夜间,每每听到洪亮而“凄厉”的鸟鸣声音,人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秸秆未还田处理(CK)相比,秸秆还田(T1)和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T2)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以及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进而提高了土壤有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最终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0.33%和13.46%;此外,T2与CK相比,降低了根际土壤真菌数,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而T1处理的差异不明显。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通过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和多样性来调节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优化根际生长环境,促进小麦生长。其中,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的处理效果最佳,可在北方玉米种植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物理防治在控制豇豆虫害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田间调查豇豆生产期与结荚期主要虫害(斑潜蝇、豆荚螟、豆蚜、蝽象)的发生情况,发现不同的物理措施在控制病虫害方面的作用存在差异;同时,结合对天敌的影响、产量、质量、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物理防治在控制豇豆病虫害的作用.结果表明,防虫网对斑潜蝇控制效果达59.19%,对豆荚螟、豆蚜、蝽象高达100%;黄板区与灯防区在降低成虫虫口基数上起到良好的效果,平均每天黄板诱虫58.2头/块,杀虫灯在虫害发生期间诱虫重量达15.4g/d,以每克含虫5~20头计,达76~308头/d,最高峰5月中旬时能达625~2500头/d,有效减少田间害虫虫口基数.从综合经济效益的角度相比,防虫网处理区(4177.2元)>黄板区(35392.5元)>灯防区(32832.0元)>常规施药区(25758.0元).  相似文献   

10.
粘虫是大小麦的一种重要害虫,常造成严重为害。与此同时,麦田里也存在许多粘虫的天敌,使粘虫的发生、消长受到一定的限制。经1976—1982年在安吉、嘉善、新昌等地的多点调查试验,发现粘虫的寄生性天敌有15种之多,捕食性天敌也有15种之多。现将几年来调查试验的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从化县龙潭公社于1975、1976年进行了水稻深层施肥的科学实验:1、将插秧前基肥面施改为深施;2、将碳酸氢铵(以下简称碳铵)作追肥撒施改为在水稻生育中期(即幼穗第一苞分化期或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用球肥深施。结果,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1976年全公社增产稻谷二百七十多万斤,其中晚稻在寒露风的危害下仍增产九十二万斤。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硫铵、尿素等化肥通常采用表层撒施作稻田的追肥。用这种方法施在田里的化肥,被水稻吸收利用的只有30~50%,一半以上的氮素被挥发损失掉了,如果施用碳酸氢铵,挥发损失就更多,这是一个很大的浪费。1972年湖南农科院土肥组在长沙、衡山、益阳等地,同贫下中农一道进行化肥深施的科学试验,先后进行了50多个田间对比试验和5000多亩大面积示范,结果证明,化肥深施比表层撒  相似文献   

13.
甘蔗蓟马发生特点及色板诱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调查与室内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色板对甘蔗蓟马的诱集效果,并对甘蔗蓟马进行种类、发生特点、田间种群数量变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甘蔗蓟马发生期在4月下旬,5月份种群数量开始逐渐增长,6月下旬达到高峰期,7月份以后开始逐渐减少;采集获得标本1124头,经鉴定甘蔗蓟马有两种,分别是蔗蓟马和华简管蓟马,蔗蓟马是优势种,占所采集甘蔗蓟马总量的99.64%;而在色板诱集方面,蓝色粘虫板诱集甘蔗蓟马的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几种颜色.  相似文献   

14.
嘉兴化肥厂为配合液氨施肥,革除原有耗能较大的水洗装置,设计成功“碳丙”装置。该装置的特点:1)吸收压力选择为每平方厘米8~10公斤低压,在同样达到净化气质量指标的前提下,比高压吸收减少气体压缩功,有效地回收氢氮气,有利于节能。2)溶剂泵进口采用增压措施,增压到每平方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与批评     
顾颉刚古史辨:图一面,卷头语一面,自序一 O四面,目录八面,本文二八立面;北京朴社出版;北京景山书社代售;卖洋甲 种二元四角,乙种一元八角,丙种一元二角。 北京大学顾君颉刚著有古史辨,其第一册现已在北京朴社出版。此书实为近年吾国史学界极有关系之著作;因其影响於青年心理者甚大,且足以使吾国史学发生革命之举动也。其书首为自序,述其自己为学之经历,及其目己著书之志愿;盖其人自幼即有志於史学,且愿作“科学的史学家”者也。原书第一册分为上,中、下,三编,皆辑录其师友与自己往来之论辨。其丰富於怀疑的精神,大抵谓古史多不可信,并言尧…  相似文献   

