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何飚 《科学通报》1994,39(7):656-656
过去许多作者已经报道了几种酶在盐酸胍和脲变性时失活与构象变化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失活先于以常规物理化学方法所监测到的构象变化;在同浓度变性剂存在的条件下,失活速度快于构象变化的速度.在大量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邹承鲁提出了酶的活性部位的柔性学说,并指出这种柔性是酶催化作用所必需的.最近,在肌酸激酶分子的活性部位标记了一个荧光探测基团,直接观察了在低浓度的盐酸胍溶液中,酶活性部位构象变化,为邹承鲁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直接的证据.然而上述研究中所涉及的酶都是非金属酶,而对于金属  相似文献   

2.
肌酸激酶(ATP:Creatine phosphocransferase EC 2,7,3,2)在盐酸胍、脲、SDS 溶液中去折叠时,构象变化与失活的比较研究,许多作者已经有过详细报道.这些实验结果表明,酶分子的整体构象尚未发生明显变化时,酶的活性已经全部或大部分丧失.比较同浓度变性剂中酶的失活速度和构象变化速度时,发现酶的失活速度快于整个分子的构象变化速度.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核糖核酸酶和 D-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于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邹承鲁提出了酶分子活性部位构象的柔性,以及这种柔性是催化活力所必需的理论,我们曾用邻  相似文献   

3.
汤震宇 《科学通报》1995,40(11):1036-1036
变性的完整蛋白质分子在体外再折叠的研究虽然不能完全模拟体内新生肽链的折叠,然而它可以对蛋白质的折叠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因此近年来对于变性蛋白质再折叠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过去我们曾经研究了经脲或盐酸胍变性的肌酸激酶的再折叠与复活,发现在适当的条件下,变性的肌酸激酶可以再折叠至接近天然构象状态,酶活力亦可恢复至接近初始酶活力.比较再折叠与复活的动力学过程,发现酶分子再折叠和复活不是同步进行,在再折叠基本完成之后,酶的复活尚有一个很长的慢过程.我们曾用OPTA专一性的标记酶的活性部位,形成一个荧光基团,以此为探针探测在低浓度脲溶液中失活时活性部位的构象变化.在本文中,我们用这个荧光探针,探测了在胍变性肌酸激酶再折叠过程中,酶的活性部位的构象变化过程,并与整个分子的再折叠和酶的复活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当T_4病毒(甲状腺病毒)侵入细菌细胞壁后,它就可以在细胞内进行复制。利用一种被称为溶菌酶的酶,就可以使得病毒打开这种由聚糖肽形成的壁——一种隔离糖与蛋白质分子的“篱笆”。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必须使溶菌酶的“嘴”或活性部位接近糖分子。研究工程酶新用途的科学家们报道,在溶菌酶的活性部位上安置一开关就可以达到控制这种酶生理活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涂光俦 《科学通报》1979,24(13):617-617
蛇毒磷酸二酯酶是核酸结构分析的一种重要工具酶。自从1932年Uzawa首先证实蛇毒中广泛存在磷酸二酯酶以来,关于该酶的分离纯化研究,Laskowski等实验室做了许多工作,英国B.D.H.公司,美国Sigma和Worthington公司已有蛇毒磷酸二酯酶的商品制剂出售。 我国具有丰富的蛇毒资源,而且这些蛇毒都含有磷酸二酯酶。我们在浙江产蝮蛇毒柱  相似文献   

6.
同性相吸,异性相斥?——麋鹿的同性聚群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志刚  刘丙万  曾岩  韩更新  胡慧建 《科学通报》1999,44(17):1803-1809
近年来 ,动物同性聚群行为引起了动物学家的浓厚兴趣 .人们提出了解释这一现象的种种假说 .我们提出测度动物聚群强度和同性聚群强度的方法 ,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麋鹿散养种群的聚群与同性聚群研究 .量化分析了聚群与同性聚群行为 ,并对不同季节同性聚群强度进行了统计比较 ,同时检验了关于同性聚群的营养对策假说、社会因子假说和繁殖对策假说 .发现散养麋鹿在冬季聚群强度高 ,在夏季聚群强度低 .麋鹿同性聚群现象是由于不同性别的繁殖对策所造成的 ,同性聚群强度最高的时期是发情交配季节而不是非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7.
储乃明 《科学通报》1993,38(17):1606-1606
枯草杆菌蛋白酶是产生于芽孢杆菌的一种碱性蛋白酶。该类酶的肽链折叠方式完全不同于哺乳动物丝氨酸蛋白酶,但两者起催化作用的残基都是一样的,并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空间配置,因而属两类不同的丝氨酸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了深入研究,该酶还具备其它一些开展蛋白质工程研究的有利条件,它还是一种重要工业用酶,大量用作合成洗涤剂中降解蛋白质的组分。因此,国际上许多实验室和研究组对该酶进行了广泛的蛋白质工  相似文献   

8.
巨行星土星在天空看上去是一颗淡黄色的星星,在冲的时刻却是一颗亮度为一等星的亮星,但有时它的亮度也会减弱到零.土星环的亮度在地球观测者的眼前竟如此多变,这是因为人们在不同时刻从不同角度看到它的原因.这颗行星的光环最早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观测到的;从那时起,几乎在400年间,人们对这一大自然的造物的起源和本质提出了大量的假说.  相似文献   

9.
王希成 《科学通报》1994,39(24):2268-2268
氨基酰化酶(Aminoacylasc,EC3.5.1.14)是一个含金属锌离子的二聚体酶,亚基分子量约为43 000.Zn~(2 )位于每个亚基的活性部位上,且为酶的活性所必需,过去的研究结果表明锌离子对酶活性部位结构有一定的稳定作用,最近报道的氨基酸序列表明,该酶分子中有16个色氨酸残基和18个酪氨酸残基.我们已经知道16个色氨酸残基中部分位于分子  相似文献   

