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丽 《科学之友》2008,(4):18-19
类人机器人技术发展至今,虽然还称不上惟妙惟肖,但科学家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一直致力于让机器人更加智能化。这使得如今的机器人不仅在外形上与人类更加接近,也具备了越来越多的神奇功能。  相似文献   

2.
美国加州大学近日宣称,他们的科学家正在将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结合起来,首次研制出"身上长有肌肉"、高度不到1毫米的超微型机器人.  相似文献   

3.
<正>根据环境实时变化的"人造伪装"一直很难实现。日前,韩国科学家团队研制出了一款以变色龙为灵感的软体机器人,该机器人能根据背景实时变色。这项研究标志着可穿戴伪装技术的巨大飞跃,同时对下一代技术具有启示意义。该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开发人造变色龙的新策略,他们将热致变色液晶层与纵向堆叠、有图案的银纳米线网络进行集成,再结合颜色传感器和反馈控制系统,制造出了"人造变色龙皮肤"。研究人员将其应用于一个软体机器人上。演示表明,该机器人能探测局部背景颜色,并根据周围环境进行实时变色。  相似文献   

4.
在2001年的太空计划中,飞往木星的“发现号”宇宙飞船将由一个被称为HAL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控制。这个HAL人工智能机器人原定在1992年1月12日投入运行。但是,到了那一天,HAL人工智能机器人并没有完成。于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罗德尼·布鲁克斯教授决心创造一个更新一代的机器人,将类人的智力放进机器人的身体中。 这种代替HAL的新一代类人机器叫做Cog,它是集计算机芯片、电机、关节、杠杆、电缆、电线和摄像机于一体的组合体,装在一个黑色阳极化的铝制框架中。Cog现在已安装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中的一个灰色的钢座上。 目前的Cog类人机器人还仅仅只有头、颈、肩、胸和腕,但它已经比其他机器人更接近于科学幻想中的类人机器人。一般,当我们想像机器人时,大多数人往往将机器人想像成一种机械动物,但Cog的创造者们将赋予Cog接近人类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机器人"(Robot,音译为"罗伯特")一词来源于捷克语,它在1924年的含义是"人造工人".据调查,机器人从1981年到2000年间给美国创造了6000亿美元的财富,预计到2005年,全世界的机器人将超过百万.机器人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翰·菲尼克斯惊呼:"21世纪人类将真正进入机器人时代,人类创造的每一份财富都将包含着‘机器人'的功劳!"  相似文献   

6.
走进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的机器人实验室,便有一台名叫中国"先行者"的机器人亲切地向人们打招呼:"您好,我是国防科大研制的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欢迎您来参观,希望得到您的关心和呵护."这位具有人类外观特征、能模拟人类基本行为动作的机器人,身高1.4米,体重20公斤,是我国科技人员10年艰苦攻关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又一次闪光.  相似文献   

7.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近日开展了一项有关人造皮肤机器人的研究。科学家给机器人装上人造皮肤,并开发出一种新的传感器技术用以实现机器人身体部位的接触反馈。其目的在于使机器人能够对孩子在与其玩耍时的不同情形做出反应,帮助开发孩子们适当的社会交互能力,如:不要太好斗。  相似文献   

8.
美国加州大学近日宣称,他们的科学家正在将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结合起来,首次研制出“身上长有肌肉”、高度不到1毫米的超微型机器人。据悉,科学家为这种超微型机器人安装了“肌肉”和“骨骼”。然后,再通过纳米级的物质表面化学特性,给肌细胞发出移动信号,肌细胞收到信号后就会做出动作,而且是像真的肌肉和骨骼那样的动作与“生物机能”。由于这些机器人的结构上使用了铰链,可以前后移动并弯曲,并可接收无线电信号,作出与真的肌肉一样的动作与反应。科学家在试验中使用的肌细胞取自心脏组织,因而这些细胞会生长、繁殖并自我结合。并非幻想的…  相似文献   

9.
能源危机促使人类大胆地寻找替代能源.美国科学家希望利用模拟太阳中心核聚变发能原理,打造出微型"人造太阳",为将来探索新能源带来希望.美国"人造太阳"于2009年春季首次点火.参与此次科研工作的主要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0.
正如果让机器人也有自我意识,或许也会让我们人类更了解自身。关于"自我"有一个很关键的说法:我们不该把自我看成一种本质,而应该视其为一组过程。"自我其实产生自一系列的过程",这一观点使科学家们备受鼓舞。他们认为,我们可以在机器人身上人工建立起自我意识。这是一个把自我意识完全解构,再一片一片重新拼回去的过程。科学家们通过持续地合作研究,对自我意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虽然接下去的路还很  相似文献   

