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小间距隧道大量涌现,由于小间距隧道施工受地质条件及地下空间的综合影响,因此对安全施工提出许多技术难题.依托实体工程对水下小间距隧道工程问题从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施工中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对今后类似工程的修建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从而使水下小间距隧道的施工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金子山隧道的施工为依托工程,详细介绍了金子山隧道穿越不良地质地段的施工安全措施.为规避施工中的高风险,保证安全施工,在施工中以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为基础,建立了隧道电视监控系统、隧道灾害警报系统、隧道应急照明系统和隧道灾害逃生系统等一系列隧道施工安全系统,达到规避施工高风险,安全施工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0.引言:隧道施工中,因为岩体是隧道结构体系中的主要承载结构,所以隧道施工中围岩的稳定和减少对围岩的扰动,避免过度破坏岩体的强度非常重要,因此在施工中应选择适当的施工方法。一、隧道开挖1.洞口开挖。洞口工程是整个隧道施工的控制工程,因此在洞口开挖时应确保洞口的稳定和安全,先根据地质资料控制好边坡和仰坡的高度及坡面长度,做好边坡的稳定工作。  相似文献   

4.
借鉴已有的穿越工程安全风险评估手段,引入肯特法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从工前检测、工前评估、工中动态控制及工后评价4个方面入手,建立了适用于新建地铁顺行密贴下穿既有隧道结构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工前检测和工前评估可以精准地掌握既有隧道结构的服役状态并确立合适的施工期间允许变形控制值;工中动态控制实时地反映了既有结构的变形情况,是该评估体系的重中之重;工后评估突出施工结束后对既有结构的检测及监测,以图评价整个施工过程对既有结构造成的影响.将该成果应用于新建北京地铁15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顺行密贴下穿大屯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结果表明,穿越工程安全风险控制达到了预期的控制目标,确保了大屯路隧道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5.
田伟 《科技资讯》2012,(32):49-49
隧道工程测量是地下工程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下工程的施工和建设起着关键作用,对安全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隧道测量的目的、主要步骤、测量方法及测量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做了简要论述,旨在推动隧道工程施工测量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卫巍 《甘肃科技》2016,(13):79-80
由于目前隧道工程地质勘查技术的局限性,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和围岩自稳能力不可控,导致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可预见性。所以一直以来隧道施工在铁路建设中倍受重视,常被列为重难点工程。以西平铁路隧道施工建设为例,从安全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控制和投资控制等方面对隧道施工管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铁路建设中,特长越岭隧道穿越富水断层并不少见,但是每座隧道均具有特殊性.根据六盘山隧道施工中穿越F5富水断层出现的突泥涌水、支护变形、反坡排水等特殊情况,对该段安全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泄水降压、排堵结合、超前支护、帷幕注浆、长期量测、确保安全”的原则,并强调解决涌水问题是施工安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王琤 《科技咨询导报》2013,(34):172-172,174
在公路,桥梁、铁路等工程的建设中经常需要进行隧道施工,隧道施工复杂性比较高,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也比较多。该文对隧道施工中常见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城市交通工程新建隧道爆破施工会对近邻既有工程的衬砌结构产生影响,严重时会影响既有工程结构的安全.本文基于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分析了4种最危险施工条件下,新建崂山隧道爆破对既有仰口公路隧道的影响.结果表明:崂山隧道的进、出口及中间段,爆破施工对既有仰口隧道的左线影响有限,对较远处右线的影响较小.在崂山隧道进口、出口和垂直距离最近处,计算结果都远低于我国《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86)规定的交通隧道安全振动速度标准值15 cm/s.但在崂山隧道断层破碎带(F5)爆破施工最危险条件下,计算速度最大值达到15.26 cm/s,该值已达到安全振动速度规定的临界值下限,建议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必要的工程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隧道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之一是隧道复合式衬砌的防水施工,针对成昆铁路峨眉至米易段功能改造工程沈家坝2号隧道防、排水施工的控制要点进行了探讨。在铁路施工过程中,隧道防水直接影响到铁路的施工安全和后期运营安全,技术人员根据施工区域的地址地形、水文条件,做好隧道防水施工技术管理,从而保证隧道施工结构的安全,针对铁路隧道防水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隧道排水工程、防渗水处理措施和做好铁路隧道防水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开挖卸荷引起地铁隧道位移预测方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前越来越多的基坑工程位于已建地铁隧道之上或两侧 .近距离基坑开挖土体卸荷势必引起隧道的位移变化 ,因此如何预测和控制隧道变形、确保隧道使用安全日趋重要 .为此研究了处于软土基坑之下的地铁隧道的位移变化规律 ,分析了基坑工程中时间、空间效应对隆起的影响规律 ,提出了时间、开挖宽度影响系数 ,推导出考虑基坑施工影响的隧道位移变形的实用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设计、施工、现场监测是隧道深基坑工程三个并行的基本要素,施工监测及信息化施工是确保基坑安全的重要保证,是检验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合理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施工监测,可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城市隧道深基坑施工的监测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别岩槽隧道为宜万铁路首批开工的重难点、咽喉工程,被列为宜万铁路I级风险隧道。该隧道地质极为复杂,尤其是溶洞和地下暗河非常发育,被形象地称施工中可能有“六冒”现象发生。文章介绍了该隧道利用综合地质超前预报技术,避免了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保证了安全施工,并结合实践,总结了高风险隧道的地质超前预报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14.
