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于现代德育,传统儒家“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理念,其实质是回归生命本身,关注生命和谐。面对以道德困境为代表的人类现代危机,传统儒家“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可为现世提供一条如何消解困境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借助于黑格尔的辩证发展的概念,认为儒家的天理、良知可以通过“良知坎陷”这种自我否定和发展的方法,由此开出科学和民主等,来消解康德哲学的二元论并解决中国文化的问题,将超越和现实、道德和知识等统一起来。但与黑格尔不同,儒家的道德理想使他保留了一些终极的正面和肯定的价值,并仍然带有一些二元论的影响。但黑格尔却类似于道家和佛教,其所追求的是一个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超道德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工具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呼唤人们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性,其思想对于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平等交往主体的新型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支柱 ,是民族凝聚力所在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高素质人才 ,逐渐成为教育界和社会的共识。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挖掘其当代社会价值 ,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回顾近年来《嘉莉妹妹》在中国的译介和主要研究情况,分析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中的"嘉莉妹妹"现象和实质,揭示中国学者译介和研究它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在中国文坛上引起了一次震动,还引发我们对当下社会环境、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谭芸 《科技信息》2009,(33):T0195-T0196
由于各民族对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礼仪风俗等文化特征,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文所特有的语言信息。又要使译文读者能准确地掌握其实际含义,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民族特征和思维习惯等认知视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文章通过八种分类,探讨和说明视点转移这一手法,在翻译过程中有助于如实地转述原语信息及提高译文的流畅性。  相似文献   

7.
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建构我们的现实,从方方的小说中,能够看到语言的这种巨大力量.语言制造的修辞幻象在帮助我们走近现实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歪曲甚至背离了现实,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方在描述这种悖论的同时,也在向传统的认知模式挑战.  相似文献   

8.
集体主义是一种适应现实同时又高于现实的价值观,它向人类展示出一种美好的、高尚的、可实现的道德生活,满足人类对自我道德人格完善的向往。如果没有这种对现实的超越,人的生活就变得空虚、迷茫、无意义,社会进步也就缺乏根本动力且没有目标。可见,集体主义对人们的道德引领作用之显著。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如何在改造原有经济社会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凉山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道德范畴下的社会性软件的隐性知识进行了现状分析,指出社会性软件在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提供上存在严重的问题,造成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重道德标准,并以开源软件为例指出价值标准的差异是现今隐性知识显性化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船山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与超越主要体现为:在道德起源方面:反对“天道即人道”,提出“道因人生”;在道德进化方面:反对“道德退化论”,提出“道德进化论”;在道德核心价值方面:反对“重义轻利’’与“功利即道义”,提出“义利并重”与“珍生务义”;在道德终极关怀方面:反对“虚无主义和自由主义”,提出“存神尽性,全而生之,全而归之”。  相似文献   

12.
何述强的散文是在孤独的心境中写成的,他的散文分明留下了自己孤独行走的脚印。他享受着孤独中的淡泊与宁静,留恋着宁静申的诗意与美好。正因为主动远离热闹与喧嚣,主动选择寂寞与孤独,他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经营出了自己独特的散文世界。何述强独特的散文世界是由一个散发着古旧气息的意象群构成的,包括青砖、坟碑、石龟、水碾、酒坛等。这些意象显然带着荒寒的冷色调,但他的散文并没有把读者带入荒寒的绝望,而是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荒寒中升腾走的力量。他甘于寂寞和孤独并不意味着内心冷漠,他选择古旧的意象群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在一个个冷色调意象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他炙热、深沉的情感,可以感受到一个有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执著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理念的分疏递进错综复杂,如何从中找出基本线索,是进行现代转换的基本前提。基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逻辑,可从三条理路予以洞悉:其一是从道德到道德文化再到道德文化理念的衍生之路;其二是从道德意念到道德观念再到道德理念的递进之路;其三是从传统文化到传统道德文化再到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升华之路。  相似文献   

14.
谈"道"     
道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道有多种,但主要为天道与人道.道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对外部世界的价值观念的思维肯定形式.儒家文化对于道的探索,以人道为出发点,不断以天道来粉饰和神化人道;道家则以天道为探索起源,不断以人道来充实和完善天道.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对于中国民族精神的形成,虽然分别在道德层面和审美层面上做出各自的贡献,但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及人生之道的把握上都产生了较为相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道德通过论证制度或体制伦理的存在,指出我国传统伦理学过分重视个人道德义务的重大缺陷,希望加快经济制度或体制伦理学的研究与宣传。作者认为,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制度道德远比个人道德重要,并在疏解体制伦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存在着相应的道德设定,同时初步地讨论了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德原则的基本条件,从而为新时期的道德建设探导基本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王尔德在童话创作中始终坚持唯美主义艺术的刨作思想,也希望创造出超越道德的唯美艺术形象,但是艺术实践却证明王尔德不仅不能创造出所谓的唯美艺术形象,甚至还在他的创作中体现了某种道德原则。可以说,王尔德的艺术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他所坚持的唯美主张。童话如此,小说亦然。在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The Portrait of Dorain Gmy)中,尽管王尔德企图去塑造道连这一唯美的艺术形象,但是我们却发现道连是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他总是和现实社会保持着种种道德联系,他作的恶本身就表明他无法脱离现实道德而存在。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三十年改革探索和实践,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社会主义逐步走上了一条成熟理性的发展道路。本文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为背景,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层面,探究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和价值取向,一是从历史看,改革开放是摆脱思想束缚,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创新;二是从现实来看,改革开放是基于现阶段基本国情,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再造;三是从面向未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创性的事业,当代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历史性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仍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推进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来模拟公路运输网络的运作,在模型中不确定的客户需求被考虑进来.通过基于仿真模型的试验,零担运输供应商可以进一步了解其服务网络中的服务安排的性质;相对于传统的方法,仿真模型可以从更贴近现实的角度去评估服务安排.  相似文献   

19.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中永恒的话题。近几年,许多学者都论述了道德法律化的相关问题。道德法律化就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或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的事实和过程。本文通过对道德法律化的概念及表现形式;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在于道德功能的局限;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在于道德与法律的共性;道德法律化的现实性在于人类社会的需要的分析来揭示了道德法律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时代新女性——嘉莉妹妹形象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欲望本能和环境决定论方面,结合自然主义、女性主义等文学批评理论分析嘉莉妹妹如何从一个听任男人摆布的初到大城市的乡下女孩到一名自食其力、经济独立的“新女性”,这个过程实质上是对传统的“女性特质”观念的改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