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树型MIMD机的模拟系统P-Simulator。该系统采用模块式结构设计,用户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所需要的结点个数,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通用性。P-Simulator是在VAX11/780机上用C语言实现的,它通过进程及进程间通讯来模拟并行机系统中的处理机结点及结点之间的通讯,达到了很好的模拟效果。将P-Simulator用于并行归并、并行排序等算法。研究表明,P-Simulator具有良好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树型MIMD机的模拟系统P-Simulator.该系统采用模块式结构设计。用户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所需要的结点个数,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通用性。P-Simulator是在VAX11/780机上用C语言实现的,它通过进程及进程间通讯来模拟并行机系统中的处理机结点及结点之间的通讯,达到了很好的模拟效果。将P-Simulator用于并行归并、并行排序等算法,研究表明,P-Simulator具有良好的处理能力、与3L公司并行C语言相似的编程环境以及更友好的用户界面,是一个较好的并行机模拟系统,是研究并行算法的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3.
文章提出一种SIMD处理机数组结构的寻址自主算法,并以实例证明寻址自主用于SIMD机器的许多优点以及寻址自主能够加速许多通用算法,同时利用处理机数组比较了有、无寻址自主算法的性能。最后讨论了寻址自主广泛用于其它感兴趣的问题以及给出虚拟处理的一个注释。  相似文献   

4.
多处理器结构的工业控制微型计算机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提高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的RAS性能出发,提出了一种多主结构的工业控制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核心单元由三个同构型的CPU模构成。依靠互测互诊、故障隔离和系统重构等手段,使系统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大大延长。在三模取二(TMR)方式下代作,可以杜绝瞬态故障和干扰造成的运行错误,与单CPU系统和普通双CPU系统相比,RAS性能得以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5.
研究一种实时多任务管理机制。讨论了RMDOS系统结构与支撑环境,多伤务控制流程和调度问题。该管理机制实现了可变优先级加时间片轮转的调度策略和网络任务的实时响应。它作为多任操作任务的核心,成功地支持了人布式操作系统HZDOS的实现和分布式并行任务分配,支持了分布式系统故障恢复与系统重构。  相似文献   

6.
在大连市医疗保险MIS系统开发过程中,总结了对C/S模式的认识和经验,以及在大型商务系统中C/S模式具体实现所应注意的有关事项。给出了提高系统性能的主要技术,其中包括利用存储过程,降低客户机访问服务器的次数、合理设置ODBC参数等。实践证明,在大连医疗保险计算机系统中采用C/S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电站分布式控制系统建模支撑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最新研制的电站分布式控制系统建模支撑系统(DCSMS)。建模人员通过绘制组态图来进行控制系统组态,系统可以将组态结果转换成FORTRAN语言仿真源程序。DCSMS将源程序进行编译和连接后可以调入系统调试;在调试系统中可进行单步运行、快速运行、冻结、复位、停止等操作,并可用鼠标选取所要调试的变量。DCSMS还具有在线组态功能,它可以根据组态结果直接运行实现控制策略,可以进行结构和参数的在线修改。DCSMS可以较大程度地加快建模进程  相似文献   

8.
由四级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CAD、CAM和CAP。系统也有与之相适应的CAPM。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和工艺、设备的综合能力,也是在CAD/CAM的基础上,实现了FMS,这使得在大生产过程中能充分满足每个用户的订货要求。系统的MRPⅡ对前工序的原料供应以justintime的原则进行了规划。本系统还在向更高层次的CIMS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一种实时多任务管理机制.讨论了RMDOS系统结构与支撑环境、多任务控制流程和调度问题.该管理机制实现了可变优先级加时间片轮转的调度策略和网络任务的实时响应.它作为多任务操作系统的核心,成功地支持了分布式操作系统HZDOS的实现和分布式并行任务分配,支持了分布式系统故障恢复与系统重构  相似文献   

10.
制造报文规范(MMS)是一种能够满足CIMS环境中各种可编程设备之间通信需求的应用层协议标准。本文给出了CIMS计算机网络构架,详细论述了异构网络上MMS通信系统的实现,并对制造设备在CIMS中的集成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脉冲多普勒雷达数字信号处理机机内测试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种脉冲多普勒雷达数字信号处理机机内测试方法。该方法介于系统级和极级之间,集系统调试,在线测试和离线测试于一体,设计简单,易于实现,论证了处理机各个关键模块的具体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状态空间重构法重构了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状态空间,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混沌现象,并与原状态空间图形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重构的状态空间图形与原来的状态空间图形有着相同的拓朴结构和概率特征;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对PMSM的实验中,在某些状态变量无法实验测得的情况下,可以用状态空间重构的方法,通过测量PMSM的某一状态变量来重构系统的状态空间来研究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并进而利用所得的数据来控制PMS  相似文献   

