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从经济视野分析、研究了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改革的必要性,讨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审批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及行政审批制度存在的合理范围、限制范围,并就这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重点项目、重点对象以及行政审批效率的提高、竞争机制和成本收益分析机制的引入、监管制度与责任制度的配套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缩小了审批范围、建立了多个行政服务中心、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等,但是还存在传统管制观念浓厚和审批范围不清等问题,在西方治道变革影响下,我们主张以服务型政府为指导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3.
2009年以来,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依据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对国务院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新一轮集中清理。  相似文献   

4.
入世后过渡期,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加速了,但行政审批依然存在:文件较多、效率低、审批行为不太规范等突出问题,行政审批制度有必要明确基本思路进行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5.
温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始于2000年,取得了巨大成效,也存在一定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内,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优先路径是加强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的顶层设计、完善行政审批权力监督机制以及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等。  相似文献   

6.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的必然要求。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形势下,各地方政府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以网上行政审批为抓手,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过多年实践,网上行政审批已初见成效,但要加大推进行政审批力度,还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认真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突破对策,有助于加快网上行政审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历程,分析在几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从明确改革目标、完善改革路径、加强改革监督、促进配套改革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出深化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自2001年全面启动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缩减了政府行政干预的范围,但仍存在一些深层次性的弊端,如审批范围过广、环节较多,行政审批服务理念转变较慢,审批权力寻租行为以及审批监督的滞后等。当前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不仅受到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和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等客观因素影响,也受到政府官员思想观念、利益博弈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从整合事项、提升素质、制度规范、约束权力和社会组织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以规范权力和保障权利为主线,由法制化向法治化不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兼具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改革任务,其法治化基本面向需向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深入。从政府与市场边界合理划分、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贯彻法律保留原则、有效保障公民权利角度探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法治化的必要性。改革法治化的基本路径可从价值理念、实体内容和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推进。  相似文献   

10.
某地一位农民想办一个养鸡场,前前后后盖了270多个公章,跑了两年多,等手续办下来,市场行情已经发生了变化;一名外商打算在某地投资,一年多过去了项目仍在审批过程中,看好的投资收益成了"黄花菜",外商在当地的招商会上失声痛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原有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日渐突出,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妨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已刻不容缓,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声。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多次强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势在必行,要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从2002年11月国务院首批公布取消789项行政审批项目以来,到2007年,已经取消和调整1992项行政审批项目,超过所有行政审批项目的一半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取消和调整了半数以上的审批项目。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步伐,电子政务在其中的应用也日趋深入。审批信息的网上公开、审批流程的网上流转、电子监察的全面推行,一系列电子政务手段的应用,不仅仅改善了审批质量,提高了行政效率,更使得我们的政府行为更加公正、透明,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正日益成为政府公务员队伍的共识,也让公众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了政府改革的成果。本期"新闻聚焦",我们采撷了来自吉林省、青岛市、大连市甘井子区这三个省、市、县三级政府应用电子政务手段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典型报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得电子政务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应用途径,而电子政务的应用,又有力地推进了行政审批的高效、规范和公正,可谓相得益彰。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都为我国政府改革和电子政务发展指明了方向,电子政务也必将成为践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承诺的神兵利器。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后,全国各地掀起了行政审批改革的高潮。认识当前我国"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机构的现状和其重要意义,对于进一步开展行政审批有着指导作用。但是,由于"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并未从根本上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其自身亦存在着一些问题。因而在实践过程中它也遭遇了一定的难题,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以期更好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行政审批改革是实现政府职能根本性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传递迅速、双向互动、公开透明、成本低廉等优势,有效解决目前行政审批行为“错位”、“越位”和“缺位”等问题,本文拟通过黄浦区网上企业注册”并联审批”系统成功案例的分析,就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谈几点初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行政审批中心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方法。从总体设计、网络设计、数据中心设计、安全设计、网络结构、信息管理、审批软件、业务流程等方面提出了晋城市行政审批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烟台市行政审批中心是根据国发[2001]33号文件精神和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体要求而成立的。要真正做到审批责任明确,审批程序严密,审批环节精简,审批过程公开,审批监管有力,就必须依赖于技术行政手段。以下谈谈我市行政审批中心的网络建设情况,与各地同行交流、参考。一、指导思想技术行政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行政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内涵。烟台市正在组建的行政审批中心网络,其承载的政务职能(主要是审批职能)涉及全市43个重要职能部门,419个审批项目,程序复杂,管理难度很大。只有通过技术行政,才…  相似文献   

15.
从行政审批所具有的权力特征人手,通过对行政法控权理论的分析,得出结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在于控制行政权力。  相似文献   

16.
论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推行的行政审批制度存在着先天不足,一是历史的人治理念的惯性影响,二是现实的法制建设不完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向,应集中在六个方面:1.依法规范行政审批的范围;2.公开透明行政审批程序;3.切实加大政府职能转移与完善中介组织;4.严格履行行政审批原则,5.创建有效的行政审批新机制;6.着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在不断探索政治体制改革与创新,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其中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一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如何运用先进的理念和信息化技术支撑,不断创新与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是政府审改部门和信息化建设部门追求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推政务流程再造工作,成都市专门成立了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暨推进并联审批工作小组,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并联审批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推进并联审批是一项行政工作,工作小组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以科学的方法对并联审批进行研究破题,将常见于企业的科学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政务事务之中,创新了行政工作,并在课题研究中将理论研究与实际行政工作结合起来,既研究形成了选定突破口的“较强代表性、较强社会关注度、具有可推广性标准“三项标准,”  相似文献   

19.
《安徽科技》2014,(7):6-6
安徽省科技厅始终把深化政务公开作为加强政务服务的重要环节,不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权力运行.丰富公开内容,强化监督评价,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升群众满意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确保了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20.
行政审批是政府的行政职能之一。我国行政审批制度发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完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均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行政审批制度也作出了相应调整与变化以适应新的实施环境。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研究行政审批制度,能够清楚地看到行政审批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并且可以预测它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