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论,在我国文学史上,首推杜甫,他打破了“以文论诗”的传统,开创了“以诗论诗”的体制,用绝句体裁论诗,其优点是: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留日时期开始接触泰戈尔作品,并成为泰戈尔的崇拜者。他的泛神论思想以及早期诗歌的表现形态,都与泰戈尔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五四”后期,随着郭沫若思想的发展变化,泰戈尔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
了解郭洙若的人都知道,在他的大量文学作品中,出现过一系列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充分体现了郭沫若的女性文化观。如果按时间顺序,把“五四”到当代郭沫若笔下的女性形象分阶段地加以分析研究,就会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作为现代文化巨星的郭洙若,其女性文化观原来是传统的而非现代的。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作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早期的诗歌倡导与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品格。在诗歌理论上他提出了与“自由诗派”鼎足而立的现代诗歌格律理论,在创作上他为诗坛提供了一批形式与内容整合统一、可资范例的新诗。与此同时,他的诗论与创作也都留下了新诗诞生期的过渡痕迹。  相似文献   

5.
学者一般认为,姚燧是元初文坛“主气说”的代表人物,张养浩《牧庵集序》称其创作为“才驾气驱”。他既要求诗歌的“美恶风刺”作用,主张诗歌“吟咏性情”,又要求诗歌“欣戚一发乎情”。而所谓“才驾气驱”,其才其气,皆是因贯通理学而修养得来的纯粹和婉之气。姚燧的这些诗论主张,在元初北方诗坛与王恽卢挚共同开了元诗尊汉魏晋唐的先声;至宋亡,即与江南戴表元的“尊唐得古”诗论和赵孟颇的学唐复古交相辉映,不仅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而且汇合成席卷延祜以后元代诗坛的诗学潮流。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的诗歌关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诗论》中,而《诗论》的重要理论来源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但是,在推进“境界”说的过程中,朱光潜却把“境界”说情趣化了,这就是“情趣”说。“情趣”说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就外在原因而言,“境界”说的圆满自足,要求诗论转换思路,以获得超越;西方关学理论的渗透和对阐释力更强的批评标准的寻求,促使“境界”说的形成。就内在原因来说,是朱光潜本人的趣味主义人生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从审美角度分析郭沫若诗歌的崇高美。郭诗的崇高美表现在“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庄严生动的布局”三个方面。郭诗的崇高美是他思想个性、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在现代诗坛上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邓小平同志《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中指出:“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①这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不但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伦理遗产。郭沫若确立无产阶级伦理思想是有个过程的。他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教育,他生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对他有很深…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朱自清先生诗论的基本审美取向是“中和美”。通过朱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阐明他这种审美取向的成因及他的人生态度与文学审美态度的一致性。文章主要是从朱先生对诗的内容与形式、继承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与学习西方诗歌的表现手法、诗的风格与品味三方面的态度,观点及论述证实了他诗论审美取向的基本特征是兼容并蓄、雅俗共赏、雍容公正的“中和美”。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陶晶孙小说《木犀》与郭沫若小说《叶罗提之墓》在性意识描写方面的特点。认为陶晶孙小说《木犀》的性意识描写,在通常认为的日本的“物哀”、优美等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情绪及技巧之外,还隐约可见中国文化传统的道德、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小说整体美学风貌上的优雅、清美的韵致,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作家对“修饰性”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和作家自身“感受性发达”而“意志力薄弱”的个性心理的特殊性。郭沫若的《叶罗提之墓》是他的小说中最精致、最灵巧的篇什,郭沫若颇为引起争议的性意识内容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远肉欲而亲优美的倾向。比起《木犀》,这篇小说也更多地体现了郭沫若从“功用性”出发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改造利用,同时也体现了他刻意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的隐秘与真实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