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仲热扎念"琴作为拉弦乐器"哔旺"的一个种类,以它不同的演奏方法及音乐效果,形成了不同于"哔旺"的另类藏族拉弦乐器。文章对"仲热扎念"独特的演奏方法、定弦法以及音响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一乐器的传承和保护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藏大学学报》2005,20(3):35-35
最近,校学术委员会对各院部、各单位上报的19项课题进行了严格评审,确定学院汪孝若教授的《区域历史地理——西藏地名结构与化研究》(专)、艺术学院阿旺晋美教授的《丹巴绕旦教授唐卡绘画艺术传承研究》(专)和卓玛助教的《藏族拉弦“哔旺”技法》、图书馆格桑旺堆讲师的《藏族学描写鉴赏》(专)和樊海平馆员的《信息素养教育与我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3.
据历史考证,我国传统民族拉弦乐器与蟒蛇皮结缘已逾上千年的历史,由蟒蛇皮蒙制的素有“中国式小提琴”之称的二胡,是民族拉弦乐器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民众基础和普及率。近年来,随着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振兴及民族乐器需求的骤增,对蟒蛇皮原料的需求量也骤增。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经过几十年的过度猎捕,我国蟒蛇资源储量已经严重不足,数量急剧下降,许多历史上的蟒蛇皮产地已多年不见蟒蛇踪迹,国内蟒蛇总体上已处于濒危状态。20世纪50—60年代,广西外贸和一些动物园都开展过蟒蛇的养殖工作,未获成功。1997年广西凭祥和东兴两地的个体农户…  相似文献   

4.
根据自己结合教学、研究、探索的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扎木念”琴:历史流传分布情况,演奏技法,音乐表现手法,演奏形式。自古以来藏族地区歌舞,音乐活动非常频繁。因而西藏享有歌舞海洋之称。作为扎木念琴,它是深受藏族人民喜爱,并广泛流传于雪域高原的,一种藏民族的弹拨乐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歌舞文献,五世达赖时期,由第巴·桑杰嘉措主持编著的,西藏卡尔巴歌舞的专著汉译为《眼耳意之喜筵》中就清楚地记载了,扎木念琴的历史和种类,琴弦的结构与指法和各种技法并附有大量的卡尔首歌曲的歌词和扎木念琴弹奏歌调的…  相似文献   

5.
11月7日,在巴黎联合国总部,以中国古琴艺术为代表的28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世界公认。古琴,又称琴、七弦琴,文献记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作为历史渊源最久远的中国弹弦乐器演奏形式,其整体艺术可概括为琴制(形制与制作)、琴弦、琴谱、琴人、琴曲、琴史、琴歌、琴论、琴社、琴派等。古琴艺术是持续三千年不断的、以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文人群落为传承表现形式的、总括了中国文化历史创造精华的艺术遗产。琴、棋、书、画自古以来被视…  相似文献   

6.
我校有13项课题获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共获资助经费195万元。获一般项目立项的有文学院桑杰端智的“全球化背景下藏传佛教思想变迁的新趋势与省思”、东主才让的“西藏当代文学编年史(1980—2010)”;获青年项目立项的有财经学院徐良果的“管理层权力、信息披露质量与投资效率的实证研究”、理学院索郎桑姆的“传统藏族天文历算和现代天文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研究”、文学院旺宗的“珞巴族社会变迁研究”、图书馆(现教中心)更尕易西的“基于《苯教大藏经·丹珠尔》的词汇计量研究”和夏吾卡先的“唐代吐蕃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获西部项目立项的有文学院次旺的“西藏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及价值研究”、图书馆(现教中心)阿贵的“藏文史籍《弟吴宗教源流》翻译与研究”、理学院其美多吉的“《世界广论》翻译与研究”、经济与管理学院图登克珠的“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和德吉央宗的“现阶段西藏文化消费市场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何皎 《科技资讯》2009,(29):233-233
胡表演做为音乐类表演的一个分支,有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至今为止,二胡已经经历1400余年的历史了。拉好二胡并非易事,必要的音乐素质培养和对二胡事业的挚爱追求都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8.
王毅 《科学世界》2005,(3):92-93
在弦乐器中,有一个小小的部件,发挥着产生“音符”的大作用,它就是琴桥。它的任务是把琴弦的振动传递到音箱,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否则“狼”就会来了。  相似文献   

