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试论汉代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重视孝道与《孝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迄今为止的学者在谈到汉代文化时,往往忽略汉代的孝道与《孝经》。文章认为,汉代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孝道,汉代是《孝经》最流行的时期,《孝经》在汉代受到空前绝后的重视。与先秦、秦朝相比,汉代的孝道之风出现了新的动向:一是汉代皇帝高度重视孝道;二是《孝经》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三是汉代研究《孝经》的学者颇多;四是汉代对《孝经》的作用有所夸大。为什么当代学术界忽略了对汉代的孝道与《孝经》的研究呢?主要原因在于:历代学者的视野被风行于汉代的“五经”遮掩了。  相似文献   

2.
赞美劳动的图画热爱和赞美劳动创造,是所有民族的共同天赋。东方舞苑中也不乏表现劳动题材、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舞蹈。几乎东方各族人民在农林牧副渔各个领域的劳动生活,在舞蹈中都有生动反映和热情讴歌。日本的《八木小调》、菲律宾的《种稻舞》、朝鲜的《寺党舞》、缅甸的《丰收舞》……这些国家的农作舞,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特征、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等各有不同,尽管同样是表现对播种的憧憬和丰收的喜悦,却各有民族特色。比如《八木小调》,色调清新秀丽,好像吟读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而菲律宾的《种稻舞》则风格朴实纯真,有如稻农辛勤劳作的即景写照。表现渔民劳动的舞蹈,同样各具意趣。巴基斯坦的《渔夫舞》,以鲜明准确、生活气息浓郁的舞蹈语汇,生动描绘了渔民劳动的过程。织网、撒网、收网、取鱼等劳动动作,在艺术家维妙维肖的表演中,被活现于舞台。憨厚而富于幽默感  相似文献   

3.
傅毅关于舞蹈的名篇《舞赋》,淋漓尽致地描述了汉代舞蹈形态,并对当时极为盛行的盘鼓舞作了精美绝伦的描绘。傅毅在赋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乐舞观,并指出郑卫乐舞与雅声之别在于雅俗相得益彰。傅毅对这种俗乐新声的充分肯定,相对儒家传统的诗教,无疑是一种突破。  相似文献   

4.
《舞论》是现存最早的梵语戏剧学论著,对古印度梵剧的戏剧原理、剧作法以及舞台表演实践都做了全面、深入的论述。由《舞论》中的戏剧理论和舞台表演实践可以看出:《舞论》既与东方文化体系保持着紧密的审美契合,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表演模式;同时,《舞论》在时空概念、表演的结构与框架、角色的类型化方面,对印度传统表演艺术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牧誓》难题、文王舞阵之谜的破译为突破口,结合现代天文历史年代学研究的有关成果,通过对《国语》伶洲鸠论“七律”语的细致解读,澄清了“牧野阵法”、“文王舞阵”、《武》乐三者相互关联的历史真相,揭示了存在于其中的文化意味;《武》乐之舞容、曲调也相应得到了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6.
利用历史文献资料,结合体育舞蹈教学的专业技术,对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所谓"公孙大娘剑器舞"的道具、套路及其在中国舞蹈史上的地位作初步探讨。认为公孙大娘剑器舞是一种女子戎装持剑表演的健舞,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至少有四个套路,即剑器浑脱、西河剑器、邻里曲与裴将军满堂势,并从她成就了"草圣"张旭的书法艺术及其在中国舞蹈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来肯定公孙大娘剑器舞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非洲的鼓     
鼓,经常可以见到。鼓声,经常可以听到。这对大家不是陌生的。在渔猎时代以前,人们是以石磬来作舞蹈的伴奏。那时,正如我国古书中所说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种石磬,可以说是鼓的雏型或渊源。后来人们敲打中间空的树干,发觉这能使声音增大,因而制成了最古的粗陋的木鼓。到了渔猎时代,用野兽的皮,正式创制了鼓。到殷周时代,鼓已经是相当精致的伴奏乐器了。汉代的民间舞蹈,都是以鼓作为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汉书·郊祀志》中说:“民间祠尚有鼓舞乐。”除了舞人用手拊鼓之外,还有用足蹈鼓,这种舞称为縏舞,伴奏这种縏舞的鼓,便称之为縏鼓。  相似文献   

8.
王邦直是明代在舞蹈理论研究领域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他的著述《律吕正声》卷二十九至卷三十四大量引用了《尚书》、《礼记》、《乐记》、《毛诗》等儒家经典以及韩邦奇的乐舞思想,较为系统的记述了古代乐舞的概貌,为后世学者的"舞学"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借鉴作用。本文着重从乐舞的形式与作用、乐舞构图、乐舞的伴奏乐器、乐与舞的配合、乐舞的本质五个方面入手,对王邦直的乐舞思想进行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舞蹈教育是综合艺术,有利于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的修养;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美感、提高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自古也就有国家、社稷,以舞见兴衰的说法,舞蹈教育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的国家更加昌盛。  相似文献   