13.
基于MMS协议的设备间通信和任务同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CIMS环境是多进程和多任务的,必须实现进程间的任务同步,MMS是支持中制造设备和自动化系统之间通信的标准语言,但在MMS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中不存在明显的同步概念,针对这个不足之处,本文在简要介绍MMS协议和设备间通信的基础之上,给出了采用MMS信号量和事件对象及相应服务实现CIMS环境中多任务同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一个在DOS环境下实现的VLSI芯片的功能仿真系统。它可以用于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也可以作为仿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可以作为计算机系统辅助教学软件。  相似文献   

15.
MIS中重用部件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裕列说明在MIS中确定重用部件粒度的方法,分析了自动生成MIS时重用部件的粒度问题,提出重用部件的粒度问题是自动生成MIS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研究表明,如果重用部件粒度越小,则表达现实事物的能力越强,重构新系统的灵活越好,但实现重用系统的算法越困难;如果以功能语言的形式构造粒度适中的重用部件,那么它既有直观地表达现实世界事物的功能,又有可能实现构造重用系统的模型。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可重构物流系统的一种新的定义,并在充分考虑移动机器人个体和群体的重构能力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图论和谓词逻辑的多机器人可重构物流系统的建模方法。其中,移动机器人本体的结构调整被视为设备级重构,而移动机器人群体的组织以及之间协调策略的调整被视为系统级重构。针对各种工件运输任务,该建模方法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移动机器人功能模块、或合适的移动机器人个体及相应的合作协调策略,从而实现可重构物流系统构型的迅速调整。  相似文献   

17.
对面向BP的骨骼三维重构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骨骼三维重构的特点,提出了面向BP的骨骼三维重构技术方案。在骨骼三维重构中,采用射线法确定同层轮廓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相邻层轮廓的几何相似性确定层间轮廓的匹配关系,使用最小极角法进行匹配轮廓之间的三角片连接,使用分裂和合并技术成功处理分叉匹配轮廓的连接,成功地开发出面向BP的骨骼三维重构系统。该系统能够满足人工骨骼假体制造的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可重构技术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可重构系统软硬件划分的策略.首先根据可重构系统结构给出一个系统模型及其任务描述,然后运用禁忌搜索算法,设计了一个系统级软/硬件的划分方法,其次再运用一个任务调度算法对划分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划分是一种具有较高性能的划分.  相似文献   

19.
1现场总线的产生传统的工业自动化测控系统一般是基于DOS(分散式控制系统)和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属于封闭式的控制系统。一个系统不经过网关等接口无法实现和其他系统的通信。由于控制器与现场设备的连接是点对点的,即一个I/O点对现场设备的一个测控点,这种连接需要铺设大量的线缆,成本高,结构复杂,可靠性差,维护不方便。而且由于DCS不是开放系统,互操作性差,难以实现数据共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场总线(Fieldbus)技术应运而生。现场总线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发展的产物;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枝结构的通信网络,它的关键标志是支持全数字通信。它可以把所有的现场设备(仪表、传感器与执行器)与控制器通过一根线缆相连,形成现场设备级、车间级的数字化通信网络,可完成现场状态监测、控制、远传等功能。现场总线技术使企业网(Intranet)的信息采集延伸到了工业现场。它代表了当今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是工业现场级设备通信的一场数字化革命。由于现场总线技术明显的优越性,在国际上成为一个研究开发的热点。各大公司都开发出了自己的现场总线产品,形成了自己的标准。目前常见的标准有数十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例说明在MIS中确定重用部件粒度的方法,分析了自动生成MIS时重用部件的粒度问题,指出重用部件的粒度问题是自动生成MIS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研究表明,如果重用部件粒度越小,则表达现实事物的能力越强,重构新系统的灵活性越好,但实现重用系统的算法越困难;如果以功能语言的形式构造粒度适中的重用部件,那么它既有直观地表达现实世界事物的功能,又有可能实现构造重用系统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