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浅谈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铮  芦涛  侯昕伟 《科技信息》2010,(17):I0334-I0334
有关《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寒冷地区)》的一点理解,望大家指教。  相似文献   

2.
对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专家公寓严寒地区超低能耗示范工程进行能耗计算分析,并将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与吉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65%)》要求进行能耗分析比较,在节能65%基础上再节能72.7%,折算下来被动式超低能耗的节能率为90.4%。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对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改善居住条件等问题高度重视,制订了技术法规和标准、规范。1996年7月1日起实施新的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按此标准建造的采暖居住建筑节能率均可达到50%,为保证这一标准的实施,需要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叶先报 《科技信息》2011,(32):378-378
引言建筑节能是国家确定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约为20亿平方米,其中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7.5﹪,可见节能迫在眉睫,因此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颁布了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1986《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以来,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标准和强制性条文。目前,我国有大批民用建筑在建,还有很多正在或将要进行节能改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深入贯彻执行,对节能住宅的检测评估与认定似乎成了一个热门课题,许多地方都在制定检测认定标准。那么在这个检测认定标准中,应该检测些什么内容,哪些检测项目有标准可依,哪些可借鉴采暖地区的节能检测标准,哪些尚需在制定评估认定标准时加以扩充完善,且应经相关专家评议后才能在实践中应用,结合中原地区节能展示中心的情况谈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6.
刘健 《甘肃科技》2013,(19):147-148,94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和《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都对采暖部分作了一些规定,并给出了相关参数的取值范围,就此对其中存在的一些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严寒地区典型城市既有非节能居住建筑的采暖能耗,分析二次输配管网及建筑本体的节能潜力.方法选择两家供热公司的两座换热站进行实地测试,对换热站、二次输配管网以及建筑本体3处节点进行数据收集,分析采暖季的供暖能耗水平以及各节点处的能耗损失.通过与《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2016)及《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2009)进行对比,得出各节点处的节能潜力.结果两座换热站间的各节点处的节能潜力差异较大,换热站的补水量处于较高水平.建筑本体单位面积耗热量平均值为0.343 GJ/(m2·a),85.7%的建筑满足过量供热率,换热站的二次输配管网热损失在20%左右,换热站的供暖能耗平均值为0.37 GJ/(m2·a).结论科学评估非节能居住建筑能耗水平和节能量,加强供热运行的管理水平,按需供热,制定合理的运行调节策略,可以挖掘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8.
提出基于BIM 技术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方案,探讨基于BIM 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方案设计流程。以某小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为研究案例,对居住区建筑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同时分析其节能潜力,依据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导则等规范设计出3套方案,利用BIM 技术对比3套方案的节能效果和节能改造费用,结合节能改造经济性分析,最终选择第1套方案。  相似文献   

9.
宁方伟 《科技资讯》2009,(31):63-63
建设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1995)要求新设计的采暖居住建筑在1980-1981年当地通用设计的采暖能耗基础上节能50%。其中建筑围护结构应承担30%,采暖系统承担20%。据统计,建筑物通过围护结构散失的热量大约占整个热量损失的70%左右,在围护结构中通过外墙损失的能量又占大约30%,实施建筑节能,增强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是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我单位工程外墙保温采用挤塑型聚苯板的保温材料作法。  相似文献   

10.
经济的发展,节约能源,做到可持续发展,国家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中的建筑节能工程中明确要求: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范),加强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达的全过程监管;加强城市改造,开展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节能型建筑示范(试点);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的生产和推广;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修订)、实施、  相似文献   

