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期以来,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本文综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及技术方法,探讨了GIS支持下,叠加分析、多指标决策模型以及人工智能的各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并提出了应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夏季高温炎热,人们要求避暑的愿望强烈。选取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为一级指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日照、海拔、坡度为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对重庆市避暑自然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适宜避暑区域总面积27 264.48km~2,占重庆市总面积的33.09%,适宜避暑区域面积较多,其中最适宜区域面积12831.24km~2,较适宜区域面积8 180.86km~2,一般适宜区域面积6 252.37km~2;重庆市适宜避暑区域空间分布不均,多分布在海拔较高山区,渝东北和渝东南区域分别占适宜避暑区域总量的50.65%和37.71%,大都市区仅占11.64%。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江汉平原湖区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前提,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中,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土地的评分来确定其相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其过程一般包括选取评价因素,单因素评价,多因素乘权叠加即多因素综合评价。相对于传统的纯数值评价方法,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简洁,直观,易操作和快速等特点。运用GIS工具,对  相似文献   

4.
浅谈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立江  陆文学 《科技信息》2011,(5):I0148-I0148
现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已经广泛用于区域规划和评价的过程中,极大地加快了规划建设的速度。但是,随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广泛应用,它的缺点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简述了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实施步骤,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大连市金州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磊 《科技咨询导报》2011,(19):235-236
本文介绍了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常用模型,以大连市金州区为例,介绍了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包括评价单元的划分、选择评价因子及确定权重、确定评价模型及评分等级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宋博文  张维 《科技信息》2013,(15):422-423
本文综合考虑地形、地质灾害和土地用地类型等影响建设用地适宜性的指标,构建了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利用GIS技术集成DEM、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实现了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为今后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广东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平台,以1 km×1 k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地形、地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因子,构建模型计算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指数,揭示了广东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空间格局,探讨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自然适宜性和限制性因子。研究表明:广东省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29.6~91.2之间,整体格局是中部人居环境指数较高,往南和往北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比较适宜区的分布面积最广,占全省面积的67.46%,相应人口最多,占全省人口的71.07%;一般适宜区土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8.8%,相应人口占21.54%;高度适宜区面积占2.97%,人口占7.32%;临界适宜区面积、人口占比均最低,分别为0.77%、0.07%。地形起伏大是粤北的共同限制因子,水热匹配状况差是湛江、茂名的主导限制因子,地被覆盖稀疏是珠三角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限制因子,大部分一般适宜区同时受多个自然因子限制。  相似文献   

8.
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为研究区域,针对不同土地类型,综合分析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状况,在基础理论指导下,对西樵镇进行不同用地土地适宜性评价,并将结果划分等级,以此确定土地资源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我国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镇规划布局的基础,为城镇用地提供参考和依据.评价过程中,评价因子的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权重的设定最为关键,是各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根本差别.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土地质量的要求主要是地形和地质条件.我国近年大量开展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呈现以下特点:评价尺度以县市为主,并呈变小趋势;研究重点由平原转向山地,更加注重生态;新的评价模型、分析方法、研究视角不断出现,多因素综合叠加模型得到最广泛应用;评价因子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多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GIS广泛用于评价中,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精度.总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越来越成熟,理论和方法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西溪南村的选址、空间布局,结合人文环境、经济需求,应用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以及统计数据,利用ArcGIS数据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AHP)对研究区域的用地建设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西溪南村高度适宜建设的用地面积为3.92 km2,集中分布在村落北侧;中度适宜建设的用地面积为6.76 km2,分布村内道路通达处;低度适宜建设的用地面积为21.56 km2,呈斑块状分布在西溪南村中;不适宜建设的用地面积为56.14 km2,成片分布在村落中心、东南侧和丰乐河中心绿地。由于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的限制,西溪南村用地建设适宜性较低,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乡村发展方向,应合理规划建设用地,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1.
中西部资源环境及其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压力。本文就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主要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初步探讨资源环境开发与保护对策,以期能促进中西部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与整治。  相似文献   

12.
庐山西海旅游公路地处鄱阳湖平原与赣西北山区丘陵接壤部位的低山丘陵山坡谷地,从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通过并多次跨越柘林湖,公路的建设实施将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通过对评价范围内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针对本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营运各阶段,预测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优化环境和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对成都大学定位和龙泉十陵地域特征出发 ,分析和探讨成大新校园区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及相应对策 ,为新校园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出创意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131I是核医学应用中非常重要的核素,同时也是核泄漏事故中释放的主要裂变核素之一,其准确测定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描述了不同水环境中的131I的β计数测定法,并对海水、放射性废水等不同水环境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本研究中碘的化学回收率为85.39%~94.47%,平均值为90.90%;2)海水样品平行样中131I的体积比活度为0.673 4~0.735 1 Bq/m3,放射性废水平行样中131I的体积比活度为16.80~17.43 Bq/m3,平行样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的重现性很好.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穆棱沸石矿的储量大、品位高、沸石类型好、物化性能优良。通过对穆棱沸石矿的热脱水失重值、阳离子交换性能、热稳定性能、耐酸性能、吸附性能、比表面积、比辐射率、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等物化性能的系统对比研究 ,评价了穆棱沸石矿在相关应用领域中的优势 ,为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长江新螺段和长江天鹅洲两个白暨豚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比较研究,说明了两个保护区目前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可为白暨豚保护提供较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基础教育的直接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莉 《科技信息》2008,(12):14-14
地理环境影响民族基础教育有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两种方式。本文将从凉山彝区地理环境与教学用语、统编教材、教学计划等之间的关系,来论述凉山彝区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基础教育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安市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自然保护区评价的“自然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度是指保护区保存自然环境本底性质的程度,可用植被性质指标及珍稀物种指标来量度。考虑到由于珍稀物种保护级别不同,其保护价值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对珍稀物种指标进行加权。为了便于对比和评价,将自然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自然度分别反映出植被原生性、珍稀物种多样性及保护价值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自然资源禀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山西省土地、水、气候、矿产等自然资源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各类资源的禀赋及生产、加工、转换过程中的特征,以期为资源的深度开发寻找适宜的技术与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