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4月12日,是人类进入太空40周年.40年前的这一天,莫斯科时间9时07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苏联"东方1号"在拜科努尔发射升空,载人航天时代从此拉开序幕.在驰骋太空1小时48分钟,绕地球一周后,飞船安全返回地面,完成了一次破天荒的历史性飞行.这108分钟的太空飞行,不仅揭开了人类航天史上的新篇章,而且让全世界记住了一个光耀的名字:尤里·阿历克赛耶维奇·加加林--遨游太空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苏联“东方1号”在拜科努尔发射升空,在驰骋太空108分钟后返回地面,载人航天时代从此拉开序幕。42年过去了,人们不应忘记飞向太空第一船的两位开拓者: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和驾驶飞船遨游太空的航天员尤里·阿历克赛耶维奇·加加林。  相似文献   

3.
说起人类基因组,就不能不讲DNA;说到DNA,就不免想像它的双螺旋结构,就一定会去追寻那些首先攀上生命之梯的高大身影——詹姆斯·沃森、弗兰西斯·克里克、莫里斯·威尔金斯。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果之一。为此,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什么样  相似文献   

4.
2003年中国载人飞船发射返回成功.2004年初欧空局和美国的火星登陆热热闹闹开头,使航天事业重新聚焦到人们的视线里。这时,人们不应忘记航天先驱冯·布劳恩。  相似文献   

5.
2000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教授艾伦·黑格、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艾伦·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筑波大学教授白川英树,以表彰他们在导电聚合物领域内作出的卓越贡献。 歪打正着 导电聚合物的最初“问世”,说起来颇富戏剧性——源于一次偶然  相似文献   

6.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首次实现了人类遨游太空的夙愿,揭开了世界载人航天的序幕,也使得载人飞船成为帮助人类实现“飞天”梦的摇篮。  相似文献   

7.
10月13日,第十八届世界宇航员会议在日本东京科学未来馆举行,由于“神舟”五号的成功升空,中国成为所有与会者关注的焦点。参加此次会议的杰里·罗斯——世界上往返太空次数最多的宇航员对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此举将会对人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自古以来都生活在这个蔚蓝色的摇篮中。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1号"于1957年发射成功后,人类便敲开了太空之门,走上了探索太空的艰难旅程。如今,随着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逐渐加深,随着载人航天技  相似文献   

9.
从1957年,前苏联的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以后,人类便开始进入太空。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航天技术已经在三个大的领域得到发展。这三个大的领域,第一个是应用卫星,第二个是深空探测,第三个是载人航天。所以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发展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支。目前根据技术的发展,载人航天在我们人类太空的活动领域,还主要是局限在近地轨道,也就是在离地面有300~500公里这样一个高度。载人航天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载人飞船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天地往返运输器。第三个阶段,是短期的空间实验室阶段。第…  相似文献   

10.
向岳 《科学之友》2010,(6):37-38
我们知道玛丽莲·梦露的一些事情,因为她真的太著名了。让我们来关注她短暂生命里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也许不算有趣,更说不上重要,但是绝对特别——因为一切都与玛丽莲·梦露有关。  相似文献   

11.
美国时间8月10日晚(北京时间8月11日),在距离地球400千米的空间站内,41岁的俄罗斯宇航员尤里·马连切科和位于美国得州航天城休斯敦的26岁未婚妻叶卡特林娜·德米特里耶娃终于如期举行了他们等待已久的“太空婚礼”。种种迹象显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在地球大气层之外举行的婚礼,而这对新人无疑将会因此而名载史册。“我愿意!”——隔着400千米马连切科和叶卡特林娜10日举行的“太空婚礼”分别在两个现场同步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坠毁引起全球关注;4月19日,又是世界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升空30周年。这两个日子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要理解这一点,就要明白什么是空间站。 人类现有的载人航天器包括宇宙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其中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主要用于天地往返运输,在太空飞行时间一般不超过20天;而空间站不返回地面,在太空长期运行,主要用于观天看地、科学研究、太空生产和在轨服务等。 由此不难看出,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是人类进入太空的交通工具,而空间站则如同一艘不落的航天母舰,是开发太空的人造“天宫”。它与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相比具有许多特有的优点,比如规模大、电源充足;在轨道上运行时间长;其上的实验设备可以更换和维修;航天员能轮流分批作业;其功能可以不断扩展,等等。实际上,空间站综合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的各自优点,既能长期在轨运行,又可以载人航天飞行,因而一问世便受到了世界航天大国的高度重视。 空间站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大规模开发太空资源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种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居住和工作的空间大厦,能由运输器为在其上面长期生活的人提供生活用品等。 利用空间站能长期载人的优...  相似文献   