11.
<正>仿人机器人是具有类人的外貌特征和运动功能的一种先进智能体,是未来家用化机器人的主流发展方向,其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模仿人类行为的同时提高系统运动的稳定性.最近的一项研究从机器人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上、下肢的运动协调问题,上身运动对整个身体运动模式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上身的运动使得既能模仿人类的行为又能提高系统的运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坚守还是改变 在未来的3万年甚至10万年里,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的样子会和现在一样吗?假若你相信某些未来学家的话,他们会告诉你,我们将最终变成机器人。当然,这是一种生物机器人,和纯粹的机器人不一样。这些科学家说,未来的人类有可能成为由微电子和生物体组成的结合体.它可以是具有人类大脑功能的机器。亦可以是具有电子大脑的肉身。事实上。在今天,这样的结构已经出现了某种雏形,例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制造出了一种电子芯片.它可以替换人类大脑里负责控制短时记忆和空间知觉的海马体。在人类的大脑中,海马体经常会因老年痴呆症和中风受到损伤,而这种芯片就相当于一个人造的海马体。它可以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大脑机能。  相似文献   

13.
<正>罗塞塔任务夺得了此次《科学》201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的冠军,以下荣登亚军榜的九项研究涵盖了生命科学、空间科学、人工智能以及人类考古学等诸多领域。懂合作的"机器人"不需要上司机器人在与人类合作方面一直都表现得越来越出色,然而2014年有好几支团队的研究表明,机器彼此之间也能合作,无需人类的监督。机器人科学家一度还绞尽脑汁要改善机器人个体感知周围环境、对新的情况作出反应的能力,那时候,让一队队机器人各自执行任务似乎看起来还不到时候。可是在数  相似文献   

14.
王燕 《科学之友》2004,(3):46-47
据SPACE网站目前的一篇文章报道.虽然一些媒体透露.美国总统布什有可能宣布重返月球计划.但迄今为止,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并未公开确认此事.也不知道是否有人愿意冒险探索火星。有人认为.用机器人探索太空是进行大多数太空研究最可行的方法.不过也有人对此并不认同。他们说,只有人才能对其他星球进行真正的研究.解答有关人类起源和命运以及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等科学家最想知道的问题。对于太空梦想者和有实际经验的科学家而言,人类进行太空探索会为人类带来有利可图的商业机会。也许最为重要的是.可以继续人类探索太空不变的梦想。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曾推出过一部有关机器人的科幻影片,内容是说由于机器人的脑中植入了动物细胞,机器人变得像人一样会思考,并且和人争夺统治世界的霸权,这部名为"未来世界"的科幻电影收到了极高的票房价值.今天,影片"未来世界"中的预言部分已经正在付诸实践.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到2030年,计算机或机器人将拥有和人类大脑一样的储存容量和处理速度,甚至能完全代替人类思考.  相似文献   

16.
2006年,科学家重返"失落之城",他们使用两个机器人潜入2000多米的海底进行考察. 机器人将它们在海底所见到的景象拍摄下来,再通过电缆将图像传回停泊在水面的母船上.置身船上的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控制室里的荧光屏清晰地看到"失落之城"中的那些白色塔形物.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这是我们都很关注的话题。结合现代机器人的一些发展趋势,美国、德国、英国等国的科学家都纷纷表示,人类的终极形态将是生化机器人。甚至有科学家表示,未来的人类和机器人的界限将逐渐消失,人类将拥有机器人一样强壮的身体,机器人将拥有人类一样聪明的大脑。到了那时,人类将不再为疾病和死亡而过度担心。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这是我们时常都很关注的话题。结合现代机器人的一些发展趋势,美国、德国、英国等国的科学家都纷纷表示,人类的终极形态将是生化机器人。甚至有科学家表示.未来的人类和机器人的界限将逐渐消失,人类将拥有机器人一样强壮的身体,机器人将拥有人类一样聪明的大脑。到了那时,人类将不再为疾病和死亡而过度担心。  相似文献   

19.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环境变化报告以及其他一些研究报告,有人给出了一张令人震惊的时间表,对未来100多年中地球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进行大胆预测。的确,现在地球拥有65亿人口,这是地球上人类十分拥挤的时候,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日益恶化。如果人类不能采取更加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地球可能发生灾难性变化。当众多科学家都在谈论"人类时代"给地球带来的破坏时,有科学家却另辟蹊径地探讨另一个问题:没有人类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他们预测,如果人类在一夜之间突然从地球上全部消失,地球的变化几乎马上可见:照亮夜空的人造灯光开始熄灭,一周内全世界的核反应堆发生爆炸,之后,各种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大气和水摆脱污染困扰,城市和道路坍塌成为废墟,最终化为乌有……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涉及的并非关于"世界末日"的话题,并未对人类为什么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进行严密阐释,只是简单假定了"人类突然消失"这个前提。  相似文献   

20.
正并非只有人类在怀孕时才对食物有强烈的渴望。一种鸟类的雌鸟在孵卵的同时似乎也渴求着某些特定的食物,而它们的"丈夫"则百般迎合着"妻子"时时变化的口味。新西兰的科学家正在野外进行研究:雄鸟是否去满足以及如何去满足它们配偶的特定食物渴求。他们跟踪研究了16对新西兰知更鸟,他们把黄粉虫和两种昆虫的幼虫提供给正在孵卵的雌鸟。雄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