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宋是词的变化、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特殊的社会形态,使词在词学批评史上比北宋时期有了更为重要的内容和变化。对南宋词坛俗流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词的变化过程,南宋的词学雅俗之辨,也为词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炎词简论     
宋元之交,张炎的词学理论和创作较全面地体现了宋词发展的水平。《山中白云词》三百首,多写黍离之悲、兴亡之感,贯穿于对江南山水与落魄飘零之模写中。词风深婉雅净、清丽疏朗,融合北宋词之浑化与南宋词之骚雅,集婉约词之大成。清初词坛“家白石而户玉田”几半天下。《词源》理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词是产生于隋唐鼎而盛于南宋的一种倚声文学。自隋唐历五代以迄北宋之初,均以温婉为宗,题材狭窄,风格旖旎,被作为“析醒解愠”、“娱宾遣兴”之具而披之管弦、付之清讴。其后,横放杰出的苏轼“以诗为词”,不受音律的束缚,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改变声律比词情更重要的要求,“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词境扩大,词体始尊。然而他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全词坛的认可和响应,不仅他人难乎为继,就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的文学史观历来有雅俗之分,似平凡俗皆不登大雅之堂,以至把文学(包括诗)自然分成了雅文学与俗文学,时至今日虽已进入雅俗共赏的民族文化交流共识的时代,这雅与俗之分争,仍没有个了结。其实,从文学的源流考究,俗早于雅,雅源于俗,雅俗相互影响,推动和发展了我国文学,这似乎已是无需论争的课题了。《诗经》、《乐府》以及后来的五、七言诗和词、曲,首先都是来自民间的俗文学。不仅体裁、格律、语言为俗,就是题材的大多数也源于民间世俗场景,其中不少更是很有代表性的民间风俗。可以说民间风俗  相似文献   

5.
雅俗之辨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标准,而在魏晋南朝时代,雅俗对举更是成为品评人物整个人格乃至一切精神产物的尺度。《世说新语》在对魏晋名士风度的描绘中,不仅刻画了魏晋士人高蹈脱俗的“雅”的一面,同时也充分表现了魏晋士人“俗”的一面,主要体现为俗情、俗趣、俗语。  相似文献   

6.
反映时事、抒发忠愤,书写宦情,写景题咏是南宋状元吴潜诗词创作题材的主要内容,其诗词创作的艺术价值在于:词体风格激昂沉雄、凄劲隽永,诗歌语言浅白有味、雅俗相宜.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雅文学从繁荣走向低谷,俗文学却掀起了一股热潮。到九十年代,雅文学与俗文学在对自身作了调整后,均呈现出相互影响的趋势。本文试图对新时期雅文学和俗文学的思潮的演变发展作梳理,并运用尧斯接受美学论中的“期待视野”的改变来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剖析、阐述,揭示出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是新时期雅俗文学发展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周邦彦的词,在词的发展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是北宋词风向南宋词风转变的枢纽。在慢词长调中,以赋的手法入词,一改柳永词的平铺直叙,多为转折,跌宕回环,结构之法丰富多彩;在秦观词情深词雅的基础上,更重言情体物,向思精工,缜密典丽发展,大量融化唐入诗辞入词,使词更加雅化,善造深融和雅之境,影响波及南宋,明,清,成为婉约之大宗。  相似文献   

9.
王维新是清代广西文学大家,诗、赋、文、词、曲、乐律、志书均有专集流传于世。尤其是词,创作数量之多,在当时屈指可数,而他对词论,也独有见解。他反对“词为诗余”说,认为词要“发泄脑意”,语言形式上应讲协律。他的理论主要散落在序、跋中。  相似文献   

