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冯友兰"抽象继承法"引起争论原因及重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引起学术界强烈的争议,至今尚未澄清。为此,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深入地剖析冯友兰“抽象继承法”引起学术界强烈争议的原因。主要是“新理学”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左”倾思想的影响,再结合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抽象继承法”进行合理的评析和确认。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在60年代前后曾在学术界引起过强烈的争议,至今尚未澄清。反思这一方法不仅对于研究冯友兰的哲学史思想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当前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中国化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客观地介绍“抽象继承法”是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50年代,冯友兰就如何对待中国哲学遗产问题提出了被称之为“抽象继承法”的观点。这一观点后引起中国哲学史界的广泛争议,受到了强烈的批判和否定。7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不断就冯友兰的这一主张进行重新讨论和认识。本文认为“抽象继承法”的真正的意义在于,冯友兰在当时的情况下提出“抽象继承法”.捍卫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4.
“抽象继承法”上世纪60年代前后曾在学术界引起过强烈的争议,但作为一种哲学史方法,不容否定其提出的理论合理性。“抽象继承”与“批判继承”是从不同的层面讲文化的继承问题,在理论上并不相悖。进一步厘清“抽象继承”与“批判继承”的关系,将更加有助于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史玲 《科技信息》2007,(7):209-209
我国《继承法》将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女婿,列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学术界关于该条的规定争议很大,笔者认为该条规定,既违反姻亲不是继承人的公认原则,又违反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相似文献   

6.
“顾氏循环”自1988年提出后,引起国内外制冷与工程热物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我国宣传媒介喻为:“世界大型空调业瞩目的突破”。是“世界最新技术”等。同时,也引起国内制冷与工程热物理学术界的争议。本文在分析顾氏循环的原理的基础上,对顾氏循环的定义,效率,工质及设备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顾氏循环实质上是劳伦兹循环,而多元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性能有待试验和工程实践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寻找认识抽象绘画的路径是我们欣赏、评判、吸收乃至创作抽象绘画的首要条件。抽象绘画既不是玄而又玄,高深莫测的神秘游戏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洪水猛兽。既不能盲目的反对、排斥,也无需过分的拔高和玄化。认识抽象绘画有两个路径:一是“抽象绘画是现代主义画家语言自觉的结果”;二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抽象’意识”。这两条路径能让常人更加深刻认识、理解、欣赏抽象绘画,亦可以提升专业画家语言自觉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针对“非功能”因素如何进行重新抽象的问题,提出了一个“面向参与者”的抽象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嵌入式软件系统中的可靠性问题,并初步对“非功能”因素进行了重新抽象。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冯友兰将理学概念转变为逻辑概念,超越但不内在了。但是冯友兰的目标在于对“宇宙”“大全”的把握,在此基础上使人的境界有一个根本的提升。但是对宇宙、大全把握之前必须对其有一个“性理”的确认,这两者互为表里。其目的在于通过“共相”抽象、超象的认识,超越个体对感性存在的执著,使人获得对自身在社会及宇宙中的确证,这个过程本身必然也必须内蕴道德直觉对形上学的参与。冯友兰将人的觉悟归结到灵明知觉的发展,他的问题在于“灵明知觉”本身有强烈的认识心的色彩,但是他在对“大我”的追寻与确证中自觉不自觉地修正了前述认识,实际肯认了道德自我的发展进程,但是他的根本进路既不纯粹是程朱式也不是陆王式,而是借助西学成为儒释道的混合体,在“成相”和“扫相”的矛盾中使人既看到观念认识的局限性,又看到观念认识及其超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成为个体精神修养的一种路向。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绘画基础对抽象认识的不足,表现在教学中长期呈现具象与抽象分离的模式。本文分别针对西方绘画作品和学院绘画基础的“抽象”问题进行思考,阐述了对绘画抽象认识的拓展。揭示具象表层之下藏伏着抽象,抽象形式之间有着理性形式结构秩序的支撑;同时尝试在绘画基础教学中进行形式结构抽象训练,使绘画基础在造型艺术中所涵盖的内容,更具有知识综合性、兼容性和创意诱发性。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抽象构成”的基本内容及它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抽象构成”在当前我国设计领域的研究和传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美是具体感性的形象”说提出质疑,认为事物是不是美,关键在它实际上能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体验;抽象事物是从客观世界中具体感性事物抽象、概括而来,是客观世界中具体感性事物的公共形式;根据形式对客观世界中具体感性事物和主体心理能力的关系,将形式划分为三个级别,从而确立抽象事物的美的地位;最后论证抽象事物引起美感体验的心理机制和过程。  相似文献   

13.
抽象行政行为具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抽象行政行为的大量运用,又会引发许多新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完善,保证抽象行政行为合法、公正地运行.从抽象行政行为的“根据”制定程序,司法审查制度以及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等几个方面,研究进一步完善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14.
由华裔人类学家许光撰写的《祖荫下》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书中以西镇“民家人”的家与亲属制度作为代表 ,分析整个中国情况的做法也由此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对西镇的重访发现经历了 50多年变迁的西镇仍然生活在“祖荫下” ,他们在七月祭祖的同时 ,会在正二月间祭拜当地的保护神———本主。他们的认同也存在着编撰家谱所呈现出的“汉人族源认同”与强烈的“白族认同”两个方面 ,是一种“双重认同”。“祖荫下”生活着的是一群不能仅仅用“汉人”来理解的多元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15.
人们正努力从传统的程序设计观念中逐步解放出来,寻求一种更远离计算机而更接近问题本质的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知识抽象是程序设计过程中萌发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有益的思想。本文提出了知识抽象对程序设计、对计算机软件产业的重要作用的观点,以期引起软件工作者对知识抽象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有无论     
本文分析了中国哲学、科学思想史中的形象有无观、抽象有无观、实体有无观以及生命意义有无观.揭示了有无观念与人类生存的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抽象和移情都不是以主客体分离而是以主客体融合为其本质的,因此,抽象和移情的对立并不意味着彼此仅仅相反,而是意味着二者是相反相成的,也就是说,种种艺术创作活动,大多或是偏重于移情,或是偏重于抽象,但只有移情没有抽象或只有抽象没有移情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无情感固然无艺术,然而对艺术最为重要的是能唤起艺术情感的艺术结构,换言之,结构既是情感的起点,更是情感的归宿。我们之所谓构形是从移情到抽象的美感性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的。总之,艺术创作是相对于一定对象“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的过程,就是艺术创作者依凭其心灵构形的过程,也就是从移情到抽象的关感性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费尔巴哈所谓的“人”只是感性直观意义上的“抽象的人”,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传统哲学的基础上,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论对人的抽象理解,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结合起来,最终在实践观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科学人本学。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对于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2条及《行诉解释》第3条当中规定的抽象行政行为是否应当列入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事项,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从权利保护与权力制约这一基本原则出发,我们应当依照抽象行政行为问题本身的性质,对其可诉性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立法进行相应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仁学是以其人生境界说为基础构建的一种情感伦理。与世间一切存在“同情”是冯友兰共情思想的道德表征,即人应以相恰切的情感和万物处于“共鸣”状态;“无我之情”是一种利他行为动机,它是按照人的“觉解”高低进行道德判断,并对世间万物所持有的情感性接受;“圣人”是冯友兰关于如何重构一个理想的社会,以及人所“应该”秉持的伦理生活的重要观点。冯友兰仁学以共情为核心,把情感视为社会道德建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