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2 毫秒
1.
《河南科学》2016,(5):698-701
为给豫南区当前生产条件下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多年来在河南南部水稻区布置水稻肥效田间试验,并用ASI法对基础土壤样品进行测试分析,以缺钾素区(NP)与推荐施肥区(NPK)水稻相对产量50%、50%~75%、75%~95%和95%为标准,分别将对应的土壤有效钾分成"极低"、"低"、"中"和"高"4级.研究显示运用ASI法测定的土壤有效钾含量与不施钾小区水稻相对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水稻相对产量50%,50%~75%,75%~95%和95%对应的土壤有效钾指标,可以得出水稻区土壤有效钾"极低"指标为49.5 mg/L,"低"指标为49.5~85.5 mg/L,"中"指标为85.5~125.5 mg/L,"高"指标为125.5 mg/L.据此建立的水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推荐施钾量为:速效钾含量小于49.5 mg/L,钾肥推荐为150 kg/hm2;速效钾含量为49.5~85.5 mg/L时,钾肥推荐为120 kg/hm2;速效钾含量85.5~125.5 mg/L时,钾肥推荐为90 kg/hm2;速效钾含量大于125.5 mg/L,钾肥推荐为45 kg/hm2.  相似文献   

2.
辽宁地区玉米种植长期实行浅耕旋耕作业,过量施用化肥,有机物料投入少,导致土壤结构退化、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为了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展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施肥方式对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设不施氮肥对照、常规施肥、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和秸秆还田+分层施肥4种处理,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秸秆还田处理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其中秸秆还田配合分层施肥效果较好,2020年玉米产量提高了17.68%,并且该处理比秸秆还田配合常规施肥产量增加了4.65%。秸秆还田处理明显增加玉米氮素吸收量,尤其秸秆还田配合分层施肥处理随着秸秆还田时间的增加效果更明显。秸秆还田处理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钾含量,但分层施肥与常规施肥间无显著差异,对土壤全磷、全钾、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影响不大。可见,秸秆还田+分层施肥有利于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400个不同地貌耕地土壤样品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等5项土壤养分测试与统计分析,按照平均指标体系,对嫩江县耕地土壤现状进行科学合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嫩江县土壤酸性,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属于丰富水平,速效磷属于很丰水平.在农业生产上应增施有机肥,适当增施氮肥,减少磷肥化肥用量,增施生物磷肥,钾肥可保持现有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辽西北干旱风沙地农田抗旱增收的问题,用化学和农田试验的方法,对辽西北风沙区农田土壤的养分状况和培肥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农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1 g/kg、45.7 mg/kg、4.0 mg/kg、13 mg/kg,含量水平均较低。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磷肥对作物产量无明显的增产效果,增施钾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特别是干旱年份可增产45.6%~63.5%。说明在目前的施肥水平下,氮、磷养分已不是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土壤中有效钾质量分数的下降已经上升为主要限制因子。该区农业生产上应加大有机肥的投入,调整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  相似文献   

5.
南阳盆地施肥调查与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网格法结合村庄地块采集土壤样品,调查农民施肥状况.土样分析数据表明:南阳盆地土壤养分状况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4.63g/kg和68.62,16.20,76.26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有机质、土壤速效磷质量比分别提高了24.0%和200%,而土壤速效钾质量比下降了50.1%.调查资料表明:农民施肥存在肥料品种单一、施肥量、施肥方式等不合理问题,应重视有机肥施用,推广秸秆还田,采用复合和缓1控释氮肥及合理的施氮技术,注意减磷补钾.  相似文献   

6.
选取4种不同类型的土壤,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施钾(-K)和施钾(+K)条件下,土壤样品风干前后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K条件下,不同含水量时(微湿、近饱和、淹水),红壤、黄褐土、潮土和灰潮土风干样速效钾含量与鲜样测定值相比均有所降低,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11.5%,3.8%,12.1%和5.0%;+K条件下,风干样速效钾含量与鲜样测定值相比降幅更大,4种土壤分别为15.1%,9.5%,21.0%和20.2%.-K条件下,红壤、黄褐土、潮土和灰潮土风干样缓效钾含量与鲜样相比也有所降低,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8.7%,13.4%,18.4%和22.8%;+K条件下,红壤风干样缓效钾含量与鲜样相比显著增加,平均增幅为34.7%.黄褐土、潮土和灰潮土风干样缓效钾含量与鲜样相比则有所降低,平均降幅分别为8.7%,7.7%和9.9%.试验结果还显示,采用鲜样直接测定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时,同一土壤不同含水量间的钾素含量无显著差异.可见,土壤样品经风干处理后再进行钾素含量测定,其速效钾测定值明显低于鲜样直接测定结果,且土壤初始速效钾含量越高,风干后测定值的降低幅度越大.土壤风干样的缓效钾测定值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低于鲜样测定结果(有的土壤略有不同).不同土壤经风干处理后的钾素含量测定值的变化幅度不尽相同,这可能与土壤粘土矿物组分及土壤钾素含量高低有关.结果证明了目前土壤钾素测定前的风干处理影响了评价田间土壤供钾能力的真实性.因此,在评价土壤钾素供应能力时,建议采用鲜样测定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  相似文献   

7.
