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净距隧道在不同开挖方式下的力学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某公路隧道出口端隧道间距较小的实际情况,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软岩条件下小净距隧道在不同开挖方式下达到稳定后围岩和复合衬砌的力学效应进行了分析,同时,考察不同净距对中夹岩墙塑性区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工小净距隧道应慎重选择后继施工隧道的开挖方式;后继隧道施工的开挖方式直接对先行既有隧道锚杆、喷射混凝土和二次衬砌应力状态产生很大影响;中夹岩墙塑性区大小与净距紧密相关,同时,隧道埋深和围岩类别也是影响塑性区大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小净距隧道作为一种新型隧道型式具有良好的经济实用性,掌握爆破开挖过程中对邻近隧道的影响规律对小净距的安全可靠性十分重要。文章以莞惠城际GZ H-7标段为例,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小净距隧道爆破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通过研究开挖过程中邻近隧道各特征位置的水平和竖向位移值、速度与时间变化关系等,得到了小净距隧道爆破开挖对邻近隧道的影响规律,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超大断面小近距隧道支护设计中的围岩压力分布、位移变形特征问题,以牛寨山双洞八车道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考虑工程实际地形、工程地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开展了隧道开挖的施工力学形态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变形规律,探讨了小净距大断面隧道近接施工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小净距大断面隧道所表现出来的施工力学特性复杂,由于偏压的影响,围岩整体水平位移呈非对称分布,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南线隧道拱肩处,隧道拱顶下沉最大值发生在先行洞,隧道仰拱处隆起较大;应力集中在两洞仰拱和拱脚处.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隧道开挖后的动力有限元计算,分析了洞口段地震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评价了其动力稳定性.计算结果可为优化设计、指导隧道施工以及为隧道稳定性和支护结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浅谈小净距隧道支护结构设计原则与施工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净距隧道是介于普通分离式隧道与连拱隧道的一种结构形式,由于不受地形条件以及总体线路线型的限制,其较连拱隧道有施工工艺简单、造价较低的特点,愈来愈受到工程界的青眯。但小净距隧中间岩柱体厚度远小于普通分离式隧道,具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较为复杂。本文结合小净距隧道转岩的受力,变形特点,对小净距隧道的支护结构设计原则与施工步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隧道浅埋段岩体位移与应力动态过程,针对小净距隧道浅埋段的工程特点,对某隧道的岩体位移、支护压力进行了监测,在分析了监测结果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小净距隧道浅埋段围岩动态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小净距隧道浅埋段中夹岩柱岩体总是向开挖侧洞室发生形变且同一断面双线间支护压力区别较大,先行洞支护压力较后行洞高  相似文献   

6.
小净距隧道在京福高速公路上的实践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小净距隧道是介于普通分离式双洞隧道和连拱隧道的一种结构形式,工程应用中它有以下特点:其造价和施工工艺同普通双洞隧道基本相似;与连拱隧道相比它的造价要低、施工工艺要简单;双洞间净距比较小,有利于公路整体线型规划和线型优化。基于上述因素,该结构形式很适合在短隧道的建设中。由于小净距隧道的中夹岩的厚度远比普通双洞隧道要小,隧道的围岩稳定与支护结构受力要比普通分离式隧道要复杂,所以需要从设计、施工、监理、监控量测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施工和营运安全。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量二维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同时,结合紫坪铺隧道小净距段现场实测爆破振动数据,分析了小净距隧道爆破施工中后行隧道爆破对先行隧道的影响因素.研究了不同岩墙加固措施、不同施工方案及不同支护体系等情况下,小净距隧道中后行隧道爆破开挖对先行隧道的影响.得出先行隧道迎爆侧及开挖掌子面前后1B范围是影响较大部位,应加强监控量测的结论.提出了岩墙加固宜采用注浆加固、先行隧道初期支护宜及时封闭、掏槽眼宜远离中岩墙以及开挖进尺不宜大于净距的1/3等小净距隧道爆破施工的控爆措施.  相似文献   

8.
李福勇 《科技信息》2008,(34):136-136
本文以佛山市顺番一级公路大金山隧道为例,阐述小净距三车道公路隧道中央岩加固技术,通过预应力中空注浆锚杆对中夹岩进行预加固,并采取弱爆破开挖技术,确保了中夹岩的稳定,保证了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某小净距隧道适宜的开挖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全断面法、台阶法和单侧壁导坑法进行模拟,分析不同开挖方法引起的围岩应力云图,并重点对不同的开挖方法引起先行洞围岩及中夹岩柱的受力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在两洞仰拱部位出现拉应力集中区,两隧道之间最近的中夹岩柱是受力最为显著的部位,不同的开挖方法在周边围岩中产生的应力大小及变化趋势也存在差异,全断面开挖方法对先行洞周边围岩影响较小,台阶法的施工在两洞之间引起的应力较小。由此确定该小净距隧道先行洞采用全断面法,后洞采用台阶法进行开挖,通过现场实施,证明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三线隧道开挖的合理施工顺序,以大连地铁河口站站后折返线隧道与高河区间地铁正线隧道小净距三线并行段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分析和现场试验的方法,分析了小净距三线隧道地表沉降规律,提出了CR D工法与优化的施工工序.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施工顺序,能够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降,能够实现小净距隧道群安全快速施工.CRD法在大连地铁河口站折返线三线隧道开挖的成功实施,可为大连地区及类似条件下的隧道建设提供工程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牛湖山大断面公路隧道稳定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湖山隧道位于惠深高速公路,为双向六车道分离式隧道,设计拟定开挖方式为双侧壁导坑.为了验证设计的开挖方式是否合理可行,选取隧道右线洞口段一典型横断面,运用FLAC2D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隧道开挖且支护后最终的围岩位移、应力以及初期支护内力,确定了双侧壁导坑是适合该类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隧道的开挖施工方法,为以后类似的大跨度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超大跨度隧道开挖跨度大,结构稳定性差,全断面开挖跨度大,不同围岩级别施工工法不同,因此施工转换要求高。以老虎山隧道为依托,对进口段Ⅴ级围岩双侧壁导坑法和相邻段Ⅳ围岩交叉中隔墙(cross diaphragm, CRD)法两种工法施工转换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控制开挖起拱线高程一致,由双侧壁导坑法分部横向采用渐变方法过渡到CRD法,避免工法转换之间的时间间隔,减少了后期双侧壁导坑法临时支撑的拆除对围岩的扰动,从而加快了施工进度;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前后和转换过程中钢架受力都满足规范要求,工法转换过程中施工安全。研究结果对超大跨度公路隧道开挖时施工工法转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建的道吾山隧道为单洞三车道特长一级公路隧道,洞口Ⅴ级围岩浅埋段开挖跨径16.85 m,开挖面积163.55 m~2,原设计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变更后采用三台阶七部法施工。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以及施工过程中对隧道拱顶下沉、净空收敛,初期支护结构受力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围岩稳定性、初期支护结构安全。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三台阶七部法施工运用在三车道隧道Ⅴ级洞口浅埋段是安全的。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贵州省惠兴高速公路林场隧道为案例,具体分析公路隧道在浅埋、偏压、围岩软弱等不良地质情况下的设计思路与施工工艺,本着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采用合理的设计与施工方案,以确保隧道的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15.
