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万伶  赵亮 《中国西部科技》2010,9(6):14-15,43
瓦屋山电站引水隧洞地质条件较差,V类围岩占隧洞总长的40%,在施工中遇到多处围岩失稳和塌方,通过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了安全、可靠、无后患,施工经验值得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2.
瓦屋山电站引水隧洞地质条件较差,Ⅴ类围岩占隧洞总长的40%,在施工中遇到多处围岩失稳和塌方,通过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了安全、可靠、无后患,施工经验值得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3.
喻常华 《科技信息》2011,(4):311-311
在隧洞开挖施工中围岩类别相对较差,特别是隧洞涌水较大,经常出现坍塌的现象,致使开挖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隧洞开挖施工中时常遇到断层的开挖,为了保证施工安全,根据以前隧洞开挖施工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处理方式,对不良地质条件开挖支护施工制定相关的处理措施,以便在出现问题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避免造成更大的塌方和损失。  相似文献   

4.
在水工隧洞开挖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有不良围岩段的施工处理技术方案的制定,这是施工的关键。笔者结合隧洞施工技术经验,对断层、破碎带、塌方、冒预、地下水涌出等不良围岩情况处理方案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王明铜 《科技信息》2012,(27):369-369
铁尺梁隧道地处海拔高(3085m左右),地质复杂的岷迭山系地带,地质条件主要为:中厚层状泥岩砂岩夹千枚岩,裂隙水发育,在开挖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等原因发生了塌方。通过对塌方体进行临时支护、清渣、重新加强支护、二次衬砌等处理措施,达到了安全、保证质量、经济的目的,现本人就自己的一点施工经验对同类条件围岩隧道的塌方处理浅谈一点意见,愿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黄跃 《科技资讯》2006,(9):51-52
葵岗隧道地质状况复杂,围岩岩体软弱破碎,存在有煤系地层.人工堆积层等不良地质,隧道掉块,塌方现象多次出现。该文针对隧道掉块.塌方情况,简要介绍了塌方原因及塌方发生后相应的加固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刘清兵 《科技信息》2012,(35):I0369-I0370
通过对老挝南俄5水电站长距离地下隧洞的施工中,对隧洞开挖过程中出现的塌方次数的统计,并结合隧洞断面大小、支护形式及支护参数,分析隧洞塌方原因,总结出不良地质条件下隧洞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龙开口输水隧洞工程15号隧洞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该隧洞的整体支护方案以及塌方段的支护方案.15号隧洞地质条件处于破碎围岩带,因此在穿越复杂地层施工过程中选择的是锚喷法支护方案.本文从锚喷法在支护过程中各部分的受力、加固机理出发,分析了加固结构对围岩的治理效果,并对施工中坍塌地段具体支护方式做了详细说明.该隧洞中在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塌方治理方法对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围岩支护加固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栎斜隧道是宁波象山港大桥公路中的一座双向四车道连拱隧道,出口段存在明显的偏压现象,围岩较破碎,地质条件复杂.左洞出口段遇大雨侵蚀后围岩变形突然增大,变形速率加快,致使洞口出现塌方.通过对塌方段主客观原因的分析,采用洞口刷坡、打设长管棚并喷射混凝土的综合方法加固处理.同时在处理段洞内增设监测断面进行周边收敛位移、拱顶下沉和地表沉降监测等监控手段,并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监控量测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相同,表明处治措施得当,隧道洞口围岩基本趋于稳定,效果良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T BM 在吉林中部城市引松供水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敞开式TBM 为主介绍了常见的TBM类型及发展现状,结合吉林中部城市引松供水项目论述了不良地质因素,如软弱围岩变形、隧洞突涌水、岩爆、塌方对敞开式 TBM 掘进的影响,重点论述了针对不同因素采取的处理措施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玉溪至磨憨铁路曼勒一号隧道为依托,对西南地区岩溶富水隧道坍塌进行处治并预防,建立基于隧道坍塌机理的隧道坍塌力学计算模型,采用理论分析结合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 GTS NX模拟的方法分析了隧道坍塌段围岩及初支稳定性,并提出有效的处治措施。结果表明:坍塌段隧道模型拱顶沉降量为48.5 mm,拱腰水平收敛量为111.53 mm,围岩变形量较大,发生坍塌事故的风险较大;围岩塑性区出现在上中台阶掌子面,应变最大值为7.85×10-2,发生塑性破坏可能性较大;隧道坍塌段初支所受拉应力和压应力分别达到了19.68 MPa和17.89 MPa,根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抗拉极限强度为2.0 MPa,抗压设计强度为12.5 MPa,支护结构承受荷载过大易发生破坏。隧道施工现场地下水渗漏对砂泥岩地层围岩稳定性有重大影响,小范围溜塌最终导致大范围围岩失稳坍塌、初支破坏。根据现场实际工况,采用双层超前小导管补强支护对坍塌段进行加固,隧道坍塌段处治效果良好,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指导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山区深埋隧道塌方机理,以乐西高速大凉山2号隧道工程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模拟塌方段围岩稳定性,对隧道塌方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处治措施,并通过现场监测验证其合理性。结果表明:该段处于泥砂岩地层与灰岩地层交界处,节理裂隙发育,岩体松散破碎,裂隙水的渗流使围岩稳定性降低导致隧道塌方;塌方段拱顶沉降量为177.02 mm,拱腰水平收敛量为68.21 mm,围岩变形量较大;围岩塑性区出现在上中台阶掌子面,应变最大值为3.027×10-2,将发生塑性破坏。采用大管棚+双层超前小导管补强支护对塌方段进行加固,处治效果良好,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指导借鉴。  相似文献   

13.