对佛山市城郊主要菜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菜地土壤酸化严重,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但是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说明佛山市城郊菜地施肥技术应该控制氮、磷、钾肥施用量,同时加大施用有机肥料,并增施石灰、壳灰等碱性物质来控制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模拟原状土柱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硝态氮的淋溶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态氮易淋洗到80 cm土层以下,在表层0~20 cm迁移强烈,主要累积在50~80 cm土层。秸秆还田+优化施肥氮磷钾均减20%(SDF)处理对硝态氮淋溶的影响不明显,秸秆还田+优化施肥(S F )处理对硝态氮向土壤下层迁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连续2年试验结果表明,国产盐桥钾肥(氯化钾)与进口钾肥(氯化钾)在小麦上的效应明显,盐桥钾肥〉独联体钾肥〉加拿大钾肥,分别经对照增产20.9%、16.9%、7.9%。大面积示范印证,国产钾肥增产幅度为14.8%-15.2%。施钾肥能提高土壤速效钾,维持土壤钾素平衡,在旱地黄泥土连续施盐桥钾肥钠离子有所下降,但对作物生长,土壤结构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霞  张玲 《汉中科技》2007,(3):25-25
钾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施用钾肥在水稻稳产高产、提高水稻植株抗逆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在水稻施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氮轻磷忽视钾,钾肥施用普遍较少,导致土壤缺钾,造成水稻植株体内氮钾营养比例严重失调,影响水稻高产;二是随着复种指数的增加和粮油单产水平的提高,依靠增施有机肥和土壤本身释放的速效钾,远远满足不了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生长发育所需的钾素营养。因此,为夺取水稻高产稳产,必须把增施钾肥作为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来抓。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野外考察、GPS定点和土壤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借助Excel、SPSS13等统计软件对新疆博斯腾湖周围白刺植物下土壤总碱度、盐离子含量以及盐离子间相关性作了探讨。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为8.47(平均值),呈碱性。在0~15cm土层盐分含量2.775%,15~45cm土层盐分含量4.506%,45~70cm土层盐分含量3.096%;不同深度的盐分含量依次为15~45cm>45~70cm>0~15cm,各阴离子含量为 SO42->HCO3->Cl-,而CO32-在实验中未检测到,阳离子含量为K++Na+>Ca2+>Ma2+。在0~15cm土层Ca2+与K++Na+达极显著正相关,Ca2+与HCO3-呈显著正相关,Mg2+与Ca2+、K++Na+呈显著正相关,pH值与HCO3-、Mg2+呈显著反相关;在15~45cm土层Ca2+与K++Na+达极显著正相关,HCO3-与Cl-呈显著正相关,pH值与SO42-、HCO3-、K++Na+呈显著正相关;而在45~70cm土层Ca2+与K++Na+呈显著正相关,SO42-与Ca2+、K++Na+、Mg2+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了氨基酸有机肥适用于广西沃柑(Orah)种植的最佳施用配比,以实现沃柑的增产提质,保证沃柑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为研究区氨基酸有机肥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应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3个施肥处理:单施化肥、化肥+15%氨基酸有机肥、化肥+30%氨基酸有机肥,以单施化肥为对照,研究不同比例氨基酸有机肥配施化肥条件下沃柑生长及品质、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施化肥,氨基酸有机肥配施化肥可显著提高沃柑单株产量(提高15.95%-45.5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8.89%-31.60%)、维生素C含量(提高29.04%)、糖酸比(提高2.75%)和果实营养元素含量(提高2.12%-53.84%);同时可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11.99%-41.07%)、速效钾含量(提高13.14%-17.58%)、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96.17%-2 803.06%)和沃柑单株收益(提高13.54%-43.19%)。其中,以化肥+30%氨基酸有机肥处理效果最好;其单株产量,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果实P、K、Ca、Mg含量均为最高;其土壤速效钾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总量最多;同时单株收益和产投比最优。综合考虑沃柑增产提质以及土壤改良效果等要求,建议采用化肥配施30%氨基酸有机肥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3.