10.
明代是云南词发展的重要阶段,这首先表现为词人及词创作数量增加.同时,明代云南词自具特色.从分布来看,民族作家和区块创作较为突出.从题材来看,甚少受彼时国内词坛艳帜高张的影响.从形式来看,联章体的大量采用颇为引人注目.从风格来看,云南词虽亦有诗化与曲化之痕迹,却更具本色之味,其本色之味的形成与云南词所置身的文学与文化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11.
郑思肖是南宋著名的遗民作家,他一生创作颇丰,诗文自具特色,创作分为三个高潮。郑思肖的文学理论观点比较独特,表现在人和文的关系、文和道的关系以及诗歌创作主张三方面。在宋元易代的特定环境下,这种文学思想维系并支撑着他的创作、爱国主义思想和忠贞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2.
《全明词》《全清词》辑补示例及其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全明词》和《全清词》(顺康卷)这两部断代词的全集一起问世,堪称学术界的一大盛事。但两书在作家、作品方面,都存在漏收以及其他问题。现在根据清初徐崧《百城烟水》,为两书做一些增补,同时谈谈有关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庭珪为北宋末南宋初在文坛、政坛产生重大影响的爱国者、文学家,著《卢溪文集》50卷,然其散文创作颇受研究者冷落。王庭珪散文内涵丰富,文备众体。雄直浑大、典雅周密的书、论,严肃有法、平实传神的墓志、行状,萧散高逸、清省谨严的题跋,遥寄深远、弘丽奇峻的记,淳厚旷达、自然新颖的手简、序,共同展示了王庭硅散文的魅力,应在南宋散文中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叶适作为南宋前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向来为人所称道,其碑志文更是散文中的一大特色。叶适碑志文不止继承了韩愈、欧阳修记录人物“随事赋形”“纪大略小”的特点,而且还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叶适对人物事件的拣择详略,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很大。这种新变与南宋日趋深化的学术派别分野意识以及永嘉学派本身的思想特性有着莫大关系。而这也似乎暗示着一种南宋文学与学术关系的新形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南宋洪迈所作《夷坚志》记述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社会百态,其中关于僧人的记述尤为丰富,书中描述的僧人活动空间非常广泛,社交比较活跃,从事活动丰富多样,对此时人亦有不同议论。通过对该书相关记述的梳理,以更好地了解两宋时期的社会状态尤其是该时期僧人群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王千秋是南宋初期的一位重要词人,因其生平事迹记载不详,词作缺漏,又宋代词人辈出,名家各领风骚,掩住许多优秀词人的风采,故声名不显。其文学成就主要在词创作上,词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旅怀别绪、宴游酬和、咏史怀古、记事咏物等。语言凄婉苍凉又清新健拔,自成格调。从王千秋《审斋词》,就其词作着力论述,力图全生态地展示这位宋代词海里久沉的面貌,旨在使依旧沉在《全宋词》中的词人优秀作品得到欣赏。  相似文献   

17.
姜夔作为南宋词坛一大家,在宋代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的历史大背景下,其思想中渗透着佛、道二家相融并取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趣,反映了宋代文士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性格。文章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对姜夔的佛禅思想做分析,进而对姜夔思想和心灵世界中的佛禅因素及南宋文士佛禅因缘背后的文化现象做了解和探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招抚使始置于唐代广德二年(764)九月。宋代招抚使从广义上看始置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十月;从狭义上看始置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六月,招抚使设置的缘由为招募人才以抵御金人,首任招抚使为张所。宋代共有28位招抚使副,其中北宋1位,南宋27位。宋代招抚使尽管具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缺陷,但在宋代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南宋以来,温州地区经历了以闽籍徙温移民族群为主导的四次移民浪潮,分别是南宋时期因为“淳熙水患”而造成的补籍移民浪潮、明代初期卫所制度下的卫戍移民浪潮、明代中后期出于生存压力而出现的移民浪潮以及清代初期动乱所导致的移民浪潮,这四次移民浪潮使温州南部的平阳、苍南等地至今仍保留丰富的闽文化遗存和完整的闽文化社会形态,这四个时段成为南宋以来闽籍徙温移民的四个重要契机。对这四次移民契机形成原因及具体状况的探讨,有利于后人进一步研究南宋以来闽籍徙温移民宗族社会的发展与嬗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论评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的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以及我们民族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