9.
略论热巴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觉嘎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1):102-107
热巴是一门融柄鼓舞、手铃舞、谐(歌)、哔旺霞卓(弦子舞)、韵白、说唱、杂技:气功、短剧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热巴作为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完整的结构和高超的技艺,而且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文章考辨热巴艺术的源流,展示热巴艺术的表演流程,并对其发展与传承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之集大成者,古琴在其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琴与琴人之间有着数千年的痴缠,琴成为琴人精神上的知己。无论闻达于诸候,还是归隐于田园,古琴都在琴人的身边,传着先哲的智慧,慰藉着琴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王斌 《科技信息》2009,(2):207-207
胡琴从隋唐时期的奚琴(嵇琴)到明清时期的马尾胡琴,在历史优胜劣汰的法则中逐渐进化胜出,到现在经历了千年历史。以刘天华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批优秀的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等的齐心协力使得二胡有了长远的进步。江苏作为“二胡之乡”拥有培养良苗的富饶土壤,二胡的教学者应该秉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方法有意识的加强被培养者双手能力的训练,本文中笔者给出了12节徒手操要领及其作用,并指明了其优点。  相似文献   

12.
弦乐器琴弦的振动中包含基频与泛频,在一定位置上可抑制掉某些频率,便会出现演艺界定义的“泛音”效果。本文利用数理方程,分析了泛音的本质,推出了泛音的理论位置,对二胡的演奏和改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党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从过程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一些特点。“以特别真诚和尊重西藏民族的感情对待西藏民族”、“根据西藏人民觉悟意愿实际,稳步推进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宗教界上层爱国人士发挥了特殊历史作用”、“十分强调给西藏经济发展以支持帮助”、“特别注意保护发展西藏的民族化”、“突出强调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就是其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在西藏藏式麻将被称为藏牌,它的游戏规则与玩法以及样式都和麻将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代表着这民族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本文详细介绍了一款采用了VC++6.0的MFC作为开发平台的3D藏牌游戏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回顾中国共产党西藏基层党组织初期发展研究的现状后,根据当时的报刊、口述史等历史资料,复原了西藏山南地区“凯松村党支部”作为西藏中共基层党组织“第一支部”创建的历史,归纳了“第一支部”创建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礼教与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学者对历史的研究趋势有一个现象,即从政治史转向经济史,由男性为主的历史转向妇女史。但在近年来,有关妇女的论著中,对古代妇女观念的理解,以及妇女在历史进化中扮演的角色、社会地位等,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如“古代妇女早被宗法排挤到社会以外了……,三千年来,妇女简直没什么重要。”[1]“女性这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也象在其他文化中一样,有着极其复杂的内涵,并且一向由男性定名、规范和解释”[2]等等。类似的论述都认为古代的中国在儒学礼教的影响下,妇女无社会地位而言,这些说法值得商榷。(一)“礼”之分析礼教,…  相似文献   

17.
在由快速现代化引起的文化变迁中,文化主体在认识上容易陷入“传统还是现代”的两难境地。就西藏社会而言,厘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民族文化在文化整合中继续有力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作为西藏传统文化核心的藏传佛教正日益世俗化,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仍可以在现代生活的部分精神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功能。现代化不是一个千篇一律的模式与过程,完全可以做到民族化与地方化。对于“变”,需要有开阔的心胸、长远的眼光,以及耐心、主动、自觉的文化姿态,既不能做传统的卫道士。也不能臆想一蹴而就地完成现代化。文化的主体选择机制、行政力量与法律机制,以及知识分子的批判和理性精神,都应该在社会转型期中发挥出各自的功用。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士人尊琴爱琴蔚然成风,琴不仅在魏晋士人的日常生活和诗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而且成为士人生命境界的一种表征,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琴作为魏晋士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命活动方式之一,承载了士人的思想情怀和审美情趣,由此而形成的琴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二胡的弦与琴杆的距离适当,是演奏者能保持正确手形的必要条件,由于琴杆左侧至琴筒右端面距离一定,青少年及手指较短的演奏者不得不把千斤调短,使弦线过于倾斜.据二胡的演奏方法和振动规律,通过分析,从理论上指出了这将导致琴弦和琴皮的振幅都要变小,结果音量变小,不易演奏强弱变化的音型;同时不易实现“滚压结合式”揉弦中的“压”;提出在制作上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但藏传佛教并不是西藏固有的本土宗教,而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碰撞、吸收和融合的产物,本文仅就佛教传入西藏,并与政治相结合,促成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之体制形成,最终成为西藏最高信仰之宗教的历史发展过程,论述西藏同祖国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