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通鉴》与《晋书》均有“除汉宗室禁锢”和“除魏宗室禁锢”的记载,但二书作者没有发现两种禁锢的本质差别;胡三省在注《通鉴》时发现了这一点,但对曹魏是否实行过禁锢汉宗室的措施未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又犯了以讹传讹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在曹魏政权存在的多数时间内,对待宗室的政策是以禁锢为主,但在明帝曹叡统治时期,宗室政策有改善的迹象,宗室受禁锢的程度相对降低,具体表现在物质待遇改善、朝聘逐渐频繁、亲信解禁任职等多方面。总的来说,在明帝统治时期,曹魏宗室生活有了相对改善,甚至政治地位也有改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曹魏苛禁宗室政策之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魏一代对宗室名为分封而实加禁锢,主要表现为“虚封”,频繁徒封,限止朝聘,严禁任职,多加伺察等政策,这虽引起了曹植等宗室诸王的不满和抗方,但始终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研究原因,既与曹魏统治之寒门出身及其法术之治有关,也与曹丕早年争嗣的经历不无关联,就其影响看,此举削弱了曹魏统治的基础,不利于其政权的巩固,并由此引起了晋代君臣的深思。  相似文献   

4.
董卓之乱使东汉都城洛阳成为虚墟,曹魏政权经历三个阶段加以重建。首先,建安后期曹操部下移民洛阳,兴修建始殿,其次,曹丕代汉建魏,定都洛阳,充实户口,兴建殿阁园囿;复次,曹睿大治洛阳宫,再现昔日光彩。由于营建规模和速度超出国力承受限度,激化了社会矛盾,埋下了曹魏政权短命的祸根。  相似文献   

5.
曹魏政权的覆灭,司马氏政权的兴起,是一系列勾心斗角残酷斗争的结果。司马氏之所以篡魏,绝不仅仅是司马氏与曹氏两姓的胜败,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制度、思想根源的,对这段历史的分析必须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6.
施行屯田是曹魏政权应时的经济举措,实为军事政治目的服务,基本实现了兴办初衷。曹氏所推行的“分田之术”代表了田租制度的演进,使曹魏屯田深具历史地理意义。以曹魏对屯田制的选择及租佃机制的演进为视角,透过文献分析,曹魏屯田的相关经济地理问题更为明晰。  相似文献   

7.
西魏建立后,宇文泰辅政,面对内忧外患,锐意改革六官制度,建立中央六官系统。通过对六官人员的调配,关陇集团与魏宗室的权力得以平衡,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经过对关陇集团内部六官人员的再调整,宇文护铲除异己,强化了宇文氏在北周政权中的主导性;关陇集团的汉族地主依附于宇文氏政权,进入中央六官系统,宇文氏家族内部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争夺;武帝宇文邕铲除宇文护,集中央军政大权于一身,北周的中央集权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曹魏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着手,分别对屯田制、"唯才是举"的用人制度、世兵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这些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其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和利弊,以及为何这些制度在壮大曹魏的势力后,最终会成为曹魏覆灭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世族活跃在政治舞台上,门阀世族在东汉中叶已经把持垄断了仕途;曹魏时期创行的九品中正制保证了门阀世族的政治特权,有助于门阀世族的形成,东晋王朝以后直至南北朝前期,门阀世族及其统治达到了鼎盛,南朝后期,门阀制度走向衰落。隋唐时期,门阀世族的势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0.
宗室的分封制是明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包括八等爵位,性质与先秦分封制相比已有很大区别。在明代,宗室与政治的关系前后期变化极大。针对这个问题,明政府对之进行了改革,但并未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1.
曹魏政治的一个显特征就是务实抑虚,力戒浮华。从魏武帝到魏明帝都有黜抑 浮华之举本分析了魏武帝曹操和魏明帝曹睿时期黜抑“浮华”的不同背景、内容和效果,认为曹以浮华交会之徒“旨在打击政治上的异己,为改朝换代清除障碍;魏明帝曹睿之退“浮华不务道本”旨在打击思想的异己,最终却自毁家门。  相似文献   

12.
死刑存废问题是世界范围内激烈争论的问题,目前我国学者也大都主张限制并最终废除死刑。死刑的历史悠久,自从有了刑法便有了死刑,但它最终要退出历史舞台。可是中国何时废除死刑?从时间上说,废除死刑是越快越好,但不能立即废除,而是要废除死刑的条件成熟之后方能废除。从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开始,逐步过渡到全面废除死刑,这是中国通往废除死刑的现实之路。逐步限制乃至废除死刑,应该着眼于人类文明法则的改善,唯有新的伦理和制度,方能剥夺死刑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存留养亲制度自北魏确立,至清末废除,一共存在了一千四百余年,在清代发展到其顸峰;本文以《刑案汇览》八十一例为蓝本,从微观切入,具体分析存留养亲制度在清代的适用标准;该制度体现了法律人性化的一面,对于推进我国死刑的废除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荆州处于今长江中游地段,在魏晋南北朝之际,荆州的地位逐渐突出,尤其是对于偏安江左的东晋和南朝政权。刘宋之际,宋武帝以遗嘱的方式确定荆州长吏的人选为宗室子弟,这无疑把荆州同刘宋政权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5.
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废除近年来较少适用或基本未适用的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此举再次引发死刑制度能否首先在经济犯罪范围废除的讨论。本文就经济犯罪的真正范围界定谈起,探讨经济犯罪首先废除死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藩王绝嗣等问题的出现,明代统治者以特恩的方式予以解决。但特恩藩王数量的激增导致明代宗室危机日益严重。嘉靖、隆庆和万历时期王室试图通过完善藩王继承制度来杜绝特恩。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特恩的发展,但制度的根本缺陷使特恩现象始终成为明代宗室的一大弊端。  相似文献   

17.
史学界凡研究中国古代封建屯田制度,多言刘汉,曹魏,李唐和朱明诸朝,绝少注意走宋时期,本文就北宋前期的屯田,从其产生的原因,状况,制度,性质及后果作出了初步的探讨,这对我们全面地认识或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屯田制度,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是北方地区水上交通的大动脉。曹魏及北魏等北方政权对黄河航运积极开发,三门峡及其以东峡谷航道不断得到整治。黄河上游部分河段及整个中下游河段都有航运利用。“黄河也曾千帆过”是这一时期并不少见的情形。受水文及政治因素影响,各河段的航运状况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罗涛 《当代地方科技》2011,(9):41-41,45
肉刑是中国奴隶社会刑罚体系的主体,因其耻辱刑和中间刑的双重性质,汉文帝废除肉刑,并没有提出具体完善的新刑来代替。自其废除之日就不断有复议肉刑的呼声,特别是魏共有三次复议肉刑的讨论,东晋元帝时的讨论也非常激烈。本文结合当时具体历史环境,总结这几次复议肉刑的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肉刑的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汉文帝废除肉刑后建立起来的新刑罚体系不合理,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自古帝王之临天下也,皆欲广树藩屏,崇固维城。”统治者在外敌的环伺下恐独木难支,愿遍设藩屏之国。增固连卫之城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但如何处理好封国与中央的微妙平衡,把持分封制度这把“双刃剑”是国势衰荣之关键。汉初昊楚七国之乱和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充分揭示分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频繁出现却难以持久的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