应用“3414”试验建立豫北地区冬小麦磷钾肥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测土配方施肥2005—2008年豫北地区95个冬小麦"3414"试验,分别以相对产量<80%,80%~85%,85%~90%和>90%为标准,将豫北地区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划分为"极低"、"低"、"中"和"高"4个等级;并用三元二次和一元二次模型分别对不同土壤养分分级范围内施肥量和产量的关系进行模拟,计算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当豫北地区土壤有效磷(Olsen-P)处于"极低"(<8 mg/kg)、"低"(8~17 mg/kg)、"中"(17~36 mg/kg)和"高"(>36 mg/kg)时,推荐磷肥(P2O5)用量分别为125~145,95~125,55~95和0~55 kg/hm2;速效钾(NH4OAc-K)含量处于"极低"(<50 mg/kg)、"低"(50~78 mg/kg)、"中"(78~122 mg/kg)和"高"(>122 mg/kg)时,推荐钾肥(K2O)用量分别为120~140,85~120,60~85和0~60 kg/hm2.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了氮磷钾肥及其配施对稻、麦增产的效果;对尿磷钾、氟磷钾、硝磷钾3种复(混)合肥在等量氮磷钾条件下与单质氮磷钾肥的肥效进行了比较。对施肥影响稻、麦籽粒品质和连续四茬单纯施用化肥引起土壤有机质、全氮大幅度下降,土壤肥力明显降低等问题亦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在施用氮磷化肥的基础上,用硼、锌、锰肥拌种,甜菜叶的长势、块根产量、含糖率等均优于仅施同量氮、磷的处理。用微肥拌种有利于调节甜菜体内元素含量的均衡,使之接近最适比值。就提供同等块根产量而言,植株吸收的氮、磷、钾等常量元素的数量均少于仅施同量氮、磷的处理。微肥拌种有利于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有效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8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褐土有机质质量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或施用常量NPK化肥,使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氧化稳定系数(Kos)升高,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其性质均有所恶化,土壤供肥能力降低;连续施用增量NPK化肥,可使土壤有机质数量及质量保持稳定,但投入成本较高;长期施用有机肥(物)料配施常量NPK化肥,可明显提高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和有机质总量,降低其Kos值,提高土壤可浸提腐殖酸含量及HA/FA比值,使胡敏酸得到活化和更新,土壤有机质质量提高,土壤对养分的供、贮能力增强,肥力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秸秆未还田处理(CK)相比,秸秆还田(T1)和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T2)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以及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进而提高了土壤有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最终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0.33%和13.46%;此外,T2与CK相比,降低了根际土壤真菌数,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而T1处理的差异不明显。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通过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和多样性来调节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优化根际生长环境,促进小麦生长。其中,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的处理效果最佳,可在北方玉米种植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的复合微生物肥料替代复合肥对花生根际土壤环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常规施肥(100%复合肥)相比,复合微生物肥料替代量在30%~70%范围内,显著提高了苗期和成熟期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量,且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随生育期的推移提高比例逐渐升高,而真菌数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同时,显著提高了苗期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中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而替代量为50%和70%时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到成熟期不同替代配比均降低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提高了土壤脱氢酶活性,进而降低了苗期和结荚期土壤碱解氮含量而提高了全氮含量,也提高了各生育期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以及结荚期和成熟期土壤有效磷含量。当替代量为50%时,产量提高了5.23%,最终实现了养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板栗是我国大力发展的木本粮食树种,结合无机肥速效性与有机肥持久性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培肥土壤、促进根系生长能起到重要作用。探讨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板栗园土壤肥力及其根系功能性状的影响,以期为板栗的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 以河北迁西县8 年生板栗 ‘燕山早丰’(Castanea mollissima ‘Yanshanzaofeng’)为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按质量占比设置6个处理: ①100%无机肥(C1),②75%无机肥+25%有机肥(C0.75O0.25),③50%无机肥+50%有机肥(C0.5O0.5),④25%无机肥+75%有机肥(C0.25O0.75),⑤100%有机肥(O1),⑥不施肥(CK),采用连续根钻法采集0~20、≥20~40 cm土层土样和根样,测定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及根系功能性状等指标。【结果】 ①各处理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理化性状。O1处理0~40 cm土层平均有机碳含量最高(5.97 g/kg),0~20 cm土层C1处理全氮含量最大(1.33 g/kg),但以有机-无机肥配施C0.25O0.75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 C 0 . 25 O 0 . 75处理0~40 cm土层平均土壤C/N值较C1和CK处理的分别提高38.81%、11.41%;与CK相比,平均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57.48%、47.49%、32.19%;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含水率分别增加11.23%、13.85%;土壤容重降低11.23%。②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促进0~40 cm土层中平均细根根长密度、细根表面积密度、细根体积密度、比根长(P<0.05),且0~1 mm细根增多,各处理大小总体表现为C0.25O0.75>C0.5O0.5>C0.75O0.25,以C0.25O0.75处理0~40 cm土层中平均细根生物量密度最高(511.24 g/m3),较CK处理增加35.42%,较C1处理增加6.00%。高比例有机肥配施明显提高了细根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的占比。③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理化及根系性状指标在3个主成分上均有较高的荷载值,不同处理下土壤肥力与根系指标优劣综合排序为C0.25O0.75>C0.5O0.5>C0.75O0.25>O1>C1>CK。【结论】 有机-无机肥配施中的C0.25O0.75处理有效提高了土壤C/N、速效养分含量,0~1 mm细根增多,提高吸收根比例,是河北迁西县板栗园的较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多点田间氮磷钾肥对比试验,对永川区主要水稻土属在配方施肥情况下稻谷产量及氮磷钾肥利用效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比施用能显著促进水稻稳产增产(+10.01%),对养分的吸收能最大限度减少肥料损失,并促进土体中营养元素的活化与吸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N+10.19%、P2O5+3.30%、K2O+16.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