10.
地球上的许多现象,有时看上去好象一点联系也没有,但若仔细耐心地去观察和观测,同时巧妙地对它加以综合,并大胆地提出假说,那么尽管这一假说是间接的也好,但当你能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来验证这一假说时,就能真正尝到地球科学奥妙的滋味。  相似文献   

11.
尤崇杓 《科学通报》1980,25(19):905-905
在固氮酶的酶促反应中,过渡金属钼在活性部位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钼在固氮酶中的功能及其配位化学迄今尚未彻底阐明.为探索其作用,曾用模型化合物和从固氮酶中提取低分子量的钼肽或钼辅因子来进行研究.本工作是用棕色固氮菌所产生的钼配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汤玛斯·戈尔德博士是个标新立异的人,对宇宙,科学及其他许多事情都有许多惊人之说.尽管他的见解大多奇异古怪,然而科学界对他的话却很重视. 对天然气,包括石油的生成,戈尔德也提出了新假说.假说一出笼,便遭到地理学界众口一致的反对,因此几年来他的假说几乎淹没无闻.地理专家们认为天然气来源于远古时代的森林残遗物,这些残遗物在地质时代前就被埋葬在地层下,在时间、温度、压力及其他力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变成碳氢化合物.这种观点在地理学界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家制定了课题,就要寻求假说。假说就是猜想某件事情如何如何。假说一般是以一个陈述或一组陈述来表达的,从中可得出结论:如果这一假说成立,情况将会如何。假说经常采取这一形式:“如A为真,B则会(应,将)怎样。”一个好的假说有些什么特点呢?首先,应能说  相似文献   

14.
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或生物量)间的关系是生态学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传统的观点认为群落生产力影响物种多样性,而近些年研究发现,随着物种多样性变化,群落生产力会发生改变.不同角度的研究引出了多样性和生产力之间谁驱动谁的争议.多变量生产力-多样性假说整合已有观点为解释两者关系提供了一个框架模型,该假说认为环境除了直接影响生产力外,还通过影响物种多样性从而间接影响生产力,而物种多样性则直接决定群落将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本研究利用古田山样地数据对该假说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环境因子直接影响地上生物量,并通过影响林冠层优势度和林下层物种丰富度间接影响地上生物量.优势度对林冠层和林下层生物量均有直接影响,但仅有林下层地上生物量受物种丰富度的影响,这可能与林冠和林下的光照差异引起不同林层内物种间关系不同有关.本研究为多变量生产力-多样性假说提供了一个实例,也表明保护优势物种和维持高的物种丰富度对森林生物量的提高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贾云得 《科学通报》1994,39(6):561-561
触觉传感器阵列是一种测量自身敏感面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参数的装置,是智能机器人与外部环境接触所必需的感知装置.触觉传感器阵列敏感面包含有许多触觉敏感元,并以阵列形式排列,以便获取敏感面与物体之间相互接触的二维分布力函数,即触觉图象.高柔性和高空间分辨力触觉传感器阵列,不仅能有效地获取丰富的接触信息,而且有利于机器人手爪可靠地接触和抓握物体.但目前国内外许多触觉传感器阵列的空间分辨力指标和柔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盖亚假说和地球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贤去  韩广 《自然杂志》2004,26(3):173-176
盖亚假说认为地球是一个由生物负馈自动调节的控制系统,地球自身是一个活的整体,活的部分就是地球表层.生物整体不仅适应环境,同时也改造了环境,使环境条件稳定和最优化,有利于自身生存.尽管这一假说引起了争议,限于时空尺度还无法证明,但它却提供了理解地球表层物质之间特别是生物和环境之间复杂联系的一种思维方式,对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是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17.
人们一直认为酶是唯一的生物催化剂,酶和生物催化剂概念具有等价性。Ribozyme的发现打破了这种等价性,生物催化剂上升为属概念,酶和ribozyme并列成为种概念。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DNA也具有催化活性。本实验室对博莱霉素(BLM)的研究表明,BLM介导的DNA断链反应具有许多类似酶促反应的特性,并推测BLM和生物体内的许多辅酶可能是生物催化分子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古老而简单的小分子生物催化剂。可以断言ribozyme并非唯一的非酶生物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测谎器真的有用吗? 测谎器检测是一种通过对雇员进行甄别来提高安全性的手段,但大多数研究过测谎器的科学家都对其有效性深表怀疑.然而,许多安全方面的专业人士却认为测谎器是反间谍活动所不可或缺的利器.最近,美国国会颁布了一条要求对某些雇员进行测谎器检测的法令,这一法令的出台使得上述两种观点之间的冲突变得更为激烈,而且对于利物莫的洛斯阿拉莫斯武器实验室和圣地亚国家实验室(二者都由能源部支持)来说,这一冲突使得科研和安全两方面都受到了损害.  相似文献   

19.
氢化酶是可逆分裂重组氢分子的一类酶 .由于在燃料细胞和新能源方面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成为当今自然界向能源、化学学科挑战课题之一 .目前发现的 4种氢化酶中 ,镍铁氢化酶的存在最为普遍 ,研究也最为深入 .但在活性中心结构组成和催化机理方面一直存在着不同观点和争论 ,引起许多国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  相似文献   

20.
在动物界中,直立行走是人类独有的特殊行为之一.按理说,用四肢支撑身体更为稳当,人类为何要用两个下肢进行直立行走?千百年来,不少科学家研究这个问题,然而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有关人类为何要直立行走的假说有很多,目前比较靠谱的假说有两个:觅食假说和节能假说.其实,这两个假说都与早期人类食物的匮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