13.
载人航天是人类宇宙航行事业中最激动人心,但也最复杂、最困难的事。在过去的一年,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遨游,并顺利返回地面,不仅圆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想,而且引来举世关注与赞叹,更激发了读者朋友们对航天知识的渴求。为此,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分数期刊载由我国著名航天科普作家李龙臣撰写的专栏文章,向您介绍载人航天的方方面面。本期介绍载人航天如何克服地球引力的束缚。——编者  相似文献   

14.
为科学目的把人送入太空至今仍是花费巨大、值得争论的事情。不过,考虑到宇航员能为在空间望远镜选择新位置和完成空间望远镜的维护任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有理由继续推进载人航天计划。 当人类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进入太空时,许多人将其视为崭新的历史篇章,是人类向外太空移民这一必然的漫长过程的第一步。但迄今为止,宇航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朝着太空移民目标前进多少。事实上,载人航天计划有时看起来似乎已经耗尽了这种初始爆发能量,正在凭惯性自由下落,就像用完了燃料的火箭沿着弧线飞回地球。  相似文献   

15.
关于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想到197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当年有三位生物学家因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开创性贡献而被授予了这一奖项。他们是奥地利的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德国的卡尔·冯·弗瑞希(Karlvon Frisch),还有本文的主人公荷兰裔英国动物学家尼可拉斯·廷伯根(Nikolaas Tinbergen)。  相似文献   

16.
载人航天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壮举,它大大扩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至今,人类已研制出3种载人航天器,即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它们各有所长,功能互补,其中前两种主要用作天地往返运输器,后一种不返回地面,而是在空间轨道上长期运行。载人航天器现已把500多人送上太空,其中12人登月。 在这3种载人航天器中,宇宙飞船是规模最小、技术最简单、费用是低廉的一种,因而也是被最先使用的一种载人航天器。在送人上太空后,宇宙飞船被用于对地观测、航天员出舱作业和生物学研究等多种科学研究和各项航天技术试验。 宇宙飞船…  相似文献   

17.
彼得·曼斯菲尔德现任诺丁汉大学物理系教授。1933年出生于英国,1959年获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理学学士,1962年获伦敦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他进一步发展了磁场梯度的理论,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从理论到应用奠定了基础 话说1895年的一个寒冬之夜,德国科学家伦琴在暗室中正在工作。他突然发现离一个放电真空导管一米远的荧光板闪闪发光。他决定用手试一试,于是他把手伸到放电管和荧光板之间。伦琴吓了一跳,因为他在屏幕上看见自己的手像是几根黑糊糊的干树枝,伦琴很快意识到。这种射线能使人透过皮肤,看清楚人体内部的“庐山真面目”。这种使人开始有一双“火眼金睛”的射线就被命名为X射线。  相似文献   

18.
祝凤武 《科学之友》2008,(12):120-122
文章通过对凡·高生活经历与作品艺术风格的解析,透过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美学观念的革新探索,力图展现出凡·高在西方美术史上的地位及作品对20世纪多样艺术思潮和表现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科学之友》2004,(5):20-20
美国政府4月7日首次给私人设计建造的一架火箭动力载人飞行器颁发了许可证,从而朝着开启私人特别是平民航天之旅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步。普通人与太空之间一向遥不可及的距离似乎因此拉近了一些。太空美国运输部下属联邦航空局(FAA)当天给加利福尼亚州“有鳞合成物公司”颁发了为期1年的许可证。有鳞合成物公司负责人伯特·鲁坦是“旅行者”号飞机的设计师。这架飞机于1986年首次完成了中途不着陆、不添加燃料的环球飞行壮举。“有鳞合成物公司”报名参加了美国“X奖金”基金会的一项竞赛。“有鳞合成物公司”在其网站上说,它参赛的…  相似文献   

20.
地球上不可再生能源的日趋枯竭,人类生存环境难以逆转的恶化趋势,使“太空移民”这一科学神话正从茶余饭后的谈资一步步变为现实。而载人航天当然就成了人们问津天宇的第一步。30多年来,这一领域主要是美国和前苏联竞技争雄,随着其他国家的科学家陆续带着科研项目参加航天飞行,乘员组已呈现国际化倾向。1992年9月,日本北海道大学的毛利卫教授,作为该国第1位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