高地应力破碎围岩地层在开挖隧道过程中极易发生大变形、钢架扭曲、局部垮塌等灾害。以天平铁路关山隧道为依托,通过监测两个试验段内的围岩压力、初期支护受力与变形、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的分布特征,来探讨高地应力破碎围岩地层中不同断面形式和支护参数情况下隧道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受力特征。结果表明:在以水平地应力为主的破碎围岩地层中,隧道开挖引起的变形以边墙水平收敛为主,拱顶沉降次之;高边墙小曲率断面形式的单线铁路隧道受力和变形均较大,而增大边墙曲率可有效抑制隧道开挖引起的变形,使支护结构受力更为均匀,受力状态明显改善。研究可为高地应力破碎围岩地层中隧道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作为特大断面公路隧道常用的开挖手段,双侧壁导坑法可以把大断面隧道划分为若干个小断面进行开挖,从而保证开挖过程围岩的稳定性。但是目前为止双侧壁导坑法导洞断面形式的设计标准还不够完善,为进一步优化其断面设计,以唐山市某隧道为依托,通过对软弱破碎围岩条件下采用对称曲率方式设计的侧导洞进行有限元模拟,对不同宽度侧导洞的洞顶沉降、围岩核心土应力及塑性区变化和临时支护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导洞宽度过大,容易引起衬砌结构内力过大,同时也不利于核心土的稳定性;导洞宽度过小,则会造成围岩应力集中程度过大,也会引起核心土上部分开挖时洞顶沉降过大而引起坍塌,此外导洞过小还会造成工作面狭窄,对施工造成不便,所以导洞宽度设计为7.2 m时较为合理。可见导洞宽度为整个断面宽度的三分之一时,将更有利于洞室稳定和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7.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对隧道安全施工和运营至关重要,采用现场监测方法是判定隧道围岩稳定性最直观的一种方法。以原坝子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对III、IV、V不同等级围岩初期支护后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进行系统的现场监控量测,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隧道围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隧道拱顶及周边位移一般稳定期为10~15 d,累计沉降量和周边累计收敛量随围岩等级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并处于允许范围以内,说明隧道开挖方式和支护方案是科学合理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条件下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监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隧道与前方大型溶洞应力集中叠加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陆家寨岩溶隧道施工期间,曾预报并揭露大型溶洞,施工过程中接近溶腔段围岩变形较大且伴随围岩块体脱落,给隧道施工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基于深埋球形洞室的弹塑性二次应力分布,结合新奥法隧道施工理念,利用FLAC3D模拟隧道开挖接近并进入大型溶洞的过程。在自重应力场下分析不同大小的球形洞室周围应力场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形洞室会在周围形成中心半径为1. 5倍洞室半径的应力集中带;隧道开挖接近应力集中带时,将引起隧道前方应力集中区与溶洞应力集中带的叠加;随着隧道继续开挖,叠加效应在下一个进尺完成后失效;分布在隧道两侧围岩,该叠加再分散的过程会造成拱顶、拱肩的变形增大,影响隧道开挖的安全。研究为中国岩溶隧道的建设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乌鞘岭隧道“无人化”立拱施工的需要,确定围岩在动态施工中的变形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在文献[16]的研究基础上给出了围岩拱顶沉降在动态施工中的解析解。并结合FLAC3D专业岩土数值分析软件,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同时模拟了围岩在真实时间下的施工力学响应,得到了立拱断面中拱顶与两侧拱脚在隧道开挖、立拱以及喷射混凝土等过程中的变形规律。以期为后续的新乌鞘岭隧道“无人化”立拱专项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针对在公路隧道开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环境,以广梧高速茶林顶隧道为工程背景,详细介绍了超前地质预报系统TSP203plus在隧道开挖施工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表明:该超前预报系统能够查明隧道掌子面前方100~200m范围内岩体的地质情况,主要包括节理、裂隙、溶洞以及含水状况等,还可估算出岩体的部分物理力学参数,为支护设计及变更施工工艺提供指导;同时应该明确,该预测系统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必要时应该采用其它的辅助设备来对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