16.
栗瘿蜂与中华长尾小蜂的消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瘿蜂在定区域内呈周期性发生,十年左右暴发一次,大发生持续2~3年,可自然“消退”。影响栗瘿蜂发生的计导因素是奇生性天敌,中华长尾小蜂是最主要的天故种群,两者相辅助相承、相互制约。它们之比称益害比,益害比低时,栗瘿蜂虫直线上升,址对大发生;益害比1ⅱ:5左右时,可抑制栗瘿蜂大发生,仍造成一定的为害;益害比在1:5以上时,可控制栗瘿蜂的发生。益害比可作为栗瘿蜂发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八、水稻无水层灌溉水稻无水层灌溉,是更新的节水灌溉新技术,灌溉水量比薄露灌溉更节省,现介绍湿种旱育、旱种旱育两种节水灌溉方法.(一)操作方法1.湿种旱育 湿种,即在插秧(或抛秧)、返青期间,田间“半水半露”,保持土壤充分湿润,以利于秧苗返青.旱育,即在水稻返青以后田间“只湿不淹”,不再在田面保持水层,而是利用降雨和几次“沟灌”补充水量,只在水稻对水分最敏感的关键时期:抽穗扬花期和分蘖前期(各10余天左右)保持土壤饱和含水量,其余时间在饱和水量的70%~90%之间,使水稻正常生长.这种方法比常规灌溉节水节电50%以上,适宜于在灌溉水源基本能解决的灌区.2.旱种旱育 又叫全程旱育,即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不淹灌,可以不用田埂,完全利用雨水或少量的几次“沟灌”或喷灌补充水量,用地膜覆盖保持土壤水量.移栽秧苗.深施基肥,分畦整地,畦宽2米,在畦上覆盖地膜,在膜上按种植密度打浅孔,象种莱那样种上稻秧,浇一次“活根水”,以利秧苗扎根返青.当然最好是旱育秧,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直播秧苗.在畦面根据行距耙出浅沟,在沟底条播或点播已催芽的谷种,盖上少量细土.而把浅沟之间垅起的土壤用地膜覆盖,既有利雨水集中流向稻根,又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旱种旱育的方法可节约灌溉水量2/3,需增加20元/666.7m~2~30  相似文献   

18.
我院参展项目“组合式多用途驱动型耕种农具”,因具有突出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广受欢迎.展出几天就签订了多个合同,并获得大会农机领域最高奖——银牌奖. 该农具工作部件的不同组合,便能进行变幅旋耕、水田耕整、盖籽和开沟等作业,用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农科院用“印尼花龙水田谷”与晚造“塘竹”杂交所获得的第四代,与该省的早造农家抗病品种“鸡对伦”杂交,于1971年育成中熟品种,命名为窄叶青。去年在龙川县农科所试种,表现熟期与珍珠矮相近;本田生育期89天,全生育期123天,而且有良好的丰产性能。在品比试验中,未施基肥,只施一次氯化铵作追肥的情况下,窄叶青9号亩产862斤,比珍珠矮11号亩产739斤多收123斤,增产16.6%;比龙珍矮亩产780斤多收82斤,  相似文献   

20.
水稻四种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生物系昆虫教研室从73年开始,在广东四会县大沙公社建点,开展水稻害虫生物防治试验。水稻为广东主要粮食作物,其主要害虫有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虫、粘虫(剃枝虫)等四类。要确保丰收,必须从虫口夺粮。多年来防治农业害虫主要是施用化学农药,但化学农药对虫体产生抗性,使用量越来越大,造成环境污染,致使有益动物(蛙、鱼、虾等)、益虫(寄生天敌昆虫)逐年减少,一些付业如养鸭等也受到严重影响。每年虽多次使用剧毒农药,害虫仍然猖獗。生物防治的目的,主要是直接利用害虫天敌防治害虫,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保护田间害虫天敌和自然界的有益动物群落,达到长期制约,全面消灭害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