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南强 《科学通报》1989,34(9):669-669
前文曾报道了RE(Ⅲ)-Ni(Ⅱ)-茜素氨羧络合剂(ALC)和RE(Ⅲ)-Co(Ⅱ)-ALC两体系的极谱研究,得到了由异核络合物中配位体ALC电还原所形成的络合吸附波。在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高小霞 《科学通报》1983,28(15):914-914
前文报道了稀土铕、镱的极谱催化波和钪的络合吸附波,本文简报稀土钇、铽、镧、钐和钆的极谱络合吸附波。从反应机理来分,催化波和络合吸附波是不相同的两类。我国提出的几十种元素的灵敏极谱波中,有很多是属于络合物的吸附波的,在示波(单扫)极谱上可达  相似文献   

3.
人头发中的微量元素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我们提出的示波极谱和极谱络合吸附波方法测定人发中的微量锌铅铜具有独特的优点。本文报告此项研究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4.
用容量法分析钪时常用的络合剂为氨基多羧酸,特别是EDTA。用DTPA络合滴定法测定钪在文献中尚未见报道,我们研究了用  相似文献   

5.
间硝基苯甲酸早已用于重量法测定四价元素。最近梁树权等用该试剂以测定铈和钪。但是将间硝基苯甲酸用来测定锆还研究不多。本文的目的,在于用间硝基苯甲酸将锆在一定条件下沉淀、过滤、洗涤、溶解后极谱测定硝基化合物,根据硝基化合物的量间接测定锆的含量。我们着重的试验了间接极谱测定锆的条件,并根据试验的条件拟定了间接极谱测定锆的方法。曾用于锆英石中锆的测定,获得了与比色法(茜素磺  相似文献   

6.
李南强 《科学通报》1987,32(19):1517-1517
在pH4.4的0.2mol/l HOAc—NH_4OAc底液中,可获得胭脂红酸(CA)的可逆单扫极谱吸附波。加入Sc(Ⅲ)后,溶液由橙红色变为紫色,CA的极谱波峰高降低,表明络合物  相似文献   

7.
高小霞 《科学通报》1987,32(2):112-112
自1967年Pedersen合成冠醚化合物以来,各种冠醚化合物的合成和它们同碱金属、碱土金属及稀土元素的络合物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其中多数是在有机溶剂中合成固体络合物并研究其物理化学性质,而研究水溶液或混合溶剂中络合物性质的很少,尤其是用极谱法研究的更少,因为多数的冠醚和稀土离子在极谱上是不能还原的。但是稀土离子是能与某几种冠醚络合的,为了能在极谱上观察到络合物的形成和研究其性质,我们首先在丙酮溶液中研究了铕(Ⅲ)与18-冠-6络合物的极谱行为。  相似文献   

8.
袁倬斌 《科学通报》1975,20(9):423-423
苯甲酸的普通极谱分析,前人报道较多。新近在有机溶液中又有进一步的研究报告。但迄今尚未见到用交流电示波极谱法研究苯甲酸的报道。我们在进行固态物质的极谱研究工作中,为了使用苯甲酸作标  相似文献   

9.
商小霞 《科学通报》1981,26(15):921-921
稀土元素用极谱分析,国内外工作都很少,原因是十七个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十分相似,水溶液中稀土离子的还原电位大多数在氢离子放电之后,使得极谱法不宜作分析之用。现将我们自1977年以来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分析室协作进行稀土极谱催化波的部分成果简报如下。 1.铕——它是稀土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极谱上在一般底液中有一个还原波(E_(1/2)=-0.67V  相似文献   

10.
袁倬斌 《科学通报》1975,20(8):365-365
关于聚乙烯呲咯烷酮(PVP)的极谱研究,资料[1,2]曾报道它可用作极大抑制剂;高(山島)四郎等将它用作炭黑极谱测定的分散剂;Vignoli等还指出它没有极谱波,但迄今未见有进一步的报道。我们在用PVP作炭黑分散剂的极谱研究工作中发现,当用量较  相似文献   

11.
徐友宣 《科学通报》1992,37(4):334-334
用萃取光度或萃取荧光法研究稀土-桑色素(Mor)络合物已有一些报道,认为只能在弱酸性条件下形成不太稳定的络合物。用电分析化学方法研究稀土-桑色素络合物尚未见报道。我们在乙二胺(en)-KCl底液中得到了该体系的络合吸附波,研究了过程的机理并用于测定发光材料中的钆。  相似文献   

12.
袁倬斌 《科学通报》1966,11(7):303-303
关于呲啶及其某些衍生物的极谱分析,文献[1—5]已有报导。十六烷基溴代吡啶(简称CPB)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医学上用作杀菌剂。Doss等研究过CPB在滴汞电极上,对毛细管电容的极谱行为。Dolezil等用表面活性剂对极谱氧极大的抑制作用,曾间接地测定过痕迹量(10~(-6)~10~(-5)M)的CPB。但迄今文献中尚未见到关于直接用极谱法来测定和研究CPB的报导。本文所报导的是作者用交流电示波极谱法和普通极谱法,对CPB进行分析方法和稳定性的研究结果,以  相似文献   

