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院士来信     
看到贵刊2003年第1期上于光远的《勿置我于非科学之境地》一文.他的观点我同意:同时因为其文在贵刊上转载.使我想到有些意见说出来也许能产生点效果。所以我这里说点别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院士来信     
《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您们好!关于“科学技术”名词,有以下认识。五四运动的民主与科学,其中科学是广义的,包括科学和技术。科学是认识自然的,技术是改造自然的,性质不同。科学理论是技术开发的基础,技术又能为科学研究服务。“科学技术”这一名词有双重意义,一是科学与技术,如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一是有科学基础的技术。技术科学是有技术导向的科学。中国科学院的技术科学部是工程方面的。农和医方面的技术科学分在生物、化学、地学等学部。以上认识是否有当,请指正。 此致敬礼!张光斗上2004年11月15日  相似文献   

3.
院士来信     
《科技术语研究》编辑先生:看到贵刊2003年第1期上于光远的《勿置我于非科学之境地》一文,他的观点我同意;同时因为其文在贵刊上转载,使我想到有些意见说出来也许能产生点效果。所以我这里说点别的意见。在科学术语上,我们现在与国际公认的尽量衔接,那么在计数上也宜如此。国际上以千、兆、吉(giga)、……来表达,我们传统上却是以万、亿为基。因此出现发电能力为××万千瓦,发电量为年××亿千瓦·时(度),道路长度为××万千米(公里),或者时间上用万分之×秒或千万分之×秒,等。我觉得很别扭,在有关科学、技术报道中不宜这样用,在政府文告中也不宜如此。翻译成外文时容易出错,口译时更易出错。贵刊可否提倡一下,在用万、亿时加注以千、兆、吉、毫、微、纳(nano)、……计的数值,让人们逐渐习惯后者。您以为如何?敬礼!洪朝生  相似文献   

4.
院士来信     
《科技术语研究》2004,6(4):34-34
  相似文献   

5.
论点摘登     
湖南师大刘重德教授提出可暂用SARS中译名“萨斯”。他说,关于音译姓名,无论是英译中,还是中译英,根据个人从事翻译工作半个多世纪的经验,第一个准则是切合或近似原音,例如英国戏剧家shakespeare之译为“莎士比亚”,中国“孙逸仙”之按粤语发音之译为Sun Yet-sen,莫不如是;第二个准则为“约定俗成”,上述两人之译名,早已得到世人共认和通用,也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第一个准则。至于字数或音节数之多寡,则无关重要。根据上述准则,认为暂用SARS中译名“萨斯”作为过渡,既无伤大雅,又可家喻户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郭岩:建议用“痧示”作为SARS的中文译名。虽然它未必是最理想的译名,但是,第一,“痧”字在中医学中指急性病(如霍乱等),这与SARS的特点之一“急性”相同,“示”字有“表现出”的意思。第二,“痧示”一词不仅使人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它是一个病名,而且符合汉语的结构规律和译名的基本原则。这只是个人管见,仅供参考。北京铁路运输法院张翠霞认为:使用SARS不利于维护汉语的纯洁性,也对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个冲击。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中,究竟有多少人会读英语?认不全英文26个字母的也大有人在,因此,SARS英文名不利于传播和交流。有关部门应及时地做好新词的命名工作,尤其对于外来语,及时地给出一个中文名,是非常重要的,是对维护汉语语言纯洁,弘扬传统文化作出的贡献。在没有定出一个科学的合适的中文名之前,用萨斯、非典未尝不可,只要不是直接用英文SARS。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登     
●提出可暂用SARS中译名“萨斯”。他说 ,关于音译姓名 ,无论是英译中 ,还是中译英 ,根据个人从事翻译工作半个多世纪的经验 ,第一个准则是切合或近似原音 ,例如英国戏剧家shakespeare之译为“莎士比亚” ,中国“孙逸仙”之按粤语发音之译为SunYet sen ,莫不如是 ;第二个准则为“约定俗成” ,上述两人之译名 ,早已得到世人共认和通用 ,也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第一个准则。至于字数或音节数之多寡 ,则无关重要。根据上述准则 ,认为暂用SARS中译名“萨斯”作为过渡 ,既无伤大雅 ,又可家喻户晓。● :建议用“痧示”作为SARS的中文译名。虽然…  相似文献   

7.
在广大读者和作者的热情支持下,本刊一九七九年已经出版了四期。一年来,许多读者给我们来信,就本刊的方针、内容和形式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和鞭策。现将部分来信摘要发表。我们热切希望读者和作者继续给我们来信来稿,帮助我们改进工作,共同努力把刊物办好。  相似文献   

8.
9.
席文教授的一封来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1986年第6期发表了叶哓青的“科学史研究中的文化观-——评N.席文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科学革命一文”今年1月23日的《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席文教授是美国著名科学史家,目前正在我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他看到叶晓青的文章以后,给本刊编者寄来了一封用中文写的信,阐述了他的观点。今全文发表如下,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于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于光远任第一届、第二届理事长。1980年,我调到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自然辩证法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1984年,又转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自然辩证法研究所,担任副所长,继续从事研究。1982—198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聘我为《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特约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