11.
运用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模型,计算各地市生产用能和生活用能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益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以分析河南省各地市的能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1)河南省生产用能比较优势区域分异明显.农业用能优势主要分布于开封、信阳、南阳、新乡、周口等农业产业优势突出的地市;工业用能比较优势主要分布于郑州、洛阳、平顶山、焦作、濮阳、漯河等工业优势突出的地市;建筑业用能优势主要分布于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许昌、焦作、南阳等地市;第三产业用能优势主要分布于郑州、洛阳、安阳、焦作等第三产业综合优势显著的地市.2)河南省生活用能比较优势与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城市生活用能优势型主要包括郑州、焦作、许昌、安阳、鹤壁等地市;农村生活用能优势型主要分布于周口、驻马店、信阳等地市.”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建筑节能的意义,分析了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措施,提出了做好住宅节能设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确定住宅建筑日照间距的棒影图综合分析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住宅建筑日照分析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对于正南向布置的住宅按照各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系数计算即可 ,但是对于不同朝向的住宅或老城区、周围建筑密集区的住宅 ,日照间距的确定较为困难。文章提出利用棒影日照图综合分析确定住宅建筑日照间距 ,对于解决这类问题是一种可靠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依据建筑节能设计执行的标准,介绍了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的设计方法,着重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登记表"法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热工计算表"法中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15.
夏热冬冷地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节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夏热冬冷地区7个典型城市住宅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个6层居住建筑模型,利用能耗模拟软件VisualDOE4.0,分析了屋面、窗户、遮阳及外墙围护结构各部件热工性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进行综合节能措施方案设计,分析不同围护结构组合方案的建筑能耗及节能率变化,最终确定优化组合方案,超过建筑节能25%的目标.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得很好,充分验证了模拟计算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新颁布的《河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提出住宅建筑规划中以及墙、窗、屋面等围护结构设计和选材中的节能措施 ,并与传统建筑在冬季采暖耗热量方面进行对比 ,用数字直观说明其节能效应 ,以期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 ,推动本省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 ,减少能耗 ,逐步改善日益恶化的城市大气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以具有寒地建筑特征的长春地区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太阳能技术的应用方法,注重对严寒地区居住建筑太阳能技术的应用现状及一体化技术应用方法的研究。从太阳能居住建筑的理论研究着手,进一步探讨居住建筑太阳能综合利用和建筑一体化设计的方法和可行性,力争在长春地区居住建筑太阳能综合利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勇刚  周后志  荣爱琴  王颖 《河南科学》2012,30(9):1292-1294
借助实验室和现场生产试验,通过多次调整材料的成分、配比、骨架结构、工艺参数及料浆温度等,研制出高效节能加气混凝土自保温砌块,其砌块的热工性能和力学性能均优于B04级砌体,并进行了建筑物墙体围护结构的传热机理分析,采用该砌体墙体,当墙厚为200 mm时,平均传热系数0.53 w(/m2·K),在65%的节能标准下,能满足国家节能标准中大部分地区居住建筑和部分地区公共建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以北京市某装配式民用住宅楼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装配式住宅全寿命周期能耗、耗及CO_2排放量的热力学计算模型。基于调研数据,应用此模型计算出该栋装配式住宅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能耗、耗及CO_2排放量;并与传统现浇混凝土住宅进行对比分析,作出能比变化曲线。针对装配式住宅特点,建立围护结构形成阶段热力学计算模型。结果表明,该装配式住宅围护结构形成阶段三项数据均高于现浇住宅;且能比较高,装配式住宅建造需要消耗大量高品位能源。拆除阶段装配式住宅建材高回收利用率有效降低能耗及CO_2排放量。假定建筑50年使用年限,全寿命周期内装配式住宅总能耗及CO_2排放量分别减少15.0%、12.6%;但能比略高于现浇住宅。建立的围护结构形成阶段热力学计算模型能客观评价两类住宅该阶段在能源消耗、能源结构及对环境影响的差异,结合装配式住宅全寿命周期热力学计算模型分析对装配式住宅节能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烨飞 《河南科学》2009,27(10):1305-1308
从节能和生态这两个角度上来定性地讨论了目前住宅设计的围护结构体系,对新型的生态节能型住宅围护体系设计观念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