13.
袁倬斌 《科学通报》1966,11(4):169-169
在普通极谱分析工作中必须进行除氧步骤。当分析液为中性或碱性时,使用亚硫酸钠法进行除氧,不仅操作简易而且作用快速。关于这一方法,以及有关亚硫酸根的极谱性能和亚硫酸钠使用量方面的研究,虽早有所报导,但迄今文献中尚未讨论到在各种常用底液中采用此法除氧时所允许充分利用的外施电压范围。几年以来,作者在实际分析工作中,凡使用此法除氧时,无论是用足够量的固体亚硫酸钠或加入新配制的亚硫酸钠溶液,只要有稍过量的亚硫酸根离子存在卽发现:当施用电压处于-0.2伏以前,亦卽较-0.2伏为正时,则有一极谱波出现.本文卽针对此极谱波,在七种常  相似文献   

14.
孟凡昌 《科学通报》1986,31(22):1711-1711
8-羟基喹啉是最常用的有机试剂之一。有关它和它的金属络合物已有专著系统报道。但8-羟基喹啉在碱性溶液中半醌式异构化产物及其铋络合物的极谱行为尚未见报道。我们发现,它的异构化产物与某些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不仅能在电极上产生吸附,从而使去极剂得到富集,而且异构化产物做为配体,能够被金属离子的还原诱导产生极谱电流,使测定的  相似文献   

15.
袁万鍾 《科学通报》1964,9(6):529-529
关于络合物在溶液中的平衡,近两年来,徐光宪等提出了一种吸附理论,把络合平衡与Freundlich和Langmuir的吸附等温式联系起来。最近,他们又以Gibbs-Duhem方程式为基础,全面  相似文献   

16.
王曙 《科学通报》1965,10(3):255-255
本文意图用阳极溶出伏安法代替Bush的示波极谱法来测定纯硒中微量镉与铅;以及以硫酸铍本身为支持电解质来代替氯化铍为支持电解质的普通极谱法,借以提高测定的灵敏度。为了分离铟与镉,前人在3M的碘化钠中,使用了镉与铟的还原波,但铟在此底液中的溶出极谱出现两个峰,且在卤化物浓度高时,铟严重地干扰铅的测定,所以我们采用了0.5M溴化钾底液。此时,铅、铟和镉的溶出峰电位依次为-0.34伏(对饱和甘汞电极,下同)、-0.55伏和-0.62伏,可测定20毫升中0.05微克镉和0.4微克铅,与上述示波极谱法的可测下限相当。在硫酸铍介质中,铜、铋、铅、铟、镉和锌的  相似文献   

17.
袁倬斌 《科学通报》1966,11(7):302-302
巴比妥酸衍生物的普通极谱分析,前人报导很多,文献[1,2]已有综述。关于此类药物的交流电示波极谱法,文献[3]曾对佛罗那和鲁米那进行过研究;Proke(?)等以0.2MNa_2HPO_4为底液,对尿素中的五种巴比妥酸盐进行了半定量测定;韩组康等以0.1M硼砂为底液,对硫喷妥钠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提供了对巴比妥酸衍生物进行示波极谱定量分析的可能性,但迄今未见有进一步的报导。文献中亦尚无关于5-烯丙基-5-(1-甲基  相似文献   

18.
稻田土壤镉的表面络合模型及其生物有效性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方分布的稻田土壤以酸性可变电荷土壤为主(pH 6.5).重金属Cd作为重要污染物,其生物有效性在酸性条件下相对较高,因此,研究可变电荷稻田土壤中Cd的吸附特征并建立模型准确评价Cd的生物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测试不同p H下的稻田土壤Cd吸附曲线,建立了表面络合模型(SCM),模拟Cd的吸附行为;并且采用田间实验的稻米Cd累积量,对SCM预测的有效态Cd进行验证. Cd的吸附实验表明,随pH升高Cd的吸附量升高,至pH 5.5时Cd以吸附态为主.利用电位滴定实验和不同pH下Cd的吸附实验,建立了Cd吸附的1-site/2-p K表面络合模型,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Cd在可变电荷土壤中随p H变化的吸附特征.水稻田间实验数据表明,酸性(pH 5.5)稻田土壤pH与水稻籽粒Cd呈显著负相关(P 0.05),因为p H决定的吸附平衡是影响有效态Cd含量的关键;采用连续提取法获得的Cd形态(1 mol L-1MgCl2提取的可交换态和1 mol L-1NaOAc/HOAc提取的碳酸盐结合态)与水稻籽粒Cd含量无显著相关(P 0.05);而采用模型预测的溶解态Cd与水稻籽粒Cd含量极显著相关(P 0.01),说明本模型预测的有效态Cd明显优于连续提取法.因此,应用SCM模型,可以更为准确地预测稻田土壤有效态Cd及其Cd在土壤-水界面的形态分配,为Cd的生物有效性评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彭图治 《科学通报》1990,35(19):1504-1504
胆固醇是一种重要的生化物质,对心血营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有关研究颇受人们关注。在胆固醇分子中,除去一般烷烃结构外,仅有一个独立的双键和羟基,经典极谱学认为,这一类官能团不能在电极上还原或氧化,即不具有电活性。作者发现胆固醇在悬汞电极上有明显的吸附现象,吸附后的胆固醇能够发生电极反应。本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计时库仑法研究了胆固醇吸附的条件和性质,并对电极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极谱学     
1922年捷克物理化学家海洛夫斯基发明了极谱学,1925年他又与日本人志方益三合作,发明了极谱仪。六十年来,极谱学已成为电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化学,特别是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