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
电影《最好的时光》通过三段式结构呈现了淡化、面对、忘却三种不同的对待殖民历史和后殖民现状的态度。这部电影的导演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他拍摄的电影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识和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2.
正台湾一向是一个看电影的好地方。虽然全岛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却集中了兴盛的电影院文化及影展文化。四月,台湾金马奇幻影展刚过。我看的最后一场电影,是影人展伍迪-艾伦的老片《开罗紫玫瑰》。故事说的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爱看电影的文艺女青年在失业、婚姻不顺的日常生活之外,终日耽溺于电影的柔  相似文献   

3.
郭玮璇 《海峡科学》2011,(12):18-20
以台湾本土贺岁电影《鸡排英雄》为解读文本,以传统闽南文化为观照视角,论述影片所呈现的出风土人情、台湾美食、歌仔戏等极具闽南特色的视听元素,并通过对影片中大量使用闽南方言和闽南语歌曲的分析,阐明该影片所具有的传统闽南文化特色和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4.
由于两岸长时间隔绝的原因,过去我们对台湾电影法律制度研究和探讨的较少。本文从台湾现行电影法律规范入手,通过对其电影基本制度层面的研究,以期得出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艺术形态和文化模式的反思──读(台湾)姚一苇《戏剧与文学》卢善庆《戏剧与文学》是台湾美学家姚一苇教授撰写有艺术美学论文集,主要探讨和研究艺术形态和文化模式的问题。该书涉及到有关音乐、诗歌、戏剧、电影等门类艺术;二十四篇论文“无不融汇中外,出入古今;且...  相似文献   

6.
文化创意已成为全球各国及地区提升形象、提高整体竞争力、增加经济增长点以及产业转型的主要手段。文章以台湾茶文化创意产业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况、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和研究,为台湾茶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奠定基础;通过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法以及赴台湾实地考察,研究台湾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必然性以及成功经验,并通过典型案例论证。拟通过对台湾茶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传承和发展的研究,给面临转型的安徽茶业发展以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华亭 《世界博览》2012,(6):39-41
当人们谈论台湾电影崛起时,私底下的意思是说,台湾电影能赚大钱了。这时候,我们想起来的不再是侯孝贤和杨德昌,而是魏德圣。  相似文献   

8.
于强 《世界知识》2013,(4):58-59
由台湾知名导演周美玲执导,两岸三地著名电影人共同打造的合拍片《花漾》于2012年12月28日在台上映,并将于今年3月在大陆上映。这部电影自开拍以来一直备受瞩目,不仅因为此片由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亲自担任出品人,“综艺教父”王伟忠担任创意总监,还因为其是台湾10年来首部古装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该片上映后掀起了一股本不属于电影的政治风波。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讨中国电影的美学基础和文化属性,进一步了解电影美学研究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肖晓署  陶小利 《科技信息》2009,(23):I0170-I0170,I0234
电影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电影最大众化最简单而又直接的反应了文化,同样文化也一直深刻的引导着电影的创作潮流。然而电影因形象直观可视性,失去了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诸种促使欣赏者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元素,从而消弱了欣赏者的审美能动性.因此,电影想要做到含蓄,无疑更富挑战性.如果能使艺术形象体现出一种含蓄美,观众对影片的创造就被激活了。由于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在中国电影创造过程中,很多都对这一传统文化有所表现。本文通过解析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思想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并论述这种含蓄美给观众带来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1.
从全球化的特定时代环境出发,对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轨迹、文化形态进行了回顾与反思。通过电影管理观念及制度、电影创作主体、形式等因素的分析,对少数民族电影如何适应全球化语境,并从中求得生存,为实现中国电影文化真正的多元与完整提出了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台湾民族文化的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台湾文化最初的源头开始,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台湾最早的居民是由东山陆桥到台湾的古越人。台湾原住民的民族文化就是古越人的文化,这在台湾考古文物和民俗文化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据。对于认为台湾原住民文化来自南岛的观点,也进行了分析,指出南岛文化的历史远比台湾雅美人等原住民的历史为短。台湾原住民的语言和文化,同大洋洲波利尼西亚居民的语言和文化有相似之处,是由于他们都是古越人的后裔,台湾也可能是古越人去南岛的中间站。当然,台湾有些民族是从南岛迁徙回来的,那已经是很晚的事情。故而台湾最原始的文化源头是在祖国大陆,这是众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文化学家们公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用光影记录生命和历史——台湾电影导演侯孝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波 《世界知识》2010,(15):52-54
他是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影评人多次选出来的最重要的世界导演之一;由于他的努力,台湾电影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晋升入"艺术"的范畴,并且在世界影坛夺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蔡明亮在电影《青少年哪吒》中,架构出当下台湾年轻一代苦闷、绝望的生存困境。作为从属群体的青年在与主流社会支配/被支配的关系中,创造出属己的抵抗形式。他们或者在对传统神话的规避中,逃逸出父权意识形态的掌控。或者通过游戏的快乐,抵制主流社会的收编。在规避与抵制的辩证法中,树立起一种大众的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15.
电影放映的历史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报纸上电影放映广告资料的汇集,对20世纪20年代宁波电影放映的若干史实进行了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16.
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虽倍受殖民统治者的压抑,但是仍然取得了重要的实绩,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通过描绘台湾奇丽的河山,抒发故国兴亡的感慨,表现台湾民生的艰难,抨击殖民统治的残酷,以延续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不仅具有强烈的反殖民文化的意义,而且对60、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反抗新殖民主义的斗争也起到了激励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王珍 《科技资讯》2012,(11):245-245
中西方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电影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影名称的翻译反应出了中西方在语言文化方面的不同偏好。本文拟通过对比中西方电影名称的翻译,探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杨德昌被称作“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电影大师之一”、“台湾社会的手术灯”,他以知性思辨著称,他的电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强烈的社会意识。杨德昌的电影隽永的主题即是探讨的是台北城市在生活型态转变下,华人中产阶级的心理状态,情感状态。他一直非常注重对人的关注,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人性,成长各阶段的人,生活中的人,社会中的人。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通过观看英文电影来了解西方文化并学习英语。英文电影名的中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学领域的热点。从翻译目的论出发,结合英文电影名的语言特点,通过分析电影译名的价值标准,探索了期待视野对英文电影译名的影响,并提出英文电影名的翻译应该将观众的审美期待和创作者的审美体验紧密结合的观点,以期让受众在学习英语文化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0.
李丽 《科技信息》2009,(30):I0125-I0125
在跨文化交际中,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外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而观众对于国外电影的第一接触就是电影的片名,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在电影引进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探讨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以及基本翻译方法以求达到片名的翻译更好地揭示电影主题,吸引观众,提高票房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