10.
泉州民间舞蹈部分存在一舞多形现象,如《踢球舞》,有梨园踢法、民间踢法,不断发展变异并出现在大型广场舞中。一舞多形并存共舞蕴含泉州民间舞蹈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踢球舞》等舞蹈中可看出泉州民间舞蹈与南戏、南音的关系,球手的动作则吸收南少林武术元素,其舞蹈功能的选择推动泉州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深刻反映出泉州民间舞蹈所包涵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1.
扬雄《方言》记载了众多的汉代方言词汇,这些宝贵的历史语料不仅反映了汉代各地方言分布情况,还为管窥整个汉代社会体系提供了相对详尽的资料。通过整理发现,《方言》一书中囊括了有关汉代政治和经济体系、社会阶级关系、生产力水平以及战事物质配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且这些都是社会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要素。希望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立足《方言》词汇,尽可能窥见汉代社会体系的轮廓。  相似文献   

12.
该文根据《电工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针对南疆地区工科人才需求情况;在机械类.水利类《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辅导方式等方面展开教学模式改革探讨,提高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3.
《诗经》在汉代的经学地位早已被学界公认,但是对于其在汉代的文学地位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笔者从《史记》《汉书》《后汉书》这三部史传中搜集大量例证,旨在归纳汉人的诗学观点——言志说、讽喻说、发愤说,从而探讨《诗经》文学精神在两汉时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将汉代奏议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其说缘自蔡邕《独断》。然刘勰重在以内容分类,不及《独断》以文体格式、内容、上书途径分类科学。将《独断》之表述与汉代奏议文的实际情形相比较,发现《独断》中所言仅是对汉代公文一般情况之概述,事实上即使蔡邕本人所做奏议也没有完全遵守《独断》所言。  相似文献   

15.
凌艳芬 《科技信息》2013,(12):311-311
<正>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中国古代舞蹈文化是这宝贵财富中的一颗明珠。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舞蹈艺术也是如此。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翻开历史可以看到,我国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舞蹈,如《百兽率舞》是模拟鸟兽动物的原始舞蹈动作和欢庆胜利以及狩猎生活的再现;《葛天氏之乐》是原始社会的三人操也叫三人舞,它反映了先民们的原始宗教意识——即对天地祖先的崇拜。除此以外我国发现最早的舞蹈形象,是青海大通县"上孙家赛墓地"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文陶盆"。西周是我国舞蹈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产生了乐舞,经历了5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雅乐"、"雅舞",使舞蹈进入宫廷。汉代是我国舞蹈历史发展的第二高峰,《百戏》使各类文艺同舞蹈串演,舞蹈有了简单的故事。在这时期产生了许多好舞蹈,如《巴渝舞》、《盘舞》等,  相似文献   

16.
汉代《诗经》学的兴起以四家诗的出现为标志,而四家诗出现的时间基本是在文帝世或景帝前.在兴起的过程中,汉代《诗经》学呈现出治《诗》学者专门化、四家《诗》学师承渊源相同、四家诗存在着不同的流传地域、四家说《诗》要旨和方法相同等一系列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以“滋味”说为中心,考察了钟嵘《诗品》和印度《舞论》在使用这一概念时的相近性,认为《德国所藏敦煌吐鲁番出土梵献》中的《诗律考辨》为我们解读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在此基础上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的推论:《舞论》中的一些重要视点是钟嵘《诗品》“滋味”说理论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庆善乐》是唐代重要的宫廷音乐之一,是唐代"三大舞"之一和比较具有影响的燕乐大曲之一。因此,理清《庆善乐》的创作和变迁过程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它不仅可以勾勒出《庆善乐》不同时期呈现的舞容乐风,也可以探讨出《庆善乐》历史沿革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虚拟样机技术将推动《机械设计》教学体系的变革,和虚拟样机技术引入的最佳时机与意义。介绍虚拟样机技术可提高《机械设计》教学的可信度和虚拟样机技术加强《机械设计》教学的实践环节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孔子论《诗》、子夏《诗序》和郑笺在诠释“风雅颂”之“颂”时,均立足于盛德;《诗序》以“美盛德之形容”释之,郑玄径释之为“容”,并将其意义界定为德行广大崇高,至于“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后代的学者愈来愈倾向于离开盛德这一基本点,把《诗序》、郑笺所说的“形容”或“容”理解为舞容,严重误解了先儒的本意,模糊了先秦至汉代《诗经》学对帝王德行的高标准、高要求,也模糊了这一时期《诗经》学的特质。“风雅颂”再加“赋比兴”被称为六义,为历代《诗经》学的核心范畴。今人在诠释赋比兴时,喜欢称引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但往往以为朱熹把比解释为修辞学中的比喻。实际上,朱熹《诗经》学中比并非修辞层面上的比喻,而是更高一层的“作诗之法度”;被人们称为比喻的篇章,《诗集传》往往释之为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