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先秦汉语"所"字结构具有类型多样化、功能复杂化等诸多特点。本文通过考察《吕氏春秋》的"所"字结构用例,认为该结构中"所"字应为指示代词,并有"所+动"、"所+形"、"所+名"、"所+介+动"等多种结构类型,且相应地能充当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及状语等成分。  相似文献   

2.
依据“的”出于“者”及袁毓林“谓词隐含”等理论 ,求证了“NP +的”的渊源历程和结构理据 :“NP +的”来源于“NP +者” ,“NP +的”中隐含了“作、当”一类动词 ,它是“作 /当 +NP +的”的紧缩形式 ,其中“的”提取“(作 /当 )NP”的主语 ,这种“的”跟“VP +的”中的“的”是同一个名词化标记。从汉语的发展趋势看 ,“NP +者”演变为“NP +的”后 ,最终的结果将是名词化标记“的”的脱落  相似文献   

3.
传统语法认为,"被"字是汉语中被动构式的主要标志之一,并且只能引领及物动词形成"被+及物动词"结构,这种结构被认为是被动构式的原型范畴的典型成员。但是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示被动意义的结构:"被+不及物动词",并且这种结构大有发展迅猛之势.本文主要从句法特征,语义结构以及功能用法三方面对这种新型被动构式进行了认知视野下的分析,并综合说明该结构的出现其实正是人们不断在基于用法的认知基础上对语言的使用做出的不断互动。  相似文献   

4.
从语法规则上讲,副词不能修饰名词。然而,"副+名"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不合时宜的传统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已无法解释客观的语言事实,寻找其新的理论去阐释这一语言现象成了必然。现代修辞学理论中语言的显性和潜性为解释"副+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副+名"结构与潜语言显性化、"副+名"结构中名词潜词义显性化、"副+名"结构潜性功能显性化三方面的探讨,为"副+名"结构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时间结构"X+两天"具有时间概念表述模糊特征。基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论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时间结构"X+两天"展开描写和解释,认为"X+两天"结构所表示的时间意义必须同时结合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方法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太阳"、"月亮"、"星星"同为天体。可是在语言中使用的情况,却有所不同。普通话中,人们常说"出太阳",但极少甚至不说"出月亮"、"出星星"。本文主要从意义和人们的认知情感来分析"太阳"、"月亮"、"星星"进入"出+X"格式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吃"的搭配是汉语动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吃"与各类词搭配所表达的意义有模糊、不确定的特质,这其中往往涉及语用充实问题。语用充实是根据语境,把交际中的不确定因素确定化的过程,包括语用扩展和语用收缩两个方面。研究表明,在解读"吃+N"结构时,不能只关注动词的原型意义,还要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其中所涉及的语用充实,找出最佳关联,从而理解准确的交际信息。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被+V"的流行语,这种新结构并不是人们杜撰出来的,而是有它的语法和语义根源。通过比对"被"的原义和"被+V"新型组合的意义生成过程,论述"被+V"新组合的来源与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6):116-121
互联网依其自身发展,必然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这是一种融合、创新、共享的思维,贯穿人文关怀精神。"互联网+教育"利用大数据能够更好地实施精准教育,利用云计算可以推送开放性课程,利用网格结构致力于打造无边界学校,利用扁平化信息获取方式消解知识权威,由此创新教育,生成教育新业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避免可能存在的误区,确保"互联网+教育"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相似文献   

10.
女性是被男权主流社会边缘化了的“他者”。作为失语的“他者”,女性寻求真我成长的过程注定是辗转曲折的。而男权社会强大的话语权消解了女性追求自我的努力。女性的成长实际上是主流社会对其收煽的过程。从“我者”与“他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佛洛斯河磨房》中女主人公玛姬在父权社会中寻找身份之旅失败的强大社会根源:在父权社会语境中.玛姬是被“他者化”了的客体,注定无法实现自己所期待的身份,回归自然才是女性自我的真正归属。  相似文献   

11.
“着”作为时体助词一般用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动作的进行或持续。形容词在“形容词+着”结构中受“着”或“A着”结构的影响和规约,词性发生了游移。此时,既非典型的形容词,又非典型的动词,而是它们之间的一种过渡,语义也具有了动态变化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一定规模的语料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这么’+动词”格式和“‘这么一’+动词”格式既有相同点,更有不同点。“‘这么’+动词”中出现的动词种类多,有心理动词、行为动词、能愿动词,及物动词后面可以带宾语,“‘这么’+动词”可以单独出现,此格式除了表示已然动作、未然动作,还可以表示正在持续的动作。“‘这么一’+动词”中出现的动词少,仅为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害怕、想”,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这么一’+动词”不能独立单说,不能表示持续动作,由于“一”的存在,此动作都是已然的。  相似文献   

13.
时态标记"着"与连动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着"在连动式中的隐现条件;第二,"着"与连动式中动作的时间顺序;第三,"着"对连动式语意诠释的影响。汉语时态标记"着"除了与连动式中的第一个动词的类型有关之外,还必须考虑连动式中两个动作进行的时间顺序以及影响连动式的语意诠释。  相似文献   

14.
“所”字结构中的“所”字是个颇具争议的文言虚词.通过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具有指代上的模糊性和句法上的粘附性,“所”字实属具有指代意义的结构助词,而“所”字结构中的“所”是代词的说法与词类的划分标准存在冲突.不同类别“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句法语义具有差异,应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助词“着”使用偏误及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动态助词“着”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留学生尤其是欧美学生在使用中出错率极高;我们将“着”与英语进行体作比较分析,认为前者具有“持续”的特征,后者具有“限制”的特征;并以此辨析“着”在使用中的偏误,为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近代汉语助词"着""了"用法和意义的历史演变研究,尤其是元代汉语助词"着""了"的研究,指出元代汉语存在助词"着""了"混用的现象,而不是语法分工不清,这种现象可能与语言接触有关。  相似文献   

17.
"VV着"结构中的"V"既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当前,"ABAB着"格式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文章对其发展轨迹、句法功能、语义特征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描写。  相似文献   

18.
从共时层面入手,分析"这不"作为话语标记的理由,认为其核心意义是"证实性",说写者为强化所述内容的认知突显度,运用"这不"对所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述举例等。在此基础上,从语篇角度考察"这不"的语篇组织功能,指出它既能标示整体连贯,也能标示局部连贯,前后语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有例证关系、解说关系、因果关系和承接关系等四种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19.
同是处在动词后面的“在”,由于受汉语韵律节拍的影响,它们在句中所发生的组合关系和充当的词性与句法成分是不同的,因此,不能作相同的处理。粘附性、语音停顿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动词后面的“在”的组合关系、词性和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