乐文舟  许子彦 《科技促进发展》2010,(3):I0065-I0065,I0064
随着隧道工程技术的不断改进,隧道施工工程数量急剧增加,本文主要探讨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及其在过江底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隧道工程的发展,隧道在施工中面临的地质灾害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发生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展和造价,超前地质预报由此应运而生。而过江底隧道由于其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地质灾害问题对其影响更是不言而喻,超前地质预报在施工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它关系着过江底隧道能否成功贯通及施工安全等各方面因素。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隧道工程中常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包括TSP超前预报法及水平钻机超前探测法等14种方法。然后结合已顺利完工的广西六景郁江过江底隧道,重点介绍了TSP超前预报法及水平钻机超前探测法在喀斯特地质地貌进行过江底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十漫高速公路大岭右隧道工程为背景,阐述了右隧道在出洞时发生坍塌,为确保施工安全,在施工中采取了锚、喷、网、支顶、浆砌片石回填反压,护拱、注浆加固等技术措施,本工程安全稳妥地出洞所取得的经验可供类似工程施工中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陈芬芬  郑海泽 《科技信息》2010,(16):305-306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隧道施工越来越多。在山区建设高等级公路已经日益引起重视,不同长度、不同类型的岩溶隧道大量涌现。因此,及时总结和研究山区隧道变形,深入探讨隧道施工中各种不良现象产生隧道变形、坍塌的原因,掌握已有隧道施工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才能为新建工程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和决策依据,对经济地、高质量地建设公路隧道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内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各类事故的统计结果,在所有公路建设工程事故中隧道坍塌为事故发生的主要类型,其事故发生频率属于所有公路建设工程事故中较为频繁的一种。对此,如何做好隧道施工的安全问题,成了摆在工程管理技术人员面前一道不得不认真思索的难题。为了能更好解决隧道安全问题,本文将借助侧路潭隧道这一工程建设实例,从隧道施工的各个方面入手,逐项对隧道安全技术进行探讨,以供业内各位同行日后在进行类似工程的施工控制时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随着越来越多公路隧道的投入使用,为保证行车安全、保障人身安全,使得人们对隧道的安全问题日益重视。但是,由于个别隧道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地质、施工等因素影响而出现一些危及到使用安全的工程病害,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项技术措施进行有效整治。本文现就目前公路隧道中存在的几种病害类型进行详细阐述,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处治方案,以便为各位业内同行日后在进行类似工程的施工处理时能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吴波  黄惟  吴兵兵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3):13529-13537
隧道工程向深部推进,遇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力学响应具有显著差异的岩土层组合形成的复合地层。工程实践发现,缺乏复合地层隧道的科学设计和施工方法。因此,针对复合地层隧道开展系统研究以提出科学的设计方法是确保此类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的必要前提。对复合地层隧道渐进破坏机理、复合地层隧道围岩分级方法、复合地层隧道稳定性评价和复合地层参数空间变异性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复合地层隧道设计方法的研究基础是隧道的渐进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