高地应力破碎围岩地层在开挖隧道过程中极易发生大变形、钢架扭曲、局部垮塌等灾害。以天平铁路关山隧道为依托,通过监测两个试验段内的围岩压力、初期支护受力与变形、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的分布特征,来探讨高地应力破碎围岩地层中不同断面形式和支护参数情况下隧道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受力特征。结果表明:在以水平地应力为主的破碎围岩地层中,隧道开挖引起的变形以边墙水平收敛为主,拱顶沉降次之;高边墙小曲率断面形式的单线铁路隧道受力和变形均较大,而增大边墙曲率可有效抑制隧道开挖引起的变形,使支护结构受力更为均匀,受力状态明显改善。研究可为高地应力破碎围岩地层中隧道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超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及效果,依托隧道大变形事故案例,对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原因进行分析,结合隧道地质条件及围岩特性,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围岩变形控制技术及施工工艺,并应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对3种加固措施工况下的变形及应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超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围岩变形主要表现为前期变形速率大,变形持续时间长,累计变形量大,拱顶最大累计沉降为124.3 cm,围岩变形受开挖扰动和持续降雨影响显著;采取临时套拱加固有效抑制变形的持续发展,避免塌方事故的发生,而径向注浆加固和强化支护参数为后续顺利完成大变形段换拱施工提供安全保障;浅埋偏压地段采用地表超前预注浆技术,有效地改善上覆围岩特性,后续施工累计变形均在预留变形量范围内,确保了施工安全和进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正习高速公路隧道浅埋段开挖过程中坍塌冒顶事件进行分析,提出冒顶处治措施,并建立隧道风化残积深度处于拱顶以及拱顶以下1 m的数值模型,进行无超前支护不同开挖步距的变形特征数值试验,试验表明无超前支护情况下即使采用上下台阶法对隧道进行开挖0.6 m,拱顶的围岩变形最大仍达到3.578、4.789 mm,隧道拱顶残积体对隧道开挖后续支护作业产生较大安全风险。在风化残积深度处于拱顶以下1 m时,原设计小导管纵向间距由2.4 m调整为0.6 m后,开挖0.6 m的拱顶最大变形由2.348 mm降低至1.747 mm,结合现场坍塌冒顶事件,为确保后续隧道浅埋土岩复合段落施工安全,提出了冒顶防治措施并在隧道开挖施工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大跨扁平超大断面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影响,以连霍高速杏花村1号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FLAC3D对V级围岩进行数值模拟,对双侧壁导坑法和三台阶四部开挖法在隧道开挖时的位移、塑性区、初期支护应力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适用于大跨扁平超大断面隧道不同地质条件下安全经济的开挖方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开挖时,采用三台阶四部开挖法的隧道拱顶位移、临时支护结构的应力、隧道岩体周边位移较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大。双侧壁导坑法安全性更高,对围岩位移的控制效果更好,为今后此类工程的施工提供经验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针对深埋超大断面隧道穿越近水平岩层的围岩稳定性问题,建立了局部近水平岩层结构力学模型。认为局部岩层的垮塌失稳为掌子面后方应力重分布形成的均布竖向荷载,及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力学模型的弯拉脆性破坏和剪切塑性屈服过程。通过针对依托工程验证了深埋超大断面隧道,建立局部近水平岩层结构力学模型,分析围岩垮塌失稳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并提出了超大断面深埋隧道近水平围岩失稳后的合理处理措施。研究成果可为深埋超大断面隧道局部近水平岩层结构垮塌失稳及其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隧道坍塌的危害性,分析了在软弱围岩中开挖及施工中坍塌的原因,从开挖、支护、改良、加固等方面,提出了软弱围岩施工中应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作为特大断面公路隧道常用的开挖手段,双侧壁导坑法可以把大断面隧道划分为若干个小断面进行开挖,从而保证开挖过程围岩的稳定性。但是目前为止双侧壁导坑法导洞断面形式的设计标准还不够完善,为进一步优化其断面设计,以唐山市某隧道为依托,通过对软弱破碎围岩条件下采用对称曲率方式设计的侧导洞进行有限元模拟,对不同宽度侧导洞的洞顶沉降、围岩核心土应力及塑性区变化和临时支护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导洞宽度过大,容易引起衬砌结构内力过大,同时也不利于核心土的稳定性;导洞宽度过小,则会造成围岩应力集中程度过大,也会引起核心土上部分开挖时洞顶沉降过大而引起坍塌,此外导洞过小还会造成工作面狭窄,对施工造成不便,所以导洞宽度设计为7.2 m时较为合理。可见导洞宽度为整个断面宽度的三分之一时,将更有利于洞室稳定和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